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     
《红岩春秋》2021,(4):4-7
正中共重庆地委旧址、中法学校旧址重新布展开放3月,"重庆中法学校——中共重庆支部史实陈列展览"开工。4月底前,中共重庆地委旧址的展陈也会全面升级。中共重庆支部于1926年1月在中法学校成立。2月底,中共重庆地委成立,重庆成为四川革命运动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在重庆渝中区大溪沟人和街社区入口处,有一面大型的党史文化墙,上面三面红旗迎风招展,"重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诞生地"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1926年1月,冉钧、周贡植等革命先驱在人和街重庆中法学校成立了重庆地区最早的中共党组织——中共重庆支部。中法学校旧址位于大溪沟街道人民路117号,一楼一底,中西式砖木结构。历经岁月的风霜,斑驳陆离的灰瓦黄墙,布满青苔的条石基础,让人仿佛走进了历  相似文献   

3.
正中法学校作为中共重庆支部、中共重庆地委的肇始地,在重庆建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重庆地委成立后,积极发展重庆各地区党组织和壮大党员队伍,短短数月,由党员19名发展到120名,党组织也增至19个。其中,中法学校建立了以萧华清为书记的中法学校支部。重庆地委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右派反动分子所仇视,中法学校亦成为他们的眼中  相似文献   

4.
革命摇篮     
正重庆中法学校,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1925年9月,为了大量培养干部以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吴玉章、杨闇公、冉钧、周贡植等共产党人创办了以中法大学四川分校命名的革命干部学校,吸收省内各地学运中的进步青年和团员入学,聘请留学归来和外地学成回川的一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担任教师。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中法学校孕  相似文献   

5.
正"老党员"遇到种种不适1926年1月,中共党员杨洵终于决定向远在上海的党中央去信,反映重庆党、团存在的团体个人化、革命学潮化问题。杨洵当时33岁,是一名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入党的"老党员"。可是,1925年7月,当他受党安排返回重庆,在党的据点中法学校四川分校工作后,近半年来却一再感到种种不适:重庆党、团的领导人童庸生个性倔强,杨洵关心刊登中法学校招生广告的问题,童庸生居然以长信回复,有怀疑之意;国立四川第  相似文献   

6.
竹间 《红岩春秋》2006,(2):15-16
20世纪20年代的重庆城,一出通远门便是荒山野坟,茅草荆棘齐膝,人迹罕至。只有嘉陵江岸边的大溪沟、黄花园一带,一些有钱人家在靠里边山坡上零星建有大观花园、张家花园、谭家花园、懋园等几处花园、别墅,成为当时人们外出郊游踏青首选地。大革命时期著名的中法大学四川分校就坐落在这一片荒凉中。1925年8月15日,吴玉章抵达重庆,准备按国民党中央之命,整顿四川国民党组织。为推动四川大革命,吴玉章与重庆团地委负责人杨闇公、冉钧等商议,决定筹建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大学。吴玉章曾在北京办过中法大学,因此决定将学校取名为中法学校,作为中法大学四川分校,并设附中。8月的重庆,炎热得令人窒息。每日上午,吴玉章和杨闇公挥汗如雨奔走于尘土飞扬的街头巷尾,筹备经费,联络熟人,找校址,买家具。中午回二府衙杨闇公的家里开会,交换情况,商量办法,下午继续奔走。为了中法大学的开办,他们想尽办法,多方筹措,几经周折,在杨闇公的父亲杨淮清先生其友人的帮助下,终于租下大溪沟谭家花园和懋园的一部分作为校本部,又在附近居民中租了一些房子作宿舍,基本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9月4日,中法学校正式开学。从学校筹建到开学,只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首先办起的是中法学校附属...  相似文献   

7.
正1925年5月,冉钧自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成归国,到上海接受中共中央让他回川建党的重任。6月初,冉钧回到重庆,在杨闇公、吴玉章直接领导下工作。同时,冉钧协助吴玉章创办了重庆中法大学,并在该校建立了重庆最早的基层党支部,从而奠定了党在四川发展的基础。20天创办中法学校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二次革命"失败,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吴玉章于1913年流亡法国,帮助蔡元培料理华法教育会事务。吴玉章归国后,与友人在北京开办了中法大学。  相似文献   

8.
《红岩春秋》2009,(1):67-69
中共重庆地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中法学校旧址;“三·三一”惨案纪念地;佛图关杨闇公烈士殉难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力、事处旧址(红岩村);《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桂园(《双十协定》签订处);曾家岩50号周公馆。  相似文献   

9.
"革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永不过时的话题。在赵汀阳先生的新著《两面之词》中,记述了中国学者赵汀阳先生与法国作家德布雷先生对"革命"的理解。该书以六组通信的形式展开对话,在中法文化的不同背景下,探讨革命话题,还涉及历史、媒体、理性等方面的内容,向我们提供了同一问题的不同视域。  相似文献   

10.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乘机由重庆飞往延安途中不幸坠机遇难。他在离开重庆前一天说的"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句话,成了他最后的遗言,也是他革命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8年下半年,邓小平(希贤)第一次来到重庆,进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两年后的夏天,他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即踏上留法求学,追求救国与革命真理的道路。1920年,邓小平离开重庆的时候,他年仅16岁,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29年后,45岁的邓小平再次踏上重庆的土地,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他在重庆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已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方主帅。1952年邓小平奉调进京,担任中央人…  相似文献   

12.
媒体看贵州     
正绥阳双河洞首现疑似活体"飞猫"动物4月28日,有"中国第一长洞"之称的贵州绥阳双河洞,结束了持续一周的2016年中法联合洞穴科考活动。中法联合举行中法探洞成果新闻发布会,并正式宣布双河溶洞群长度达186.333公里,刷新中国洞穴纪录。中法洞穴专家在洞内发现了13处动物化石,大部分为大熊猫化石,首次发现疑似亚洲黑熊骨骼、剑齿象牙齿骨骼以及疑似活体"飞猫"动物。(2016年5月1日)  相似文献   

13.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指引下,重庆成立了10个地方红军组织,打出了十面红军旗帜,在艰难的环境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游击根据地的革命活动。不仅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主力红军作战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还积累了武装斗争的经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播下了宝贵的革命火种。  相似文献   

14.
正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始终紧扣"弘扬红岩精神"这一主题,定战略明方向,抢抓机遇,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博物馆建设、红色旅游发展、教育基地打造、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实现了红岩文化事业产业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创新之路。优化思路,发展方向更加清晰。确定了"123456"发展思路。即把握  相似文献   

15.
正1940年,吴玉章与董必武、叶剑英、边章五在重庆北温泉留下了一张珍贵合影,记录了他们的革命情谊。战斗在重庆吴玉章,四川荣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被尊称为"延安五老"。抗战时期,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董必武,湖北黄安(今红  相似文献   

16.
背着"禁书"由校返家1949年下半年,重庆城内一片紧张气氛。我们虽仍到育才学校读书,但个个心情都很难平静。抗战胜利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从红岩村迁走,原来的房屋大多交给由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供留在重庆的部分师生使用。此时,育才学校的师生仅百人左右,多是十几岁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17.
<正>党建工作介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重庆市政府举办、市教委主管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医药院校,是重庆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十二五"期间,学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特色突出,成绩显著。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项事业均得到科学发展。学校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实施领导能力建设项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19年9月,邓小平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了近一年时间.其间,他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且参加了川东师范、重庆联中、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生抵制日货,反对重庆警察厅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套购并拍卖日货等行径的斗争.这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播.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经常刊登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在中国出版,这可能是他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开始.邓小平到法国勤工俭学之后,结识了周恩来、聂荣臻、李富春、王若飞等一批先进青年后,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阅读了一大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并且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正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份"奇怪"的报纸,4开一大张,上面铅印着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全文。奇怪的是,这份报纸除了在其顶部边缘标注有第几页的字样外,并无报头和发表时间。经过笔者研究,该报纸是重庆新华日报社在中共七大召开期间及以后那段时间秘密发行的。而且,在当时的重庆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20.
说起发生在重庆的惨案,人们恐怕都会想到发生在歌乐山下渣滓洞、白公馆的"一一·二七"大屠杀。其实,论规模、惨烈程度,论牺牲人物的历史地位,重庆历史上却还有一桩大惨案,它就是1927年的"三三一"惨案。值此"三三一"惨案90周年之际,本刊特约此稿,以此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革命英烈和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