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的爷爷张绍南系四川省内江县贾家乡团总,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爷爷常向父亲讲述参加辛亥革命的事情,故父亲自幼就立下了要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宏愿。思想开明的爷爷知道了父亲要报考黄埔军校,不但极力支持,还为其备足盘缠,又亲自将父亲送上革命征程。第一次出川,爷爷与父亲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告别,父亲回忆:“当年离家,独自伫立船头,大江东去,川江远逝,亲人乡愁渐渐模糊,只觉满心都是报效国家的热情和远大志向。”先父从黄埔军校九期毕业后曾任连长、营长,国民党25师第一团团长,副师长、师长,内政部第二警察总队副总队长,国共两党…  相似文献   

2.
忌日的怀念     
2000年 12月 18日是我父亲去世一周年忌日,特写以下文字,作为对父亲的纪念和对父亲在天之灵的安慰。   我的父亲田海顺,河南偃师市前杜楼村人,黄埔军校一分校第 17期学员, 1987年加入黄埔军校同学会。   父亲于 1920年 4月 29日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尽管很穷,爷爷还是想办法供父亲上学。父亲上完中学,正赶上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法西斯疯狂入侵,祖国处于危难之中。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大批热血男儿投笔从戎。父亲也义无反顾地投考了黄埔军校,立志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军人,报效国家。…  相似文献   

3.
侯松平 《黄埔》2013,(3):9-10
由于我的父亲侯炳垚先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我——便与黄埔有了"血缘",一辈子与黄埔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埔精神是什么?我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她的核心——爱国。因为爱国,在全国抗战烽火连天的1938年,为抗击日寇,正在洛阳读高中的父亲投笔从戎,考取了黄埔军校。父亲毕业后跟随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我看黄埔精神,真了不起!为了国家,她可  相似文献   

4.
父亲陈赓去世时,我还在上小学,对他早年在黄埔军校的经历知之甚少。在我母亲后来整理父亲的资料和协助撰写他的传记过程中,我才逐步了解到父亲早年在黄埔的一些经历。尤其是我到部队以后,随着对中国革命史的学习,才对父亲在黄埔军校的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当年,父亲是抱着报效国家的目的进入黄埔军校的。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时,为培养革命的青年骨干,父亲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带领部分进步青年离开广东陆军讲武堂,率先考入黄埔1期。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大学     
李晓 《公民导刊》2013,(7):53-53
<正>1959年秋,父亲考入了家乡城市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那年,父亲已经21岁了,在班上算大龄青年了。他穿灰色咔叽布上衣,脚踏爷爷编织的一双草鞋迈入了大学校门。老师问他:"你没有解放鞋啊?"父亲尴尬地低下了头。一周过后,爷爷进城卖了扫帚,陪着父亲去店里,花了1元6毛钱,买了一双解放鞋。那天,父亲一直把鞋抱在怀里。爷爷陪父亲来到一家卖包面的馆子里,吞了吞口水问:"多少钱一碗?"老板回答,1毛5。爷爷说,来一碗吧。那一碗包面,爷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吃了吧,读书比种庄稼还辛苦。"父亲埋下头,吃了几个包面后,又推到了爷爷面前:"爸,我肚子不舒服,您吃了吧。"爷爷明白,父亲是在装,他索性站起身:"我也不想吃,那就走!"父亲走了几步,又退回来,  相似文献   

6.
赵永春 《黄埔》2011,(2):19
父亲冯锦彬,1920年农历5月初三生于云南巍山县(原蒙化县)。18岁时被国民政府抽丁去当兵。父亲当时还算有点文化,后考入黄埔军校昆明第五分校,成为黄埔军校十六期学员。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调云南部队到东北打内战。战役中父亲所在部队投诚,经转化培训后于1949年6月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似文献   

7.
侯松平 《黄埔》2020,(2):56-60
2019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庆祝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35周年座谈会上,看到了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95岁高龄的林上元会长,十分激动,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父亲侯炳垚的身影。父亲是黄埔军校18期毕业生,生前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回想起父亲的一生,特别是离休后定居郑州的28年中,努力践行黄埔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99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举行庆祝黄埔军校成立70周年活动,父亲应邀作为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出席。  相似文献   

8.
家风家魂     
正父亲十二岁那年,爷爷因为一场瘟疫离开了。长兄如父,父亲用他毅然的男人气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无法想象,那些年的父亲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才把他的妹妹们拉扯大并送进了学堂。如今姑姑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和殷实的家庭。而当年的他,大字不识。  相似文献   

9.
《黄埔》2017,(1)
正我父亲叫曾瑞聪,现年96岁,广东揭阳人(现广东揭西县五经富镇)。1939年广东沦陷,高中毕业在家乡教书的父亲为国家独立、民族生存而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广州)17期通讯科。1941年毕业后分配在成都部队,后调到川东师管区。1949年随部队在四川渠县起义,部队整编为第四野战军50军独立师。因母亲岳用仙是成都人,父亲起义后一直在成都生活。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人。1956年,母亲在成都市幼教培训班毕业  相似文献   

10.
秦铁 《现代领导》2009,(4):38-38
我父亲博古,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1907年6月24日(农历5月14日)出生。父亲祖籍江苏无锡,却出生于浙江杭州,因为我爷爷秦肇煌一直在浙江做官,曾做过几个县的统捐局局长,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局长。辛亥革命以后,爷爷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律师,后因患肺结核回到无锡老家。父亲9岁时,爷爷去世。父亲是长子,有一个弟弟秦邦礼(后改名杨琳),曾担任对外经贸部党组书记,  相似文献   

11.
黄埔伉俪     
正南京城里有一对黄埔夫妇,丈夫陈世勋,出生于191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3期;妻子何静芳,出生于191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5期。他们的故事,见证了那一段惊天动地的抗战岁月。一陈世勋出生于安徽定远县。其祖父是清朝贡生,是省内有名的儒商。到了陈世勋的父亲主持家政时,家业衰败,家里只剩下两幢瓦房。陈世勋小的时候,家  相似文献   

12.
粤埔 《黄埔》2014,(5):70-71
正郑国雄,1912年农历4月出生于广州增城,黄埔军校四分校工兵科十四期毕业。9岁那年,郑国雄随父亲到马来西亚生活。那时的华侨都有个习惯,子女到一定年龄就要送回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郑国雄也不例外。"18岁那年回到广州,在广州的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读高中,当时每周有4小时军训,用老师的话来说,学完后就可以上战场了。这也是我最期待的时刻。"毕业后,他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回马来西亚,而是报名参军,不久升任  相似文献   

13.
1993年,在中山公园由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的报告会上,我认识了黄埔老人李甦,那年他已经90岁。他说他认识我父亲(我父亲是黄埔军校18期2总队炮兵1队毕业),他们常常一起参加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召开的会议,还常常住在一个房间。就这样,我和李甦的接触越来越多,也渐渐了解到他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历经磨难,但始终热爱国家,坚持为黄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黄埔》2017,(3)
正我的父亲蒋润苑生于1917年11月16日,已经100岁。他是黄埔军校第17期的毕业生,也是一名抗战老兵。1985年4月28日,沈阳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父亲被聘到同学会工作。1988年8月16日,辽宁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沈阳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基础上成立,此后,父亲便在省同学会工作,  相似文献   

15.
赵书 《北京观察》2015,(9):38-39
<正>民国34年,正赶上日本宣布投降,斗灯会成了无拘老少的全城庆祝抗战胜利的大游行。1945年,我家住在北京东城朝阳门内竹竿巷胡同40号。父亲赵允璋在一家英文报社内担任营业部经理,祖父赵常秀是赋闲在家的评书艺人。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由于父亲职业的需要,家里置有一台很大的收音机,父亲每天要听新闻。8月15日,广播中传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全家十分兴奋。听完广播,七十多岁的爷爷带着姐姐和哥哥站在院子里,向隔壁东院小楼上的日本人高喊:"我们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家是一个中医世家。爷爷是老中医,坚持在乡村行医,虽历经世事沧桑,却始终恪守祖训,以仁心仁术救济众多病患,并希望能将此家风传扬下去。爷爷去世时,父亲还小。爷爷去世没多久,老宅又遭火灾,奶奶重度烧伤,家道中落,欠了不少钱。由于爷爷在世时诊病开药不贵而且效果很好,不收困难病人的诊金,对特别困难的患者,有时候还会送药钱,在附近享有高声誉,加之父亲长大后又秉承了爷爷的衣钵,我们家  相似文献   

17.
《黄埔》2018,(5)
正2018年4月18日,我们到浙江永康访问了一位抗战老兵徐逸容(现名徐新容),以下就是徐逸容讲述的一生的经历。在黄埔军校读书我1918年11月生于永康城塘,爷爷是个铁匠(永康自古以盛产“小五金”著称),父亲靠种田为生,家里有十几亩土地。小时在村里读过私塾,后进入梅城小学读书,小学毕业,考取永康中学。七七事变爆发后,同学们义愤填膺,纷纷报名参军。1937年,中学毕业时,我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父亲李善勋,1914年出生,黄埔军校第十五期毕业。原任傅作义第十六军少将副参谋长,1949年1月随军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五军任军后勤部副部长。2010年11月1日去世,享年96岁。至死不渝的黄埔情结父亲生长在苏北农村,祖辈种  相似文献   

19.
正父亲骆德敬,1913年生于四川双流县。父亲天资聪敏,自幼喜好国学,尤其爱好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父亲18周岁高中毕业即投笔从戎,自普通一兵始展开军旅生涯。1939年,父亲经其兄骆德荣将军介绍,进入黄埔军校高教班学习,成绩优良。骆德荣,四川双流人,经孙中山先生介绍进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1926年国共合作,骆德荣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同期学友有邓小平、蒋经国、乌兰夫等。1944  相似文献   

20.
正"天下黄埔是一家",不论先期后期,不论大陆台湾,不论海内海外。黄埔同学同出一门,黄埔精神是维系黄埔同学之间的情感和纽带。我们都可以凭着黄埔校歌那熟悉的旋律,找到自己的同窗和知音。这也使我不由地想起2004年黄埔军校建校八十周年时,两岸共同庆祝校庆的情景。台湾万名黄埔军校校友聚会台北大安森林公园,同唱《中国一定强》《四海中国人》,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天下黄埔是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