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红梅 《传承》2008,(6):31-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法治社会,法治是整个社会关系调节器的重心,社会能否实现和谐主要取决于法治的程度,无法治则无和谐社会.法治的意义不在于治民,而在于治官,在于行政权的依法行使.当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健全后,行政执法至关重要.公安机关在行使行政权的时候,应当充分体现"执法为民"理念,处理好主业与副业、保护嫌疑人权利与维护被害人权益两方面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世纪行》2006,(4):46-47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多种和谐社会的设想,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与传统社会相对应的静态和谐。无论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家思想,还是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的人际和谐的儒家思想,都是如此。他们从不同侧面,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儒家以仁爱治国,德本财末,提倡恢复轻徭薄赋的井田制;道家以"无为"治国,顺其自然,土地只有其自然属性;法家以法律治国,弱民强国,承认并鼓励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土地私有化。根据儒家思想,住宅应实行"井田制",由国家定期分配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无偿续期;道家思想则彻底消灭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概念,人们顺从自己的天性,在住宅寿命临近时,就地重建;法家思想认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应该自动有偿续期,与前后的法律保持一致,维护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6.
陈和芳  蒋文玉 《求索》2013,(11):196-198
守法是法治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实现完全守法这一目标应该是法治社会的主要努力方向,然而,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对法律进行规避甚至是公然违反法律的问题,这一现实和完全守法的法治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本文通过建立相应的函数模型,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展开探讨,认为在现代社会完全守法难以实现,良好守法行为只能是最符合资源有效配置的守法行为。  相似文献   

7.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对我们从事立法工作的同志,强调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社会关系的重要调节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法律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只有法律和谐才会有社会和谐,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是实现法律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顾姝倩 《创造》2016,(5):52-53
正创造"人人守法、事事依法"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冲突,降低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培养公民信任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氛围,这是中国迈向民族复兴、实现伟大梦想的价值指引。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全民守法成为社会常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法治的一个学派。所谓“法治”,就是要求以法治国,即要求用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令作为最高准则,来管理国家和治理天下。这个思想,与儒家的“人治”思想和“礼治”思想很不相同。由于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各个诸侯国的当权人物.他们既是管理理论家,又是管理实践者,因此可以说,法家学派是当时与现实的社会管理活动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管理哲学流派。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如何形成一个健全、完备的法治文化氛围,进而建立法治社会下有效的法律实施机制,保障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权利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必须有全社会的法治精神作保障。而法治精神的树立,离不开法治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