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有一种“聋人爱搞小圈子”的说法。“圈于”似乎古来就有,人以群分么。现代人也爱称什么“影视圈”“戏剧圈”的,称聋人圈子未尝不可,但在圈子前冠以“小”字,就有贬义了,难怪有人要走出这个阴影。 说自己吧,在读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一场大病把我推进这圈子里。  相似文献   

2.
反腐倡廉巨片《生死抉择》中,有一个令人震惊的场面:在市长李高成认清中阳纺织厂厂长郭中姚一伙的真实面目,决心彻底揭开中阳纺织厂腐败的盖子时,郭中姚摊开了手中的底牌:你以为你是谁?你是我们“‘圈子’里的人”,揭开我们厂的盖子,你李高成也跑不了! 郭中姚“‘圈子’里的人”,有中纺厂的厂长、书记,有省委副书记,有退下来的省、市老干部,有各方面握有实权的人,连李高成的妻子也包括在内。这个“圈子”,表面上由亲情、友情、交情、恩情连结在一起,实际上则是一个为攫取国家利益,满足个人私欲而相互勾结、相互利用、相互…  相似文献   

3.
晨钟暮鼓  我想跟民警同志谈谈可别进错了“圈”的事,不知您有无兴趣。   在我看来,人都是社会的人,总免不了要与人交往,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往圈子。八小时之内是工作圈,和上司同事下级一起工作、学习,八小时之外是生活圈,与家人朋友亲戚一块儿生活娱乐。生活圈又可分为交际圈、朋友圈和娱乐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依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不同,据兴趣、品位、风节有别。人的生活圈不同,对人的影响也截然不同。生活在一个高朋良友的圈子里,大家互相砥砺,同心向善,久之,自己也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混迹于一个…  相似文献   

4.
“圈子”这个词,没有什么语义上的难解,大概讲的是由于某种亲缘的、利益的、经历的、乡土的原因而结成的关系异常紧密的且规模有限的社会人群。这样的圈子。往往可以在社会生活甚至政治生活中互为呼应,互为帮衬。说它居于“利益的原因”,意味着它的运作不是无目的的,它往往有着极其明确的功利指向,一旦离开这一点,“圈  相似文献   

5.
“我在做志愿者、义工”,当你身边有人这么说时,我肯定你的第一反应是“不错啊!”时下,热心公益=有对生活的追求=有与众不同的经历=有自己的活动圈子和朋友=有善良、博爱、热情等品质。“70后”、“80后”,甚至“90后”,都在争取拥有志愿者这个让人引以为傲的身份。做志愿者、做义工已经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时尚”身份。  相似文献   

6.
一、“官”念作祟影响沟通。在企业领导班子中有些人“官”念比较重,总在名、位、权上绕圈子。有的班子成员觉得谁主动沟通,就显得“官”小了,或屈“驾”了。有的正职则认为,我是正职,“官”大一级,“权”大一等,我说了算,不需要与副职沟通。还有的认为,我们“官”一般大,你不主动与我沟通,我也就不与你沟通,较起了劲;还有党政正职相互比“权”大。认为我“权”大,我说了算,不愿意向对方沟通,等等,直接影响了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7.
吴黎宏 《现代领导》2011,(10):47-47
在《西游记》第五十回中,孙悟空化斋前,用金箍棒划个圈子,时唐僧等人说:“这个圈子,比铜墙铁壁还管用,你们只要坐在里面,保管万事无忧。如果出了圈子,一定会遭妖魔毒手。”只可惜,唐僧耳根软,听了八戒一通鬼话,走出圈子,最终为青牛精所擒。事后,悟空对唐僧说:“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却教你受别人的圈子。多少苦楚,可叹!可叹!”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党政干部和企业的领导层中出现了小圈子,且因愈演愈烈而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关注。社会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官场“圈子病”。其特点是,一些党政干部和国企老总坐镇圆心,一些臭味相同的“官友”和私营大款占据圆面,其秘书、司机、财务等办事人员在圆的弧外线跑后勤、当谋士和刀吏。圆周围还有托儿、特殊关系户,一些受利益驱使的党员干部也在向圈子靠拢。而圈外之人对这“小圈子”颇感神秘。结圈目的很明白,就是从圈里捞好处。一是为了“升官”。他们的手法是拿官位做交易、送人情,给行贿买官者牵线搭桥;为自己或给他人的提拔调…  相似文献   

9.
最早知道石新荣是通过他在2009年《中国残疾人》杂志第二期的卷首语。那时正逢《中国残疾人》杂志创刊20周年,编辑部约他写了一篇卷首语,标题是《跳出圈子》。他说他曾经给自己画了很多圈,把自己禁锢在圈子里,把快乐拒之于圈子之外。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就是“真理”二字,从政治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宗教上讲,佛祖释迦牟尼提倡“真理与大真理”为他人加持。因此,人人都要讲真理,我本人也是信奉真理之人。以前我出国时有记者问我:“你现在被认为是爱汉人者,你对此有什么评论?”我答:“我是一个爱真理的人。”  相似文献   

11.
永远的思念     
新爱,我依然以学名称呼你。说来惭愧,我俩厮守15年,彼此竟然没有昵称,离浪漫二字实在相去甚远。可是,不就是质朴的情感,使得我们在被人称做“围城”的圈子里,温馨得连吵架脸红都来不及发生吗?虽然我们盟守围城,却无法抗拒生老病死的降临,你在无畏的战争中笑对死神。你走了,走得那么有尊严,那么美丽,那么有爱心。让人敬佩得心疼。  相似文献   

12.
李离是春秋战国时期执掌晋国刑狱的大法官,由于误听下属不实之辞而错杀了人。于是,他把自己拘禁起来,请求死罪。晋文公说:“官职有贵有贱,所处的刑罚也有轻有重,下属官吏有罪,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没有让位给下属;我领取的俸禄多,也没有与下属分享利益。现在我误听失察,错杀了人,却把责任推给下属,我没听说过有这样的道理。”晋文公又说:“你如果认为有罪,我不也有罪了吗?”李离说:“治狱断案有规定:因为失察误判,断案人员就要自己受刑;因为失察错杀了人,断案人员就该处以死刑。您认为我能…  相似文献   

13.
“圈子”之为用,越来越新奇。在一个社交场合,听得友人A介绍经验:“如今我只找朋友做生意。碰上圈子外的,好不容易订下合同,可是到头来钱啦物啦都可能有去无回。”友人B跟着自嘲:“小说投稿也跟上潮流呢。你没进入那个主编的圈子,就不灵,进入了,准行。这是我半年来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4.
创造与奉献     
我在很久以前曾写过一张条幅,写的是“学术关乎心术,人格现于风格。”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我给你看一部物理学著作,你能不能看出作者的心术?”我说“不能。”他又说“我给你看一幅无名氏的画,你能不能评说作者的人格?”我又是“不能。”于是他笑我在条幅上写的是空话。我感到自己对治学与做人的关系的确并未深思,只因传统观念中认为二者有关系,我也便人云亦云了。 近年来,治学与名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无论是学术界或文化艺术界都出现了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现象。于是,我又觉得有关的传统观念还是有道理的,只是不能过于机械地…  相似文献   

15.
“圈子”本意指“环形的东西”,引申到社会生活中,指因共同爱好、兴趣或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物以类聚。人以‘圈’分”,“同学圈”“学术圈”“体育圈”“演艺圈”……种类凡多,不一而足,蒋介石就是构建和利用“官场圈子”的绝顶高手,其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圈子是“黄埔圈”。1924年5月。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谋到了黄埔军校校长这一梦寐以求的“肥缺”,黄埔军校便成为蒋氏毕生辉煌的起点。这个浙江奉化的小镇青年,在37岁踏上了步点儿,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积累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在这里仅3年时间,他就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黄埔圈”。建立起强大的权力基础,在之后四分之一的世纪里,成为中国军事力量的代表。利用校长职位的独特优势,蒋氏注重联络师生感情,经常找学员谈话,与学员一起用餐,对学员嘘寒问暖。在军校开学后8个月中,蒋先后向学员讲话46次,进行军事和政治基本观念的灌输。他自编《新兵精神教育问答》,作为学员的精神教育读本。他时常召见学员,每周总会抽空和一些自己中意的学生谈心,考察学员思想、志趣及长短处,作未来任用的参考。他运用“相人之术”,对那些骨格清奇、面相端正、目光有神和应对得体的学生心生好感,加以关照。对于看好的学生,他会一次性给一笔钱。钱的多少由学员的家庭情况而定,无论贫寒子弟还是小康之家,钱的数目总是多到叫人惊讶,足以打动人心,让学员感激涕零。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张萌(化名)在男上司的狂热追求与多方承诺下,与其建立恋爱关系。当她怀孕后,竟发现男友早有家室,极度悲愤中,她以侵犯“贞操权”为由,将男友告上法庭。广东东莞法院作出民事判决,男方侵害女方贞操权,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一万元。红颜一怒提起的“贞操权”诉讼,令法界内外关注——贞操是权利还是义务?贞操是否需宴民事立法予以保护?法学专家与伦理学专家各执己见,对此判决的看法也大相径庭。也许圈绕这个“旧瓶装新酒”话题的争论、探索,依然会继续。但无论如何,社会愈加宽容与法制日益完善,乃众望所归。尊敬的读者,您对这一话题如何看待?欢迎来信或登录腾讯网,发表见解,我刊将精选刊登。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获得叫失去,有一种接受叫拒绝。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拒才能有所取,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的辩证法。此中道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那“知”和“晓”,对多数人而言,大都停留在观念层面,一旦面临现实的诱惑、利益的勾引,还能真的心知肚明、保持冷静、不失常态么?对于刚刚从商品极度匮乏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走来不久的中国人来说,大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恋权的,权力在向你招手;爱钱的,财富在向你靠拢;即便是求知的,爆炸的信息也要包围你、笼罩你、裹胁你、吞没你!恋权,如能做到实至名归,权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18.
从谁开始呢.我发现自己已经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我爱你”了。其时周围常常有音乐.有很好的灯光.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少。于是总有人会被感动,要么是说的.要么是听的.哪怕只是片刻包含欺骗性的感动。毕竟.只说过一次“我爱你”的人.并不见得比说过一千次的人高尚而即使听过一千次虚假的“我爱你”.我们还是希望第一千零一次是真的……  相似文献   

19.
企业内部存在着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微信朋友圈可在非正式沟通方面给我们带来更多便利,其主要特性包括:私密性:沟通需要"私密圈"弥补开放交流的不足微信朋友圈与前几年流行的微博很相似,都可随时随地发布个性化、碎片化信息,以展示个人生活和工作上的趣闻或自认为重要的信息。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微博是开放平台,陌生人之间可以互相看到发布和评论的内容;而微信朋友圈具有非常高的私密性,没有被邀请到同一个圈子的人,就无法得知圈子里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学历与学问     
甲:我从报上看到,现在有些省市,用人已不只看学历和学位,而主要是看应聘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乙:用人之道,从“开后门”发展到“看文凭”是一大进步;再从“看文凭”发展到“看实际工作能力”,这又是一大进步。  甲:但是有些人认为,学历高的人学问总是大一些,在工作中比较有“后劲”。所以选用人才不能只看一时的“实际工作能力”。  乙:我认为,从一般情况来看,学历与学问大致是有正比关系的;也就是说,学历越高,学问很可能越大。但是,我不认为这种正比关系具有必然性。再则,工作中的“后劲”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