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葛大伟 《发展论坛》2003,(5):20-20,25
文化意识是人的一种主体意识,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价值和命运、生存和发展的自觉关注。文化这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以作出多种不同的界定。实践是人改造环境和自我改变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的统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以外在客体为中介构筑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统一。就实践的归宿和终极目的而言,环境的改造只是条件和手段,它服务于作为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批评、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正因为实践的创造功能内在地包含着人作为主体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实践才具有了文化的意义,人们才能够把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化活动积…  相似文献   

2.
价值范畴来源于经济学。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反应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是一般价值的延伸。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没有自我价值也不可能有社会价值,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主体是人民主体,价值标准是人民主体派生的美好生活需要,价值客体是符合人民主体需要标准的平衡而充分的发展,价值手段是不断适应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双方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主体旨意是价值标准与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运动路向是价值目的与价值手段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推进愿景是价值创造与价值享受的统一。新论断的主客体双方即供需双方是广义的,广义供需关系是全社会基本的价值关系建构,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应始终围绕这条价值轴心线展开。  相似文献   

4.
在人的价值中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是最容易被人们混淆的两对价值形态。笔者对其进行了区分,认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互为前提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就不会有真正的自我价值,两者互为目的和手段。关于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现实价值具有现实性、外在性,潜在价值则是要经过开发、发掘才能发挥出来的价值,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必须具备社会实践、社会环境、个人的努力等因素。因此,在实践中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的价值中的这两对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5.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的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6.
朱宝信 《唯实》2001,(4):3-6
价值具有属人性、关系性和被人赋予性等三个特性,因而价值的本质是人依满足自身需要与否而对物所作的效用性评价.将价值说成是物在进入价值行为过程之前就已潜在地存在着,实际上是混同了人的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混同了认知客体和价值客体,混同了客体的自然属性和效用性.将主体的价值创造和意义追求说成是主体对早已存在的物的潜在价值的发现和转变,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关系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什么是人生价值?确切地说,人生价值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与“个人的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人同社会的价值关系是人生价值的核心问题。个人同社会是一个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如果把社会当作主体,把个人当作客体,就提出了个人对社会的意义问题,即“个人的社会价值”。它是指一个人的一生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减去他对他人、对社会的索取所得的差额。差额的大小、正负表明“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正负。如果把个人当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7,(3):17-17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就是人的价值观,关于价值观的总体理论被称为价值观体系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卢宇峰 《探索》2007,(4):80-85
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客体对于主体有用性的统一.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价值决定劳动投入的方向和数量,因而可以通过劳动得到衡量.价值劳动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与贯彻,也是一种价值本体论,与人本主义相一致.在国内、国际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在宏观上,都要以价值或市场为导向,坚持价值本体论和价值本位主义,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与调整,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迟成勇 《党史文苑》2007,49(3):46-49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底蕴: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有机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体现着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有机统一的意旨.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命题,把握以人为本首先要正确理解“人”.从本体论上说,它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的人;从认识论上说,它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自由的人;从价值论上说,它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实践的人;从历史观上说,它是剧作者和剧中人相统一的现实的人.在当前阶段,以人为本之“人”的哲学内核是作为以上所有“人”之集中表现的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科学化与执政理念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和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执政的价值诉求;人民群众是主体存在、客体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实现每个人的人格平等和法律平等是科学执政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目的存在和手段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是科学执政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统一体,因此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当下的正当权益是科学执政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2.
价值与事实的关系其实就是"应如何"与"是如何"的关系。应如何即价值,是客体固有属性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其存在依赖于主体;是如何即事实,是客体独自具有的属性,事实的存在不依赖主体。能否从事实判断、事实如何推导出价值判断、应该如何,这个难题是休谟提出来的。价值与真理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的自觉意识和运用。真理是有价值的,对价值的认识又具有真理性,价值是否有真理性,真理是否是真理,都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13.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系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核心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归纳分类”的视角,而未能以“分析解构”的视角,即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相关实体中去发现价值生成的一般机理,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何以可能和以何可能的缘起,对后者,本文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系结构。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由社会和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系结构的研究正在于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为尺度,从价值客体中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最终实现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引论 价值思想亦称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根本观点及思想体系。价值思想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在实践中,主体要对客体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真假的判断和识别,还要根据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进行利和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的识别,这就形成了价值认识。从上述意义上说,实践就是由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构成的价值关系。价值就是一定价值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或意义,它在量上表现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15.
郭榛树 《求实》2006,1(1):73-76
人与法的关系也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发展就是客体主体化,即法律的人化和主体客体化,即人法律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人化是法律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的法律化是法律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价值观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观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阶段,尤其需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基本的价值导向。同时,要正确看待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既要纠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不相一致的种种现象,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7.
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艳梅 《求实》2004,46(4):33-35
在技术与价值问题的讨论中 ,传统的技术中性论夸大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取缔了外在对象的存在价值 ,而晚近兴起的技术非中性论则将技术力量宗教化 ,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 ,二者最终都走向了厚此薄彼、无视其他的绝对主义。实际上 ,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技术 ,不仅具有作为手段与工具意义的内在“求真价值” ,还具有不可疏离的外在“社会价值” ,在价值负荷上 ,是中性与非中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底蕴: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有机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体现着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有机统一的意旨。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对社会客体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对社会主体--人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类和谐的统一体.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和谐人具备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三个视角分析和谐人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同时也从社会主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人生价值的实质内涵,是指主体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和才能在与客体(包括自然、社会和他人)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性质和积极意义。它包括两个对向交互的过程:其一是人们主体目的和力量的现实化、客观化的程度,及其对社会和人类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价值的创造过程。它体现着主体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标志着人生自我价值的社会化和普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