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来读到的一篇文章中提起已经很少使用的一个概念——"滑坡谬误",泛指各种未有充分证据,便轻率断定因果关系的不当推论。有趣的是,文章中还拿成语"象箸之忧"举例。起初心生疑窦,最终豁然有悟。"滑坡谬误"是夸大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背后的思路却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大概是中国传统一直教导对坏事情要防微杜渐。如同"象箸之忧"的缘由,从筷子逐渐过渡到杯子、饮食、衣服、住所……故而,"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最终推演出,一双象牙筷子毁掉一个泱泱大国。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喻老》中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贵为一国之君的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就让身为三贤之一的太师箕子感到恐怖,原因在于,箕子害怕的不是象牙筷子本身,而是由象牙筷子引发的一系列后果。  相似文献   

3.
正在柏木帆船称雄川江的时代,船工统称“桡胡子”。从古代川江人挖空树干做的独木舟,到后来大大小小的柏木帆船,都是靠划“桡”作为主要动力,“胡子”则是川江一带男人的别称。桡胡子分为驾长、号工、撑杆、烧火、纤工等工种,驾长有前后两个,是头儿。后驾长把舵、掌握风帆,为全船的指挥者,直接由船老板聘请。前驾长负责探水路、操纵前梢、调整方向,地位仅次于后驾长。  相似文献   

4.
正"桡胡子"还是"桡夫子"?川江木船上的船工统称"桡夫子",在一些支流小河里,也叫船拐子、船板凳儿、扯船子。根据不同的工种,他们有自己的称呼,如前驾长(撑头)、后驾长、二篙(闲缺、二补蒿)、撑竿、提拖(爬梁架)、三桡(抬挽、结尾)、杂工(烧火)、号子、头纤(水划子)、桡工(纤工)、杠子(岩板)等。船工之间可按工种互称,或叫连手、老庚,或喊姓名、诨名。1986年,笔者发表散文《汤  相似文献   

5.
正周恩来十分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也曾留过胡须,有"美髯公"之雅号。在日常生活中,理发、刮胡是他常常要做的事,因而也留下许多这方面的故事。留不留胡子视斗争需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恩来在上海领导地下斗争时,常常利用自己胡子的变化和敌人周旋。在严酷的斗争环境里,周恩来的住地经常变换,租住的地方都是亲自挑选。一般是在租界的贫民窟,房子上、下两层,有前  相似文献   

6.
江上风清     
正川江上走船行船,人们称逆流为上水,顺流为下水。同样,川江上的风,被称为打上风和打下风。东汉时期,木船开始利用风帆助航,那时没有棉布,一般用麻布或篾席做帆。杜甫寓居夔州时有诗描述:"起樯必椎牛,挂席集众功。"大意是开船扬帆时必须杀牛祭拜,诗中"挂席"指的就是"篾席帆"。唐代,一些川江木船的桅杆顶端装有一种可随风转动的木鸟,桡胡子通过观察木鸟嘴上的长布条来判断江上的风向,称其为"伺风鸟"。  相似文献   

7.
裴高才 《党史纵横》2014,(11):26-30
正杜理卿(1903-1977),是中共保卫和情报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也是城市公安工作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还是新中国资深的外交家。周恩来曾给他改名"杜智文",并应邀出任张学良的警卫团秘书长;在延安时,他曾是江青的直接领导,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毛泽东与江青的婚姻;抗战期间,他自己改名"许建国",意即"以身许国"。毛泽东曾亲昵地称他"杜大胡子"或"许大胡子";在西柏坡破案时,他与顶  相似文献   

8.
正"以小见大",即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有的时候,细微的东西往往反映事物的发展本质,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忽视不得的。箕子发现商纣王的生活越来越奢侈腐化,他问宫中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说:"用象牙筷子,必须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须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  相似文献   

9.
<正>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次性筷子的生产黑幕,在此背景下,便携式筷子受到更多关注。在淘宝等网上商城,销售折叠式筷子的网店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0.
在韩国,节约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行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历来都是头等大事。我在韩国上的第一堂课,正是在餐桌上开始的。韩国的筷子大多是用不锈钢做成的,长度是我国筷子的2/3,小巧  相似文献   

11.
"贺胡子"贺龙被称为"贺胡子".贺龙年轻时就留有胡子,他以两把菜刀起义闹革命,在家乡很有影响,家乡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胡子".贺龙很喜欢别人叫他"贺胡子".他当军长时,新来的警卫员叫他军长,他对警卫员说:"从今儿起,当了我的警卫员,就喊我贺胡子得了,或者像老百姓那样,喊我贺老总."  相似文献   

12.
《管子·牧民》有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仓禀实"了,"衣食足"了,却出现了"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开着小车上访""拥有百万资产争低保"的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对改革发展的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要求明显增强。为此,宜丰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突出以保  相似文献   

13.
如今,出外就餐时使用一次性筷子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在人们眼中,一次性筷子使用方便、清洁卫生,尤其是在没有消毒设备的小餐馆吃饭,更是首选餐具.  相似文献   

14.
宗禾 《廉政瞭望》2014,(3):70-71
正胡须造型虽然是时尚的产物,但在特殊时代,它很难避免政治的影响。而八字须、牛角胡、仁丹胡更成了特定的政治符号。影视剧中日本鬼子军官的上唇中央部分,往往有着厚厚的胡子。这种被称为"板刷胡"或"仁丹胡"的胡子造型,以人中为中心,宽度大约  相似文献   

15.
民间酒桌上,那些不擅长拳令的人,为了热闹场面,往往以"老虎·棒棒·虫虫·鸡"的游戏助兴,即"棒棒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啄虫,虫蛀棒"。游戏时,两个饮者筷子一碰,口中同时呼出其中的一样,以定输赢。如此简单易记的"拳令",老少皆宜、男女兼用。而且,四样东西首尾相接,循环往复,饮者大呼小叫,旁观者随声附和,加之筷子舞动,确实能给酒桌上增添许多乐趣。  相似文献   

16.
王珍 《世纪桥》2014,(7):41-42
筷子当中蕴含着明礼、关爱、睦邻、守望等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前形势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本文试图以"筷子"的传承为例,以筷子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为媒介,分析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意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我们加强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以筷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得理饶人     
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和改变他人。一位禅师受邀参加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禅师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禅师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遮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了一则典故: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其叔父箕子见后十分担忧和害怕。箕子认为,商纣王既然已使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不会用陶器盛汤,一定会用犀牛角或玉石做的杯子,而玉石杯子盛的、象牙筷子夹的,一定不会是野菜粗粮,而一定是山珍海味。食用这些美味,他一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衣,住茅草屋,而必定要穿多套锦绣衣服,住豪宅。这样奢侈享乐的欲望就会不断膨胀,天下的财物也不够他享用。所以,箕子“见象箸而怖”就并非小题大做或杞人忧天。后来,商纣王因奢侈淫乱不知收敛而导致国力空虚,军心动摇,最终亡国。
  无独有偶,《宋朝事实类苑》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北宋平定了后蜀之后,亡国之君孟昶到了开封,进献给赵匡胤一个精美绝伦的尿壶,上面装饰着七彩珠宝,名贵无比。赵匡胤看到这个尿壶后,当即让侍卫把它砸碎,并声色俱厉地对孟昶说:“一个尿壶竟然如此奢华,那你用什么东西来贮藏食物?你如此骄奢淫逸,怎能不亡国?”接着,赵匡胤教育群臣:“人人都应记取这个教训,千万不要有奢靡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正>"俺们不是胡子"1998年3月,笔者前往桓仁县木盂子镇仙人洞村采访,潘国权老人叼着一只挺大的黑色烟斗,坐在炕头上跟我唠抗联。杨靖宇是1934年2月到仙人洞的。但老人记不得这个时间了,只记得那年自己18岁。老人说:杨司令来村里之前,先来了一支部队。下半夜,随着狗叫了一阵子,就听外边有人群踩雪的脚步声,俺心里咯噔一下——胡子来了!那时,遍地起胡子,还有"棒子手""砸  相似文献   

20.
余玮 《党史纵览》2013,(1):41-43
1848年2月,两位"大胡子"合作完成的一本神奇的书问世。从此,一个"幽灵"开始在欧洲游荡,后来发展成为强大的历史潮流,席卷全球。1920年春的一天,在中国浙江省义乌县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有一个人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全神贯注地翻译着一本外文书。他很投入,以至于错把墨汁当义乌红糖,用粽子蘸着吃。那两位"大胡子"就是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