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鸿昌与作官即不许发财1920年5月、吉筠亭老人在弥留之际殷殷嘱咐当时在军阀部队任营长的儿子吉鸿昌:"为官当清白廉洁,作官即不许发财。"为铭记父辈训教,吉鸿昌即把父亲,"作官即不许发财"的遗嘱烧制在上千个瓷碗上赠送给全营官兵。并立誓牢记父亲遗教,真正...  相似文献   

2.
“做官即不许发财”李隆"做官即不许发财"这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吉鸿昌将军父亲之遗嘱。吉将军在其父逝世后,特意将这七个字的警语写在细瓷碗上,并交陶器厂烧制,而后发给所部官兵,嘱大家"每饭不忘"。做官而不发财,这在旧时代是区分清官与贪官的主要依据,在今天仍...  相似文献   

3.
生于古巴,父亲是位成功的庄园主,童年生活过得快乐无忧。上世纪60年代的一场革命,使他家失去了一切,流亡美国,当时他6岁。从15岁起他跟随父亲打工,后被引荐到家乐氏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临走时父亲对他说:“我们祖上有一遗训。叫‘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父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4.
一个星期天,一位西装革履,手拿公文包,一副“大款”派头的年轻人来到重庆市郊区一煤炭企业招待所,找到管理该招待所的一位女士说:他是××公司推销建材以及墙地砖的,来贯地联系开展“业务”,准备长期租用两间招待所客房分为办公家。在一番讨价还价中,“大款”摸清了该招待所系承包经营、很需要客源等情况;便很大方地以每月800元的租金达成口头租房协议。闲谈中,当“大款”得知女上胜徐时,他也自报姓名叫“徐彬”,还亲热地说:我们同姓,是自家人、我该称你大姐,希望大姐今后多加关照哟!两个存折这时,“大款”在大姐面前故弄…  相似文献   

5.
抗日英雄吉鸿昌的父亲临终时嘱咐他:"作官即不许发财"。对此,吉鸿昌牢记在心,并亲书这七个字烧制在细瓷碗上,分送给下属的所有军官,以勉励他们廉洁律己。当前,我们重温"作官即不许发财"这句话,可以获得深刻的教益。自古以来,做官与发财似乎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便是封建社会做官而发财的生动写照。但是,即使是在封建的旧中国,也不乏"做官即不许发财"的人士。为复兴汉室鞠躬尽瘁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死后,内无全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们的父亲邓宝珊先生诞辰120周年。父亲留下的字画、手札犹在。睹物思人,缅怀过往,他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他的谆谆教诲依然响在耳畔。尽管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独具的人格魅力,依然鼓励着我们前行。值此父亲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追述了他的几个精彩的人生片段,作为我们对他的追思和怀念,也为资政育人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奉献一些点滴素材。  相似文献   

7.
去年9月18日,为纪念吉鸿昌将军诞辰100周年,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给与会的150多位来宾,每人赠送一只瓷碗。其包装纸盒上,一侧印着吉鸿昌将军头像,旁书“国魂”二字;一侧用隶书写着“作官即不许发财”7个大字。这是当年吉鸿昌将军赠给部下的瓷碗复制品。据有关史料记载,1920年,吉将军为纪念父亲逝世,将其父遗嘱“作官即不许发财”这句名言,亲笔书写,烧制在细瓷茶碗上,分赠部下。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连续播出了一位来自贫困地区由父亲卖血供其上学的大学生不辞而别,至今下落不明的消息及其评论。据说这名学生在大学里谎称父亲是个有钱的包工头,其出手之大方,让人决想不到他花的是父亲卖血的钱这个广播节目,使人不禁生出几分感慨与忧虑。  相似文献   

9.
中国刑警暗防莫斯科──共和国首宗涉外特大诈骗案侦破纪实易旭东,钟涤假顾问游山玩水真侦探暗察敌情1992年9月12日,四川省绵阳市川江羽绒厂驻莫斯科办事处来了一位中国老头,据说是绵阳进出口公司的顾问,名叫范星儒。办事处的人都觉得这老头古里古怪,一天几身...  相似文献   

10.
周培源先生是我的老师。周老家与我家又是几代世交,我们两家的往来,得从周老的父亲文伯公与我祖父童伯章的交往说起。我们两家是同乡,祖籍都是江苏宜兴芳桥,周老家住芳桥后村,我家住桥南河边,近在咫尺。清末,芳桥的读书人不多,文伯公常与祖父在一起交流思想,切磋学问。我祖父有八个子女,他就在家中开设学堂,教育我的父、叔、姑母等,周老也就来我家与父、叔们一起念书。因此,周老常说,“我与你父亲是拖鼻涕朋友”,意即自小就在一起。当时,文伯公与祖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振兴社会、教育先行”。祖父在镇上创办了阳山小…  相似文献   

11.
赵玫 《天津人大》2010,(8):42-43
一些记忆被封存着。 那是1986年。那一年夏天父亲大病初愈,于是全家人来到北戴河海滨陪父亲休养。那是个很炎热的季节。海水因炎热而变得灰蓝。女儿只有三岁,和父亲母亲住在离海边很近的6号别墅里。6号宽大的走廊上总是摆放着很多把藤椅。我们住在另外的一家招待所。和6号隔着一条有点遥远的小街。我们每天清晨要走过那条小街到6号去与家人团聚。吃饭,或者游泳,或者坐在懒散的午后的藤椅上和女儿消磨显得有点漫长的时光。  相似文献   

12.
我是云南的一位侨属,名字叫蔺以强。我还有三个弟弟依次排行分别叫以盛、以国、以家。我们四兄弟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排列起来就是“强盛国家”,其中包含了父亲的愿望。我父亲是位老华侨,在国外生活已80多年了,虽然现在已进入耄耋之年,却仍然关心着祖国的发展。父亲...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在重庆市郊区川煤九处原招待所发生一个通过银行存款“巧妙”骗走现金2000元的真实故事。这样的故事近来还在一些地区不断重演,因欺骗性大,特将此事录下,以警世人。“大款”租房一个星期天早上,一位西装革履、手拿公文包、一副大款派头的年轻人来到川煤九处原招待所,找到管理该招待所的一位女士自我介绍说,他是XX公司推销建材的,来贵地联系开展“业务”,准备长期租用两间招待所客房作为办公室。在一番讨价还价中,“大款”摸清了该招待所系承包经营,很需要客源等情况,便很大方地以每月800元的租金达成口头租房协…  相似文献   

14.
法院的被告席上,一字排开站着四对儿子儿媳:男的全身名牌,红光满面;女的挂金戴银,珠光宝气。而原告席上的老头则弓腰驼背、衣衫褴楼。当审判长请原告陈述要求时,老头久久地注视儿子儿媳,两行老泪挂在削瘦的脸颊上,最后只嗫嚅地说了一句:“求你们把我当儿子养。”惊闻此言,全庭哗然。一位年逾古稀的人在儿孙满堂的今天竟落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无家可归的地步,党万般无奈当着法官请求子女们把他这个父亲反过来当儿子养,实在是于理不通、于法难容。一些人视老人为包袱、累赘,对老人的赡养借钱如命;极其吝啬,处处“精打细算”…  相似文献   

15.
杜素雅 《黄埔》2010,(6):28-29
那是9年前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们全家聚会的日子。这一天,父亲显得特别的高兴。他又拿出了那张52年前的老照片。这是第三野战军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代表的合影,父亲是12名代表中的一位。代表团团长是三野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父亲指着其中的一位对我们说“大概目前活着的只有我们两个人了,昨天我们通了电话,说到参加过第一届政协会并出席开国大典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相似文献   

16.
招待所易名之后□刘文忠前不久,笔者在一些县、市进行调研活动,所到之处几乎都找不到政府招待所。正当百思不解之时,M县负责接待我们的同志说:“你们住的宾馆,就是原来的县政府招待所。”入住之后发现,该县招待所易名之后,的确是鸟枪换炮了,闹市区纯营业性娱乐场...  相似文献   

17.
父亲是位集邮爱好者,几十年下来,我们家已是遍地邮票。他将自己的心血点点滴滴地花在了邮票上,邮票也深情款款地承载着父亲半生的回忆,然而,在繁多的收藏中,却没有寄自台湾的实寄封和邮票。花甲之年,父亲想得到台湾邮品的愿望越发强烈。他根据集邮杂志上提供的台湾邮友的信息,一封封地发信,但全部像断线的风筝,使父亲盼望回复的热情一天天冰冷下去.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位职业编剧。近几年,他编剧并投拍的两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写父亲的。我问他,是因为父亲情结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的大街,很重的心事,正透过他的神情向外弥漫。他说,10年前,就是在这条大街上,我把我的父亲弄丢了,一直都没有找回来。他说,母亲来电话告诉我,说父亲的“糊涂病”越来越严重了。我知道父亲惠的是“失智症”,于是,我回了趟家,决定把父亲接到城里,找大医院瞧瞧,看有没有办法缓解病情。他说,那天起了个大早,带着父亲上医院。当时,人很多,公汽很挤,我再三叮嘱父亲,一定跟紧我,但车到站之后,父亲还是不见了。  相似文献   

19.
太仓市这几年的变化是惊人的。4年前,我为采写该市的一个乡党委书记,在当时的县招待所住了几天,那时县府所在地——城厢镇,短短一条街,数得清的几家大店铺,不用十几分钟就走尽了头。今天的城厢镇,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整洁,昼夜市场繁荣。当时还没有的位于城东侧的太仓经济开发区,眼下已是一片厂房,外商投资达30多亿元,各乡镇工业区的发展也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变化     
我的父亲是个胆子很小的农民,这是我少年时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之初,穷乡僻壤里的小山村吹进了改革的春风。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对上级要求把当时为集体所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分到一家一户感到很“惧怕”。一向对上级唯唯诺诺的他,在“怕变”中一连召开了三次大队小队干部会议,想依靠“集体决策”来确定分与不分。但老天似乎是与他开了个玩笑,31个与会者的表决居然是15:15,依然要父亲这个大队支书作出决定。既不想分田地,又不敢违背上级精神的父亲沉默无语。苦思冥想了整整两天后,父亲起了个大早,打起把伞,向细雨飘逸的泥泞小道走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