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宗教与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社会政治稳定窦效民,孙龙国宗教是一种经久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宗教既属于人们的思想信仰问题,又是社会政治问题。既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哲学等社会实体和社会意识,又以特有的“神”力扣击教徒的心弦,从而给社会政治稳定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宗教文化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与社会稳定程宪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撰文提出:宗教是一种维系生命和生存态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对世界具有认识和说明作用,而且是对待生活的一种人生观,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系统。从历史上看,...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内涵 文艺复兴和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科技革命、工业革命,魔法般地呼唤出空前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使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进而在政治、思想、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这就是世界历史上的社会现代化。综合各家见解,与欧洲历史的新时代——“现代”相联系,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也十分丰富:第一,它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尤其是二次大战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  相似文献   

4.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江泽民对复杂而敏感的宗教问题进行多方考察 ,创造性的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应”的结论 ,为正确看待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认识是当代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团结信教群众,整合宗教资源,不断调整在宗教工作领域的执政理念。1991年.党中央推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命题,并将之作为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相适应”的提出并付诸实践,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宗教问题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不再简单地把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不再视信教群众为异己力量,简单地视宗教为消极力量,而是正确对待宗教,积极引导宗教,激活其宗教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宗教工作领域执政理念的第一次重要调整.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认识上的深化和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关于宗教工作三句话提出后,还特别指出,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目的都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党和政府及宗教界在探索实践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艰辛的努力。这里就这一问题谈几点  相似文献   

7.
略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依附于社会,各宗教都是在适应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奴隶制社会中的宗教是这样,封建社会中的宗教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宗教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宗教也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也主要表现在它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宗教意识乃是整个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当社会存在由此过程向它过程转化后,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与变化了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转化。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适者存,不适者亡,这是一切社会精神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当然也是宗教意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一、从原始宗教的功能看,它是与原始社会实践相适应,随原始社会发展而递进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所面临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靠自然界的“馈赠”以维持生存,因此决定了先民们的崇拜意识主要以反映人…  相似文献   

9.
社会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潜心研究并为之百般努力的时代主题,成了当今时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对于拥有十亿人口而又相对贫穷落后的中国来说,所面临的社会现代化的任务无疑更为突出和迫切。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思想文化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深度层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先进国家。鸦片战争使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侵略,打在中国人头上,压在中国人身上,渗透进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极大冲击。这种冲击使中国社会在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被迫转轨,寻求新的生存形式。这就使中国被迫…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现的要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才能逐步解决中国社会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困难和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有可能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社会的目标是公正。如何实现社会公正,中国传统社会的答案是“依靠道德”。历史告诉我们:依靠道德维持公正是失败的。为了追求公正,我们必须抛弃对道德奇迹的寄托,必须走向制度现代化。现代制度并不摒弃道德,它追求道德目标,但不依赖道德手段。现代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将道德写进制度,用制度去保证道德。  相似文献   

13.
科学看待宗教存在的客观现实性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前提,宗教本身所具有的良性社会功能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础,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和谐理念在宗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宗教的起源与人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利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的愿望有着很大的关系。宗教信仰要解决的是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与定位。宗教的社会作用就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达到上述理想,其核心就是"和谐"与"爱"。它以"和谐"与"爱"的理想和情感来解释世界,抚慰受伤的心灵,劝人为善,感化和规范世俗的人生,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结合中国实际所制定的全面、  相似文献   

16.
17.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我们党在掌握国家政权以后,在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十年“文革”大动乱,泛滥于中国大地的“极左”狂潮,诱发了一场消灭一切传统文化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灾难。表现在宗教领域,则导致了用行政手段消灭宗教的浩劫,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党与宗教界的统一战线被破坏无余,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水火不能相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和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出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相适应的提法。后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观点越来越为大家所赞同。但是,这种相适应是宗教适应社会主义制度,还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还是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提法不尽一致。江泽民在199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断,使“适应论”的提法科学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宗教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江泽民同志关于宗教问题的“四句话” ,是我国宗教工作的指导方针。其中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例如 ,伊斯兰教 ,从它的创立看、从它在中国的传播看、从它的内容看 ,都是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当然 ,这种适应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与过去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9.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会永远存在,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但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