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乡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活动能量,他们在给城市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青年农民工的越轨问题。笔者拟从社会体制结构及群体心理两个维度对青年农民工的越轨心理进行分析,并希冀能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青年农民工不仅具有融入城市的强烈诉求,而且其群体特征也为城市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增权理论的视阚下,对青年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进行解读,可以看出,只有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干预和帮助,挖掘其潜能,从个体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参与层面增强青年农民工对权力的认识,减少或消除无权感、无助感,实现全面增权,才能使青年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成为新市民。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子女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某些客观因素导致农民工子女社群心理出现边缘化趋势,这种群体心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要采取措施及时遏止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过程中社群心理边缘化趋势,避免生成影响社会稳定的心理温床;迅速加强有利于城市融入的功能性建设,避免农民工子女因城市融入障碍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通过制度化建设加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对公平正义的内心确证,避免削弱社会稳定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缺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政治贫困、发展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从根本上限制了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必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人际和谐关系三个方面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进而实现社会融合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目前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主力。而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他们所滋生的违法犯罪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对引发新生代农民工违法犯罪的原因作必要的深层次的心理剖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消减新生代农民工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整个社会平稳、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影响下,农民工在城市受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排斥,其在城市的社会支持力量相当薄弱。而我们尚未建立一套新的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能对农民工加以有效管理的制度。在此情况下,如果受挫的农民工不能客观、合理地分析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就有可能铤而走险,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对农民工的排斥。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受挫的机会;要增强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支持力量,帮助农民工摆脱挫折;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正确看待挫折,增强心理抗挫能力。另外,还要完善法律法规,增强社会控制的力量,抑制农民工的犯罪冲动。  相似文献   

7.
失权是青年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动因,扭曲的自救式维权造成了农民工更大的悲剧。预防青年农民工犯罪,增权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青年农民工了解自身权利,提升融入城市社会能力,增强维权效力,进而改变弱势心理,削弱犯罪动因,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家庭及子女教育状况、社会生活状况、文化心理状况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尚处于底层地位,是城市社会的边缘群体,具有农民与市民的双重特征。要改变农民工现状,必须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消除户籍身份的差别;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增强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农民工是城市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城市享受着农民工廉价劳动力带来的飞速繁荣的同时也被农民工高犯罪率深深困扰。从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出发可以探索解决和遏止农民工犯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青年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和青年农民工自身主体性因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陌生人社会与沉默的公共舆论、个体化进程与婚姻价值观嬗变、底层生活的压力与情感归属需求、同类群体的日常示范与模仿学习促成了青年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的形成。青年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会衍生一系列社会风险,给农村家庭稳定、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临时夫妻"现象解决的关键在于解决青年农民工家庭离散化问题,可以通过引导青年农民工就近城镇化和家庭化进城的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对徐州市青年农民工择偶观念和行为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年农民工的择偶观念和行为日益现代化,但他们的择偶范围有限,择偶过程中普遍存在困惑心态。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群体的通婚将是他们未来的婚恋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群体内部正发生着代际转移,第二代农民工已开始进入“城市舞台”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试图在已有的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和融入中所遇到的双重困境,希望介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方式,为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问题提供一定的策略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青年农民工是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者,是共建共治共享中的有生力量。然而,青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青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早期社会化问题为导向,深入广州开展调查研究,就青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均衡且充分享受教育的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建构义务教育责权配置机制和实行"义务教育补助卡"制度,创新"政校共建、政社共治、教育共享"的多元格局。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建构不同社会阶层的平等协调融洽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内蕴和基础。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生力军和主体,其城市融入状况直接影响到自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以维护社会稳定为视角,探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阐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及困境,进而对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出对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有增无减,这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渴求着政治利益保障。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公明新区南村青年农民工的访谈调查,分析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政治参与认知能力不足、政治参与态度"依情况而定"和政治参与行为不积极。本文将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保障层面、个人意识层面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缺失的对策:完善农民工政治参与表达机制;建立主动型、服务型和友好型的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加强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充分结合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最终实现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然而,目前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受种种条件的约束和阻碍,农民工群体难以实现与城市社会融合,生活在“半城市化”的边缘地带。本文从经济,社会,心理文化层面就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90年代初开始,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如今已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正常运转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但由于心理失衡和种种原因,造成了农民工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从介绍农民工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造成农民工犯罪的心理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和遏制农民工犯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心理适应——以广西南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心理适应是城市适应的最高等级,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标志,也是农民工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广西南宁市农工的城市归属感、现代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进行考察,揭示城市生活经历对他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产生的某些影响,亦即他们对城市社会的心理适应程度。同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促进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农民工的社会流动,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据统计,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开始突显,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距和“二元分立”的义务教育体制,使得民办子弟学校教育资源短缺,流动儿童失辍学情况严重。对流动儿童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培养,从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下的制度改革入手,突破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群体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规模庞大的进城务工农民群体中,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已成为中坚力量,但他们也受到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排斥,严重影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全面的反社会排斥对策,逐步消除对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排斥,促进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