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案情孙超的父亲于2015年5月因车祸去世。同年6月,其爷爷因病突然去世,留下房屋一套、存款10万元等遗产,生前没有立下遗嘱。孙超的爷爷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孙超的父亲、叔叔和姑姑。孙超的奶奶于2009年去世后,一直由孙超的父母在生活上照料爷爷,所以,在料理完爷爷的丧事后,孙超找到叔叔和姑姑,称爷爷的遗产中应有自己的继承份额。但二人以他们是第一顺序继承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5,(6)
<正>和奶奶整理柜子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一张边缘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爷爷(冯云)穿着军装,和老战友站在一起,显得精神抖擞、血气方刚。看得出来,这一定是爷爷过去打仗时候留下的照片。以前,我只是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听说过一些爷爷年轻时候的故事。看到这张照片,好奇心驱使我缠着爷爷,讲他抗日的故事。"日本人进村里以后就开始扫荡,许多村里人都没躲过鬼子的刺刀。"爷爷坐在沙发上回忆起他的  相似文献   

3.
最美的陪伴     
<正>父亲是爷爷的养子。父亲的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两兄一姊。在那个困难的年月,父亲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出生前一年奶奶就去世了。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悉心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爷爷70岁时摔坏了股骨头,不能下床。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给爷爷接尿、洗漱,母亲则给爷爷煮奶熬粥。爷爷大小便失禁,父亲总是耐心收拾,从来没有不悦之色。他是那样细心、小心,  相似文献   

4.
张莉 《党史纵览》2022,(9):49-50
<正>在安徽省肥西县肥光小学的校史馆里,76岁的张世贵老人正指着墙上一张放大的照片激动不已。这是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三个小学生坐在课桌边,一个女孩,两个男孩,笑得纯真而开心。在中间男孩的身后,有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正俯下身子跟他说着什么,这个小男孩就是张世贵,而站在他身后的,则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相似文献   

5.
"'我儿子',漂亮吧?"彭旸拿出照片给身边的朋友看.照片上的孩子今年8岁,叫刚刚.2岁父母去世后,就跟着爷爷一起生活,不幸的遭遇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相似文献   

6.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展览厅内,有一张题为“1924年7月在巴黎的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成员欢送周恩来归国时合影”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共有13人,其中前排三位落坐者,从左到右依次为王景歧、周恩来和赵栋;后排站立者右起第一人是李富春,第二位是林蔚,其余不详。这张照片摄于法国巴黎,周恩来在拍过这张照片后,就启程回国,投身于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而照片上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也是这张照片的持有者王景歧,却不幸在拍摄此照的第二年去世了。那么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怎样保存流传下来的,至今鲜为人知。王景歧(又名王晓,…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是奶奶的93岁生日。这天,几十个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喜讯频传:老太太第七个重外孙子考上理想的大学,第十个重外孙子呱呱落地;三个外孙女婿工作上各有进步,其中一个还被评为大庆油田公司信息系统杰出员工,为家里又添了一张大红奖状。我们家最多、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奖状。50年前,家里墙上贴上了第一张奖状:爷爷被大队评为"劳动能手"。此后,爷爷获得的公社、县级  相似文献   

8.
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展览厅第一部分《青少年时期》的最后展出有一张题为“1924年7月在巴黎的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成员欢送周恩来归国时合影”的照片。照片上共有13人,其中前排三位坐着的从左到右依次是王景岐、周恩来和赵栋;后排右起第一人是李富春、第二位是林蔚,其余的现在尚未搞清。这张照片拍摄地点是在法国巴黎,而且周恩来拍过这张照片后就已回国投身滚滚的大革命洪流,而照片上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也是这张珍贵照片的持有者王景岐早在拍这张照片一年后就去世了,所以这张照片能得以流传到今天就更为不易了。 还是从照片上的主要角色说起。 王景岐(又名玉晓,亦作京岐)是浙江嵊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被孙中山委为中国国民党旅欧驻法总支部执行部长。国共合作后,同时旅欧的周恩来是这个支部的宣传部长。1924年,经周恩来的入(共产)党介绍人张申府向孙中山推荐,周恩来奉调回国,临行前,与旅欧驻法国民党支部成员拍下这张合影。周恩来回国后,王景岐因积极组织  相似文献   

9.
红毛黄鼬     
“清江杯“传奇故事征文选登民国一十七年(1928年)冬,我们家发生了一件怪事:窗台上的空油罐,一夜之间涨满了油。奶奶起的早,她最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奶奶认为自己在做黄粱美梦,她狠狠地在大腿上掐了一把,疼!奶奶还是不敢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她怀疑自己看花了眼,喊爷爷过来瞧瞧。我爷爷是我们村眼神最好的人,他能看清跳蚤长着几条腿。  相似文献   

10.
林远磊 《福建党史月刊》2004,(10):插页6-插页7
1995年10月31日下午,北方 的一股强冷空气在金秋时节突袭 了石头城。80高龄的父亲自己在 家中浴室洗澡时,因煤气中毒不 幸去世。我们兄弟姐妹在回家奔 丧整理他老人家的遗物中,发现 了一张我们谁也没见到过的照片。 这是一张老式竖式8寸照片。这张照片的背景有些暗,景物很简单,只有一个高高竖起的大型铁塔,在铁塔的上部,有一个小房子式的结构。在镜头的近景处,在沙石荒野的大地上,是几个军人的身姿,他们是临时停下来,在向周围看着和谈着什么。照片右边的第二人,就是身为将军,  相似文献   

11.
传承     
正有一种家风在传承。有一种精神在延续。这是我86岁的奶奶给我们这个家族"锻造"的红色基因。奶奶60年代初跟随爷爷支边来到兵团,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放弃令人羡慕的职工身份做了一名五七工。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除了依靠爷爷微薄的收入更是依靠奶奶勤劳的双手,奶奶不仅经常贴补孩子们的困难同学,还把孩子们  相似文献   

12.
正高诗涵,8岁,依安县新兴镇镇小学校学生。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出走失联。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极其困难。该生成绩优异、听话懂事,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王黔雨,7岁,庆安县勤劳镇中心小学学生。父亲因患癌症去世,欠下大量外债。该生热爱学习、聪明懂事、品学兼优。于可航,7岁,海伦市爱民乡中心小学学生。父母离异,随爷爷奶奶生活,家里收入很低。该生热爱学习、乐于助人。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家里有一张攀枝花全景图,父亲生前总是把这张图摆放在书架之上,经常在图前驻足,久久凝视.父亲曾和我说过,攀枝花是他一生的骄傲.1991年3月,父亲去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攀枝花的青山绿水间.今年是父亲去世30周年,我怀着追忆父亲的心情,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写出来,是追忆缅怀父亲,也是为了我不能忘却的思念……  相似文献   

14.
“张爷爷,您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人,从小到现在,哪怕到将来。当我刚懂事的时候,我爸爸便给我讲您的故事,说您是一个真正的东北汉子。想当年,您爱国忧民,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爷爷,您什么时候能回来看一看,聚一聚,让我们举杯同庆?我想大概不会很远了吧!” 这是江苏江阴市一位农村姑娘于1990年6月寄给台北张学良将军的。附信还寄去了两张自己的照片。这位姑娘就是自幼崇拜张学良的16岁的张静华。早在她读小学4年级时,村里放映过一场电影《西安  相似文献   

15.
焦力 《新湘评论》2014,(16):50-51
战友们都在学习我爷爷。其实,我发现身边很多人身上都有爷爷的影子,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爷爷立的规矩家里从未打破小时候,我经常拽着奶奶的衣角到爷爷安息的陵园散步,奶奶就给我讲爷爷生前的故事……我家就在爷爷的纪念馆对面,虽然爷爷已经离开我们整整50个年头了,但亲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  相似文献   

16.
家书     
正当年我的爷爷在县城上班,奶奶在乡下和3个儿子生活在一起。由于不通电话,写信,就成为爷爷和我们的主要联系方式。来信一般都是由我爸爸拆开。煤油灯下,爸爸将牛皮纸信封打开,取出信纸,一字一句读给奶奶听。这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情景。爷爷读过解放前的"简师",相当于现在的中等师范学校,算是当时少有的文化人。爷爷的字写得漂亮,连不识字的奶奶都颇为自豪。每次爸爸念完了信,奶奶都会接过信纸,翻来覆去地看上几遍,然后扬着  相似文献   

17.
正入党抗日1921年2月23日,我出生在北京市延庆县北张庄村,原名叫周德先。我家人口多,本来生活还能勉强过得下去,但遭遇荒年,爷爷、伯父和奶奶相继去世。九岁那年,长年闹病的母亲又离开了我,从此我们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常年出去跑买卖,家里也就只剩我一人。后来父亲两次被冤枉入狱,为救父亲家里花了多少我也算不出来,只知道家里仅有的六亩好地卖了,还借了高利贷。从此,我家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5,(7)
<正>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开进了太行深处的平山县。我的家乡下盘松村成了八路军军械厂、被服厂的所在地,并成立了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抗先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我奶奶1938年2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爷爷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爷爷是农救会主任,奶奶是妇救会会长,我父亲也利用给地主放羊的机会,为八路军传递情报。  相似文献   

19.
悠悠党情     
正很小的时候,"入党"这个词便占据了我的心灵,爷爷是个老红军,经常讲战斗故事以及无数优秀战士的感人事迹给我听。尤其是爷爷牵着我的小手教我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场景让我记忆犹新。思绪随着歌声激昂畅快,懵懂无知的我对党有了最为直观的认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位美丽的女警怀抱汶川地震中的孤儿为他哺乳,她的眼里充满了慈爱。那一年我高考,考场  相似文献   

20.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10月。是人民军队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又一历史见证。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心情既惊喜又感慨,因为它是我寻觅多年的一张珍贵照片。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照片中的八路军医生就是我的父亲——林金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