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形势下做好信访工作要树立“大稳定”工作理念.动员全社会各个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形成“大信访”工作格局。一是要通过建立超前防范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二是要通过建立快速处理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三是要通过建立信访检查监督机制.保证信访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建党百年之际提出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明,传入各民族必先图存活、再徐图发展,存活的关键在于能否契入各民族的传统之中,与民族文化相融通。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可能性、现实性和时代意义。在理论认同上,这一结合通过增强群众对理论的思想认同、心理认同、情感认同促进理论更好掌握群众。在话语建构上,这一结合一方面塑造了中国话语的独立自主性,赋予话语体系“更中国”的内涵意蕴;另一方面为中国话语提供文本支撑,赋予话语体系“更中国”的表达效果,使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更中国”。  相似文献   

3.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村级组织仍能保持治理活力,其核心在于村干部治理动力的合理动员。现代综合考评体系强化了村干部的行政化取向,村级治理唯上性增强。弹性化的考核安排可以释放自治活力。通过其内含的行政-社会激励式动员机制、类中心工作的精力配置办法和与社会条件相适应的检查强度,促使村干部积极回应村民诉求,实现“软考核激励”效果。作为一种治理管理工具,软考核激励机制可以重塑互动型的乡村关系,留存村级自治空间;并借助多重激励兼容功能,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最后,在保持治理目标不偏移的情况下,实现行政体系对社会治理资源的总体动员。由于软考核激励机制可以形塑“国家”与“社会”双强的治理效果,是基层治理体系“三治”融合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卓亦言 《创造》2009,(12):48-49
总书记使用“草根话语”使得群众倍感亲切,无疑是善于从人民生活和实践中学习。以群众喜爱的语言丰富社会动员话语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毕节地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本地区山高路睡、群众信访难。多头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较多,信访事项办理环节多、工作效率低的实际,探索地县乡“三级联动视频接访”工作路子.实现了地县乡三级党政领导定时同步互动接待来访群众.现场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全力消化历史信访积案。  相似文献   

6.
党群直议制是自治下沉与协商民主基层深入发展而来的协商治理实践创新,从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工作的对比分析入手认为这种村民小组层面的协商治理是执政党群众工作方法的一种创新,将人民群众纳入民主协商的决策层面,用多元共识、公开审议和平等参与代替了传统群众工作的组织、动员,用责任分担解决了传统群众工作中主客体二元分离的格局,实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有效、持续互动,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精细化设计才能扬长补短,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现代社会环境,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要探究中国之“稳”的机理,就不能不考察中国政治的隐秘结构。当代中国之治依然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条条与块块之间矛盾的问题,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挑战更加多样。在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共产党创设的总体性治理体系中,信访制度彰显了人民政治的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气质与执政理想相契合,成为了最基础、最有效的治理安排和制度设置之一,与国家正式制度相辅相成。然而,不但信访制度如何助力中国之“稳”尚未完全被人们所认识,关于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由此,在梳理中国之“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辨正信访制度独特的价值——信访制度如何厚植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及如何链接了超大型国家的治理,能够为理解中国何以治的信访贡献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8.
信访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群众权益以及消除危险隐患等方面展现了独特价值,对于社会转型治理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与应对局面的复杂变革,信访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断面临困境与挑战,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力、群众反映诉求方式极端、群体性上访事件频发以及个别群众长期缠访闹访等问题日益突出,信访制度价值功效作用受阻,甚至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与长治久安。由此,我们应当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治理与信访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时代特点,从提升党员干部处理应对信访问题水平能力、深入推进信访诉求分类处理、区分设立化解信访难题处置程序以及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和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与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健全与完善破解信访难题与困境的治理逻辑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也对公安机关信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一,公安机关可围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人”,从领导干部、人民群众、重点上访人群、基层民警这四类公安信访工作的重点人员要素出发,寻求新时代公安信访工作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具体要强化党建引领,抓好领导干部,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坚持人民性,做好群众工作,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推动案件化解;坚定法治化方向,依法打击违法信访人,维护良好信访秩序;面向信访工作需求,提升公安民警专业能力,服务社会治理实践,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进而积极助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信访,包括信访工作和人民群众的信访行为,后者指人民来信和群众上访。这一现象亘古至今代代相传,曾对治理社会、管理国家发生过重要影响。随着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加速,“信访”现象不仅不会减少,而且内容会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涉及的领域也将更为广泛。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信访这一现象,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信访,值得一议。  相似文献   

11.
田洪 《群众》2023,(16):4-5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省委书记信长星指出,“浦江经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和群众观念,要深刻领会“浦江经验”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扎实走好群众路线,坚决扛起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全省信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大力践行“浦江经验”,扎实做好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各项工作,持续推进信访矛盾源头治理、信访突出问题化解、信访工作法治建设、信访事项办理质效“四个走在前”,以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相似文献   

12.
陈发桂 《桂海论丛》2016,(4):100-105
面对民众诉求表达与社会治理法治化之间的内在张力,涉诉信访终结的行动逻辑必须进行整体性改变。以群众工作为叙事文本的传统涉诉信访的终结机制,已经难以完全回应和化解当今涉诉信访当事人提出的诸多诉求。因而,如何在汲取群众工作所具有的沟通疏导价值优势、修正其规则与程序缺失的基础上,建立涉诉信访"依法断事"价值目标的法治化终结机制,成为信访问题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大问题。法治是实现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构建法治化的涉诉信访终结机制,就是从之前以群众工作为叙事文本的"就事论事"模式转化为以法治规则和程序为叙事文本的"依法断事"模式的行动逻辑。具体而言,就是坚持以诉访分离为前提,以有效导入为依托,以公正裁判为抓手,以案结不访为依归,建构起"四位一体"式的涉诉信访法治化终结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优良传统和法宝是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是基层治理的工作写照,“弄脏你的脚”是基层治理的工作方法,“人心和情感”是基层治理的“灵魂”。文章从社会情感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出发,论证社会情感建设是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特色和传统优势,分析、探索社会情感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路径。海南D村和西藏G村的实践给基层治理带来新的启示,其核心要素是“情”,主要包括: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做到“有情治理”;休戚与共,融情入理,引导群众参与式发展;命运与共,兼顾效率和公平,培育共同情感,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社区真正成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正基层一线是群众信访的源头,又是新时期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当前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相似文献   

15.
王颖 《群众》2023,(22):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为我们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开创新时代人民信访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按照新时代信访工作总要求,自觉扛起“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使命担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国家治理话语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时代主题之一,由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构成。三个维度既有其相对独立的内涵,亦辩证统一。国家治理话语生成与发展的历史维度,是由"革命—动员"和"改革—稳定"两大语境共同塑造;其理论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渊源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其形成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总结与理论突破。新时代国家治理话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托法治建设、群众路线与公平正义理念的时代契合,确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并不断自我完善和全面丰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是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准确定位宗教在中国的实际功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传统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典论述与中国宗教工作实践经验、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依法治理宗教事务三组关系。荀子的“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可以概括中国传统宗教观的“人文立本”特点,儒家主要是将祭祀纳入崇德报功的礼教范畴、教化目的;这种以“文”统“神”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相契合,都是立足人和社会现实来理解宗教。儒家允许民间以信神的方式祭祀,借以推行礼教;当前宗教工作也要以群众工作为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信教群众融入社会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18.
陈强 《重庆行政》2016,(3):28-30
基层一线是群众信访的源头,又是新时期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当前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西》2011,(20):7-7
梧州市长洲公安分局以“信访超市”与“专家坐诊”无缝对接着力解决信访案件的做法,颇值得称道。这个向群众敞开大门的“信访超市”,直面群众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导刊》2022,(6):43-43
河北省任丘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中,探索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工作机制,创新实施“十五米志愿服务圈”工作法,明确“有困难找队长”服务理念,队长担当作为、邻里守望互助,形成“自下而上”长效推动的良好工作局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