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确立了民本理念、包容理念和法治理念。这些理念的确立,为新加坡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认同基础、共生前提和廉平环境。研究这些执政理念,对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坚持民主执政,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坚持依法执政,提供和谐社会建设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时代标准和要求,但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取向,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定性。也是我们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实现长期执政,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的飞跃。任何执政党都有自己长期坚持不变的执政理念和核心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我们党在21世纪先进的执政理念和核心价值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提出的缘由,和谐社会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党的执政资源面临着大量流失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本文深入分析了党的执政资源的现状、党的执政资源的流失及其影响,提出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切实维护和扩充党的执政资源,努力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群众认同资源主要是从执政党和民众关系的视角看待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效能,维持执政秩序的基础性资源。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群众认同资源越来越得到各执政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党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的社会。不断提高构建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各方面相互协调和谐的社会的能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当前首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必然构成一种相互统一的价值关系、一个相互联系的价值体系、一项相互支撑的价值工程。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契合首先体现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等主导价值层面;也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等多维价值层面;还体现在合规律性、合人民性和合法治性等基础价值层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必然构成一种相互统一的价值关系、一个相互联系的价值体系、一项相互支撑的价值工程。中国共产党执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契合首先体现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等主导价值层面;也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等多维价值层面;还体现在合规律性、合人民性和合法治性等基础价值层面。  相似文献   

11.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执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民主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依法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基础。只有坚持三者的统一,才能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民主法治视野中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必定是民主法治社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和谐社会理念与民主法治在本质上是契合的。我们必须完善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和自然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人与自然应该协调一致。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理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通过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构建的传统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宏  吴岩 《理论前沿》2006,(4):21-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把握和谐社会的历史人文内涵,厘清传统文化的现实发展路径,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与基本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忠国 《理论前沿》2005,3(7):41-4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本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和实践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吉先 《理论前沿》2007,492(3):43-44
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开拓创新,发挥好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用和谐组织工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两千年来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儒家在以“尽性”、“位育”、“利者义之和”为内涵的合和哲学基础上,形成了和谐社会理念,同时还进行了以伦理社会和“福利国家”为特征的实践,并设计“大同社会”作为和谐社会的终极蓝图。由于其固有的“泛道德主义”和君主专制的局限与矛盾,儒家和谐社会的实践未能成功,但它主张统筹社会不同阶层,统筹强势与弱势人群、贫与富、国家与国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追求,仍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共同点,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现今中国存在着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在此基础上存在着多种利益关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和西方国家已有的利益集团理论不同的是,我国一直以来,对于当今社会已经存在的利益群体如何通过制度化的演进使其成为合法存在的利益集团,仍始终是个在理论和实践上未见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现阶段,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境况大相径庭,要使社会保持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