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趋势使得整个国际社会越来越向组织化、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主权国家的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国际法、国际社会和主权国家之间的互动的关系来考察外交变化和发展。但传统国际法对外交的理解和界定是比较狭隘的,这落后于急速变迁的国际政治现实。国际法既给国家的外交设定了很多限制,也拓宽了国家的外交空间;既增强了主权国家外交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在一些问题领域又弱化了主权国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美国罕见的政治撕裂,一个重要来源在于美国不同社会阶层已由以往的利益相关转向利益疏离,而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层面改变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利益结构和经济关系的过程,它所造成的利益疏离和政治撕裂,可以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期英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作为参照。经济全球化造成了资本逐利全球化与利益分配国别化之间的冲突,资本的全球扩张及其反国家特性导致国家的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弱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业资本全球配置,全球经济高度金融化,"国民经济"趋于瓦解。财富向少数群体集中,跨越国家界限的精英联盟及其普世价值观形成,受益者与受损者间的利益断层线出现。资本意志左右国家意志,主权国家的契约伦理受损,国家失能现象加剧。国家间对立加剧,国际格局日益混乱,全球秩序呈现行将瓦解迹象。政治全球化即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管理和规制的缺乏,反映了主权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治理限度,这也使得经济全球化有其无法舍弃的政治维度,要适应主权国家林立的政治事实。同时,要通过全球治理体系的更新和创建,努力管理和规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全球性的利益协调和再分配机制,管控因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政治紧张。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以来,国际组织迅猛增长,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给国家主权造成重大冲击。尽管国家主权有弱化的倾向,但国家主权原则始终是国际组织的基础,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冲击和震撼着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球观念、全球意识的共性作用下,民族主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全球化浪潮下,表面上国家主权将衰弱,民族国家将式微,民族主义将消失;而实际上,民族主义不但不会消亡,反而会得到更加强劲的发展,依然是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国际国内政治生态环境变化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信息网络在全球的急剧扩展,出现了超越政治空间和地理空间的新的社会、政治及经济结构,国界的屏障作用在弱化,这种国际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6.
国际恐怖主义治理呈现非机制化,非法制化,非稳定化倾向。恐怖主义的跨国化,网络化和犯罪化倾向需要全球主权国家重视反恐的国际法律合作治理。我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所涉空间恰好处于全球恐怖主义高危区的"恐怖之弧"地带上。因此,探索研究和创建基于政治互信的区域性跨国反恐法律机制,保障"一带一路"的安全平稳开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优先性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科院经政所副所长王逸舟在展望国际政治的发展时认为,世界将更加多彩,中国作用将更加突出。具体是,第一,至少10到15年内,世界规模的大战不易打起来,它给了各国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国力的机会,也可能使全球范围的科技进步和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第二,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大国关系的层次更多也更复杂,既有更多合作,也会有更多斗争;第三,被称作“第三部门”的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等等,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将从传统的国内政治层面扩展到国际政治  相似文献   

8.
人道主义干涉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传统.然而,人道主义干涉的倡导者们所援引的思想渊源和法律根据并不能有效地成为干涉行动的正当性支持,其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理论冲突.《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国家主权平等思想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一大进步,尽管在实践中主权国家内可能存在种种问题,但作为一种政治权威,该原则本身仍是中小国家在国际政治现实中抵御强权、维护秩序的最佳且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国际组织数量的增加和职能的扩大,使国际社会日益呈现出组织化的趋势.各国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国际合作,必须对主权权力施加一定限制,因此国际社会组织化对国家主权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是,国家主权始终是国际社会的基础,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动摇.在此前提下,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可以在要求独立和寻求合作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国际社会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和国家主权发生冲突,各主权国家为了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不得不在经济管理、政治决策和国家管辖权等方面让渡部分主权权力。但是,让渡主权权力不是无原则的,主权权力的让渡必须符合国家利益、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11.
外交工作所谋求的最高利益,无过于捍卫国家主权不受侵略。国家主权表现为不屈从、不依附于外来压力和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而主权的不可侵犯性则表现为尊重领土完整和国家内政不受干涉(包括颠覆活动)等原则。外交上为此所采取的方式不外  相似文献   

12.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绝对、排他的国家主权原则。随着国际组织的发展,国家主权的绝对性、排他性特征已不存在,各主权国家都在自愿的基础上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给国际组织,以协调各国行为,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但有些国际组织在国家非自愿的情况下,为第三国设定义务,强迫实力较弱的国家签订对其不利的协议,要求不同意国际条约修正案的国家接受修正的内容,这对国家主权造成严重损害。中国应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继续推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积极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加强在国际组织中的议程设定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社会的历史及现状看来,国际法的性质仍然存在争议,最大的矛盾之处就在于国际法如何对主权国家发生作用,即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国家主权的独立,意味着不受任何外来势力的统治和干涉,而国际法正是以国家为主要调整对象,将国家纳入国际法体系,这必然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不同的发展程度下,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是不同的。全球性问题的爆发以及相应的全球治理理论的出现,是以全球化为背景并且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全球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也会产生重大的变化。作为全球治理主体之一的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较之全球治理理论出现之前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5.
提出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范式的研究价值问题是因为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职能、结构、形态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既不能无视全球化发展使国家主权受到的限制与侵蚀,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全球化弱化或者否定了国家主权,而是需要在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对国家主权所面临的挑战取得合理的认识并寻求新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把握和正确应对国际贸易法"生态化"对国家主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主权原则所形成的新挑战,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厘清了国际贸易法中环境援助制度、贸易的环保限制、环保的国际合作等"生态化"机制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对国家主权的制约和限制,结果表明了国际贸易法"生态化"、国际环境保护和国家主权三者之间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及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并得出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维护国家主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论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不断深入,使国家主权面临日益严峻的冲击。各主权国家为了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不得不在经济管理、政治决策和国家管辖权等方面让渡部分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国家主权的保护,树立新的主权观,坚持主权平等, 维护国家利益,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和独立。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主流和趋势的经济全球化使得传统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全球治理新兴主体崛起及国际法人本化趋势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呈现出不断弱化和模糊的态势。因此,审视国家间经济主权的让渡与共享,合理处理国家经济权力的分配问题,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安全的脆弱性,构建符合正义标准的主权理论,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价值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邢爱芬 《理论前沿》2006,486(21):15-17
实现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法治途径。国际法治在法律层面是当代国际法体系建设;在政治层面主要是国际政治中的“全球治理”;在体制层面则体现于联合国改革。贯穿于这三条国际法治途径中的一个共同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国家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20.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二三十年来,国际非政府组织因其庞大的数量、宏观的全球视野、不断增强的作用和强烈的道义性成为世界政治领域内十分活跃的非国家行为主体。作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外交行为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主权国家,但是,国际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各种结构性困难又不同程度地制约其全球影响力的发挥。面对这一国际政治现实,崛起的中国应在加强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同时,以积极稳妥的方式促成同国际非政府组织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