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夜袭宁洋城     
1933年7月,红九团配合东方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攻克连城朋口,全歼敌十九路军区寿年师的两个团后,转战姑田、赖源、大陶、小陶,接连打击了团匪华仰侨、周焕文,消灭反动武装二三百人,恢复和扩大了连(城)宁(洋)永(安)边界游击队根据地。这个时候,蒋介石调集的百万大军已开始向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我中央军委指示闽西各独立团要到敌人后方去发展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牵制敌人,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吴胜团长、罗桂华政委正是根据中央军委这一精神作出了攻打宁洋城的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四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我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中央军委接受了毛泽东同志的建议,决定组建几支直属军委指挥的红军独立团挺进敌人的侧翼,进行外线作战,配合中央主力红军反“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就是为此而组建的。它的任务是:破坏漳龙公路沿线的交通运输,侦察敌人的兵力部署,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分散敌人兵力,伺机打击敌人;同时,发展地方党组织,建立县、区、乡政权,  相似文献   

3.
辛可 《湘潮》2015,(7):73-76
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的历史背景1933年10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和湘赣苏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妄图一举消灭我中央苏区根据地。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完全背弃了毛泽东在粉碎敌人一、二、三、四次"围剿"时制定的战略作战方针,采取冒险盲动的军事路线,致使中央红军在反"围剿"中屡战不利,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4.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先以50万兵力分几路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为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中共中央指示闽浙赣省委另辟新苏区以牵制敌人,缓解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赣北特委在方志敏的直接领导下,仅用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建立起一个东西长500里、南北宽八九十里不等的皖赣边新苏区,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牵制了国民党的大批军队,有力地配合了闽浙赣苏区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中共湘赣省委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的重兵压境之际,为了尽快动员、领导群众克服一切困难,积极配合红一方面军粉碎敌人的"围剿",统一和加强湘东和赣西等地党的领导而成立的.湘赣省委领导的经济建设,有力地打破了敌人的封锁,支援了革命战争,改善了群众生活,巩固了红色政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1934年春,国民党反动派以百万大军向我闽赣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为保卫苏区,福建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派出几个红军独立团,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兵  相似文献   

7.
正陈毅是军事家,是诗人,又是一位幽默大师。那些诙谐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语,饱含着智慧和才识。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敌人来了30万,是头大肥猪"1931年7月1日,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对敌人的猖狂进攻,陈毅在反"围剿"动员大会上风趣地说:"这次敌人来了30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是中央苏区主力军团之一,以瑞金3师和12师为基础扩编而成,是在1933年冬红军取得粉碎国民党对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围剿"的胜利,准备反击敌人第五次"围剿"的重要时刻,在福建建宁地区成立的。成立之初,军团  相似文献   

9.
2014年是中央苏区松毛岭保卫战8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发生在红军长征前夕的松毛岭保卫战,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这一保卫战,敌强我弱,凸显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严峻形势;温坊大捷,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和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顽强固守,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保卫战,是一部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要永远铭记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和为支持这场战斗作出重大贡献和付出重大牺牲的老区人民,弘扬苏区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处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敌人的军事"围剿"来势汹汹,战争频繁,加之严密的经济封锁,使得苏区经济紧张,物资缺乏.那么,当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如何过好"紧日子"、渡过难关的呢?  相似文献   

11.
1933年3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临时中央进一步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决定把红一方面军一分为二成东方军和中央军,从福建和江西两个不同方向出击敌人.7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三军团和红十九师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随后,彭德怀、滕代远等两度率领东方军主力攻占、解放沙县,使沙县成为中央红军开展东方战局的战略要地.尤其是1934年1月的沙县县城攻坚战,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歼灭了大量敌人,缴获了大量军事物资,扩大了政治影响,为扩展红色区域、巩固中央苏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谢金生 《党史文苑》2006,(12):51-5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过大量革命实战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所以宁都在中央苏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宁都发生过一系列对党史、军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宁都诞生的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这两支威武雄师,更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3.
《湘潮》1985,(3)
一九三四年初,湘赣苏区和红军面临严峻的局势,外有敌人的“围剿”,内有“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政策,特别是肃反扩大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搞得人心惶惶。就在这种情况下刘亚球出任独立团政委。这个独立团,是湘赣苏区组织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把它们派往远离苏区的井冈山区去据守,企图以犄角之势卫护根据地,打破第五次“围剿”。这是一次孤军突击的军事行动。为了尽量减少部队的损失,湘赣省委  相似文献   

14.
中央红军主力在实行战略转移前夕,在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境内,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激烈的殊死大搏斗,这就是著名的高虎脑战役.高虎脑战役历史意义不可低估.在第五次反"围剿"全局失利的情况下,高虎脑战役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嚣张气焰,阻击了敌人进占中央苏区腹地的进程,为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高虎脑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前夕留下的一曲悲壮战歌.  相似文献   

15.
正一1934年7月,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接连失利,苏区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赣皖边区,创造游击区域,建立苏维埃根据地,以吸引蒋介石的部分兵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7月初,红七军团奉命从福建连城地区撤回瑞金休整补充。  相似文献   

16.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进行正酣之时,一支数千之众的红军队伍从中央苏区的首府瑞金出发, 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向敌人的后方挺进,去执行中革军委赋予的“别动队及游击队的任务”,这支部队历史上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最为关键的时刻,中革军委将这支部队  相似文献   

17.
<正>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红军有个"二路军",它是龙冈战斗的第二梯队——红三军团派出由黄克诚率领的2000余人,为阻击敌主力谭道源师北逃乐安,沿途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秘密部队。这期间苏区有个鲜为人知的"南团一仗",它是发生在江西永丰县中村牛角湾至宁都县南团之线的敌我遭遇追击战,因在南团附近打得激烈,黄克诚在回忆录中把它称作南团  相似文献   

18.
1933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左”倾冒险主义者把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这位国际顾问的身上,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了这位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人,使李德成了在军事指挥上的“太上皇”。李德到达中央苏区后,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一开始就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放弃苏区~寸土地”的冒险主义作战方针,完全否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致使中央红军在敌人主力与堡垒之间连续作战,不仅未…  相似文献   

19.
正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消极防御方针指导下,屡战失利,军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根据地日益缩小,在内线粉碎敌人"围剿"已经很困难。中国共产党被迫领导工农红军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万里长征途中,红军时时受敌重兵围追堵截,却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都能准确地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的情报。长征  相似文献   

20.
1932年底至1933年初,朱德与周恩来密切合作,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通过分析朱德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三个阶段的军事指挥,将朱德此次反"围剿"中的军事指挥艺术概括为"实事求是,灵活机动",认为这是红军能在外有强敌、内有"左"倾错误干扰的不利情况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