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大众报》是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间在福州出版的一份地下油印报纸。它以刊登解放区新华广播电台口语广播记录和转载香港我党办的《华商报》文章为主,同时还摘录香港出版的《文汇报》、《大公报》文章,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统治下的福州,秘密传播解放区真理之声。它从创刊到结束,共印12期。和重庆的地下报纸——《挺进报》一样,它没有固定的办报地点,因为要随时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跟踪、追捕;  相似文献   

2.
谷峰 《党史文汇》2001,(1):28-29
194 1年 ,日伪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扫荡”和经济封锁 ,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年代。为了粉碎日伪军的经济封锁 ,毛主席发出“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的号召 ,敌后各抗日根据地都开展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中共中央北方局还向敌占城市太原的部分地下党员下达了重要指示 :建立地下贸易运输线 ,秘密采购、运送军用和民需物资。在我地下党员和抗日群众的艰苦努力下 ,一条由太原通往晋察冀边区根据地的敌后秘密运输线很快就建立起来 ,并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和解放战争期间 ,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站连线任紫林同志是河北省平山…  相似文献   

3.
我做党建工作20多年,深感要做好工作的不易,办党建一类刊物也是如此。我认为,一期杂志做到人人喜爱不可能,但使各类层次的人都有一篇乃至一段文章喜欢是可以做到的,编辑工作应朝这个方向努力。 读2000年第二期《党建》所登《“黑脸”独白》一文,本人认为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它的文字实而不华,给人以启迪。如“要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大官也要管小事”等语言,朴实而合民情,可以说是新时代的警句良言,使人在感情上就和“黑脸”站到了一起。文中处理赞皇县老大娘告状的例子,读来非常感人,看似一件小事,却体现了共产…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一个业余写作的爱好者,年轻时写了一些短诗短文在报纸上发表,可惜后来一篇底稿也没有留下。入党后,在"地下"的10余年间,为了隐蔽斗争的需要,也没有写过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也顾不上写作。再后来被打成"右派",剥夺了写作的权利,除了写检讨和"认罪书"外,更不敢乱说乱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获得了平反,有了写作的自由。从此写作冲动一发不可收拾,直到现在,已完成4部回忆录、3部诗集、2部影集……这些  相似文献   

5.
有两件耳闻目睹的事令我印象很深——本人订有一份《杂文报》。每当报纸一来,办公室管收发的小姐便亮起嗓子喊开了:"喂,杨××,来拿雅文报!"第一次,我还真不习惯,想当面指出她的错误:何来‘雅文报’?明明是《杂文报》!原来,《杂文报》的"杂"是繁写的"杂",且是行书体,与"雅"相似,小姐便给《杂文报》改姓了。渐渐地,我也习惯了,杂文本身就是一种不俗的文学体裁,曰之雅文倒是小姐的一大贡献。梁实秋先生不是给其书斋命名"雅舍"吗?何况人家每每好心喊你拿  相似文献   

6.
正杨鑫宇在2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文章说,今年春节,我来到了位于浙江中部的浦江县。在那里我竟然没有听到一声爆竹声响。在浦江县,垃圾分类工作也都做得极好,哪怕是在极为偏僻的山区中,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个两边分别写着"会腐烂"与"不会腐烂"的分类回收筒。在这个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12,(8):60-61
据6月15日的《解放日报》报道,日前,柳传志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说,环境变化了,新的趋势在涌动,你方向要是没弄对,光努力是不行的。就像1978年,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条写怎么养牛的新闻,当时非常激动。我想,报纸怎么登这个事,不是一直讲阶级斗争吗?那时候就意识到以后真的会有变化了。这就是趋势。我有个同学,他的女儿刚上小学就被体校看中去练游泳了,那个年代被体校看中很不容易,是种荣誉。  相似文献   

8.
1929年8月,时任中共抚顺地区特别支部书记的杨靖宇深入抚顺煤矿,领导矿工开展反日斗争。被叛徒出卖入狱后,杨靖宇坚贞不屈,与日本警察署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最终,杨靖宇以"反革命未遂"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1929年8月末,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日报》《盛京时报》等报纸纷纷在重要位置刊登了"共党地下首领张贯一在抚顺落网"的新闻。报纸上所称的"张贯一",即  相似文献   

9.
杨建民 《党史纵览》2013,(12):39-41
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战地”副刊刊出了王冶秋纪念周恩来的文章《难忘的记忆》。时在国家文物局任职的王冶秋,在文章第一节披露了周恩来临终前不久通过秘书告诉他的一件事:当年袁世凯称帝时,“筹安会六君子”第一名杨度,最后参加了共产党。周恩来是他的介绍人并直接领导他。周恩来还交代王冶秋告诉上海《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辞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相似文献   

10.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个特别的下午。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基层某单位上班,却有幸作为基层业余作者的三个代表之一,参加了当时的文联举办的文艺创作研讨会暨表彰会。会上,同样也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宣传部长看了我写的小诗《春节》后给予了肯定,并当众作了现场点评。他说.你写的诗虽不长,但能将《春节》比作一本很美很美的诗集,正月初一是封面,正月十五是封底,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2月14日,我一打开《人民日报》,就看到翟泰丰同志写的《痛失“一团火”——哭柯岩同志》这篇文章。由于这是我最尊敬的一位中宣部老部长写的文章,又因为他哭的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的人民作家,所以我非常动情地读完了翟部长的这篇文章,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2.
提起报纸上一些板着脸孔的言论,我想起了当代新闻名家梁衡写的《文章怎样才好看》一文,仔细地琢磨了一番。梁衡提出美文"五要素"——形、事、情、理、典,有其独到见解。而我要补充的是,对于版面有限  相似文献   

13.
正《共产党员》创刊七十周年,要我写一篇我与《共产党员》的纪念文章。这是一件无法推托的事,因为我已和她相知相恋了近四十年。说起我和《共产党员》的缘分,还要追溯到近四十年前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那年,《共产党员》推出了一个典型,她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没有屈服,这个人就是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张志新。正是这个典型深深地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14.
正1990年,我任兴隆中学政教处副主任。那年4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刘副校长走进我的办公室说:"你知不知道一个特大新闻?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而且就在咱们兴隆镇的兴隆粮库默默奉献了40年。这是李玉安去了原来的部队进行说明并得到确认的。"我一听马上站起来:"你听谁说的?"刘副校长说:"我是前天在报纸上看见的。可那张报纸不知叫谁给拿去了。"我马上有点震惊了。因为这位"活烈士"李玉安竟与我居住在同一个小镇,而且此前我还曾见过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杨匏安同志诞生100周年,牺牲65周年。一本较为完备的《杨匏安文集》,为纪念杨匏安同志,在今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关心此事的于光远同志和杨匏安同志的哲嗣杨明同志,要我为此书写一篇序言,大概是因为我现在担负着党史研究工作的责任的缘故吧。长者之命不可辞。但是,说来惭愧,我对于我们党的历史上的这位人物,所知的就是《革命烈士诗钞》中收录的他就义前写的那首  相似文献   

16.
阿沉 《廉政瞭望》2014,(21):76-76
我的一个朋友,在县城里当公务员,不过也只是最小的那个职位。然而她小时候却是个多才多艺的主。如今,她在这小小办公室坐着,身体是孕育子女后发福的形态。偶尔和同事七嘴八舌地扯些八卦日常.平日里也总要仰人鼻息。但她心里却有个艺术梦并没有泯灭。当初我去她家做客,她兴冲冲地把我拉到一旁卧室。从床底拖出一个纸箱子给我瞧,里面是她从报纸上剪下的图片。水墨画、油画、水粉画、剪纸……各色都有。说到底,她是一名收发室的职员,整天在办公室也不过就是与所有单位里的同事订的报纸打交道.把报纸像邮递员投信箱一样投进一个个小格子里,偶尔多出一些,就进了她的报纸扎里。她捆扎报纸的技术也是一流。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杨匏安诞生100周年,牺牲65周年。一本较为完备的《杨匏安文集》,为纪念杨匏安烈士,在今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对于我们党的历史上的这位人物,人们知道他大都是通过《革命烈士诗抄》中收录的他就义前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示狱友》:“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投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这套大书的首册《伟大的开端》中,对他1919年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也有简单的介绍。现在,读了《文集》中的一些文章,读了李坚写的烈士传略和别的同志的几篇研究论文,才增加了对杨匏安生平和思想的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18.
李盈 《当代贵州》2010,(7):18-19
<正>《当代贵州》:您认为信息化建设对贵州有什么重要意义?朱华:一句话,信息化是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撑杆"。最近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邀请,我写了一篇文章《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在文章里面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是阿基米德的三大名言之一,  相似文献   

19.
沙漠剿匪记     
本期刊载了一组血与火斗争的纪实文章:《沙漠剿匪记》、《战火中诞生的一个骑兵团》、《辽吉五地委的地下斗争》、《杨靖宇领导的抚顺煤矿工人运动》等回忆录和专题史料,都是信史,文字也还好读。关于革命领袖的轶事,《小黄马之墓》一文会使您感到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20.
陈训淦 《湘潮》2008,(7):8-9
1994年1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重新整理的《邓小平文选》第一、第二卷出版发行,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我读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时,一篇题为《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越往下读,越发感到文章的内容是那样的亲切和熟悉。当我一口气读完此篇文章时,压抑不住内心无比激动的情感,思绪一下飞到了1979年,追忆起我曾参加过的一次重要座谈会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