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古村落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重要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可能的实现路径。然而在古村落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同时,却正在面临开发保护的诸多法律困境,如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外来资本与本土力量相互冲突、现代之法与民间之法相互博弈等,从而阻滞了古村落开发保护的进程。文章在对泰顺古村落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消弭古村落开发保护进程中的法律痼疾,探索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是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宝贵财富,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古村落面临着消亡的悲惨局面。对其加以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现实社会中关于需要保护的古村落主要有现存相对较好的和濒临破灭的两种,这两种古村落在传统的保护模式流于形式的情况下,不能真正实现其保护与利用并举的效果。借鉴公共地役权理论可以在古村落保护方面构建全新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3.
古村落是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古村落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造成古村落生存困境的原因很多,如多方利益的博弈,使得古村落旅游开发与发展双赢成为悖论;传统的固态保护方式,忽视精神空间的修复,是对古村落民众主体的遗忘;现代化进程加快使古村落历史元素濒临消失。民间信仰具有记忆重塑功能,能够再现古村落的历史原貌,维系、固化古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结构。民间信仰构成了古村落民众主体独特的精神空间,是古村落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应将民间信仰纳入古村落保护的视域。  相似文献   

4.
桂林古村落是桂文化遗存的物化形式,保留着完好的宗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国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破解乡村振兴困境的必由之路。村落居民作为保护与开发的主体,是复归与张扬传统村落本位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古村落科学规划与保护,必须保障人才供给侧,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力与原动力;改变过去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的管理模式,转向多中心协同治理的扁平式模式。  相似文献   

5.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村落民居的文化是建立在民居物质建筑基础上的精神属性总和的反映。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整 ,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不仅体现了精致而富有诗意的独特的生存环境 ,而且反映了先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形态、思维方式及居住功能等充分认识。本文从文化功能和价值角度 ,对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人文资源进行分析 ,来揭示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只有深入认识以山水为纽带的自然艺术文脉 ,才能有利于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升华 ,进而展示山水资源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的21世纪,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省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古城镇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受到或正在遭受"灭失性、建设性、保护性"的损害、破坏.目前,古城镇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较多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法律体系,切实加强管理.要努力解决好城市化、现代化与古城镇保护的矛盾,正确处理好"有效保护、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关系,真正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好古城古镇古村历史文化遗产,以避免祖宗留下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在地球上消失.  相似文献   

7.
麻勇斌 《当代贵州》2013,(22):32-32
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得体之法,关键在"理"。必须依"理"保护、依"理"利用,古村落才能做到既保住古老的神韵又焕发全新的生机。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与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多少有些差异。在学理上,保护和利用,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从"理"的角度,对以下四个实际问题作简要讨论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对古村落进行有效的保护,需要解决古村落中古宅交易、“两证”办理、古建筑物使用权转让以及明确民间资本进入保护后,古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权限和使用期限等法律问题.明确地落实古村落中所牵涉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古宅类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等产权关系是从法律制度层面进行保护古村落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形成了形态缤纷、风情各异的古村落文化。但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经济效益,大肆破坏性旅游开发.古村落的境遇岌岌可危。  相似文献   

10.
徐文燕 《世纪桥》2010,(2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做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
婺源县地处江西东北部,是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一颗绿色明珠.境内的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这里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亭遍布乡野,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6个,历史文化价值极高.近年来,婺源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物旅游资源优势,努力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加快发展以古村古建为显著特色的文化旅游,加强保护促利用,科学开发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发展旅游保护古村古建文物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及价值、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保护的原则与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不过这些研究以遗产保护为主,涉及开发的大多是旅游领域。本课题以浙江宁波为例,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把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融合起来,并提出融合的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实践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清官村"宅第,不仅是建筑文化智慧,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筑中的反映。"清官村"宅第文化的正能量主要体现在凝聚清廉,经世致用,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和谐。学术界应该增强彰显古村落文化社会责任,激发古村落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之心,要更加重视"清官村"宅第保护,释放"清官村"宅第文化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4.
驰名商标代表着良好的商品质量和商业信誉,意味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利益。根据山西省商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护与开发驰名商标,应重点扶持和培育名牌产品;争创杂粮品牌大省;树立知识产权兴企意识;建立保障和支撑体系;加大司法保护力度,打击侵权行为等。  相似文献   

15.
喻丹  岳振  姚远  张丽  刘美伶  陈炜 《当代贵州》2013,(22):13-15
近几年来,学界对古村落保护的讨论很多,特别是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村庄文化的“沦陷”引起各方强烈关注,对传统村落的前途和命运甚感担忧,“卖掉了一个村庄的记忆”成为有识之士对商业入侵的无奈控诉。  相似文献   

16.
《红旗文稿》2012,(22):2
十年来,山西省乡宁县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严格执法、周到服务"的总要求,全力打造廉政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土地开发整理、电子政务、部门文化等五大品牌,推动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梅 《探索》2016,(4):191-192
正复旦大学旅游学系编著文集《旅游发展与社会转型》围绕"旅游发展与社会转型"这一主题,主要探讨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接待服务、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业转型升级如何很好地适应旅游需求的变化,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相关经验,从而实现旅游发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全书包括《古村落旅游营销战略研究——以桂林古村落为例》《北京市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策略研究——基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的视角》《社交媒体在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中的信息传播机制》《文化遗产旅游者  相似文献   

18.
岳振 《当代贵州》2013,(22):13-15
近几年来,学界对古村落保护的讨论很多,特别是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村庄文化的“沦陷”引起各方强烈关注,对传统村落的前途和命运甚感担忧,“卖掉了一个村庄的记忆”成为有识之士对商业入侵的无奈控诉。  相似文献   

19.
《当代贵州》2008,(7):20-20
虽然贵州欠发达、欠开发,但也使我们的原生态文化得以很好地保留下来,在开发中就是一笔资源、一种财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部分。近几年贵州省颁布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贵州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如何保护和发掘,如何与经济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仍然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0.
正杨家寨地处乐昌、宜章、乳源三县交界处的乳源县(现属乐昌市),是一个拥有三百多户人家的古村落,是宜章农会主席杨子达和乐昌农运领导人杨高林祖居之地。杨家寨四面环山,山形地势适宜开展隐蔽的革命活动,容纳和保护了一批大革命失败后潜伏回来开展革命活动的志士,也因此成为了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