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山胸怀     
在我的眼里,大山之所以厚重沉实是因为大山有博大宽广的胸怀。倘若没有大山博大宽广的胸怀就无所谓花鸟虫鱼,无所谓山川河流,这就叫做虚怀若谷。动物因山之胸怀而生,植物因山之胸怀而长。山之灵气,水之膏泽才哺育了秀美的大自然。大概是生活在山里的缘故吧,我的那些亲人们也是虚怀若谷的人。我的三个姨父都是缺少文化的一介农夫,虽不知书但却识理,因为他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受山之胸怀的潜移默化,受人之苦难的细心打磨,他们也像山一样厚重沉实。我的大姨父生在苦难的年代长在苦难的年代,大概是受山的影响太深吧,他也像山一样沉默少言,每说一…  相似文献   

2.
大山的记忆     
邓年勇 《世纪行》2011,(3):48-48
大山,是我心中始终不能忘记的.因为我从小就在山里长大。离开大山已有20多年,大山的影子还时常萦绕和浮现在脑海。在印象中大山有时是黑魃魃的庞然大物,有时是快乐的火花闪耀,有时是些许忧伤的印记。现在还有更多含着真诚祈福的心愿。  相似文献   

3.
韦哲 《当代广西》2011,(18):30-31
在莽莽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很普通,很平凡,在艰苦的环境下,无怨无悔地坚守在那三尺讲台之上,把文明的火种。燃烧在瘠薄的土地上。他们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山里孩子的人生路程,用自己的臂膀撑起山里学生的天空;他们用心血和生命呵护着山里的那些祖国的花朵,使成百上千的农家子弟摆脱了愚昧。虽然生活依然清贫,但是他们无怨无悔,因为山里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和欢乐。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6,(24)
正前些年,改革之风吹来,守着大山受穷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到城市、到沿海谋求更好的生活。这两年,随着山地旅游兴起,他们又陆续回到山里,回到老家,吃起了"大山的饭"贵州多山,这是世人皆有的印象。黔西南州,是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一隅,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山地、高原、丘陵总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95.6%,是世界锥状喀斯特景观最为集中的区域,被誉为"中国喀斯特心脏"。山里人家,靠山吃山,对大山向来敬畏。尤以世居山里的少数民族,崇拜自然,自给自足是现状,守着大山受穷也是  相似文献   

5.
孟代表修路     
“我没有太多的要求和期望,我自小就长在大山里,看惯了山里的一草一木,深熟了山里的每一户人家:大山里每一个细微的情节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我爱大山,更爱这里的人们……我不知道下一届我是否还能被选为人大代表,但我非常珍惜现在的每一秒时光。我现在惟一的心愿是在自己任职期间,把六家窝铺村6个自然屯的路都修上,而且还要修好。让村里的人们永远告别贫穷和无奈……”就是这个心愿不知让他努力了多少回,也不知这个心愿伴他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更不知道这个心愿曾经让他付出了多少。他就是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六家窝铺村主任、连任五届区人大代表的孟宪学同志。  相似文献   

6.
乡村明烛     
《当代广西》2011,(18):30
在莽莽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很普通,很平凡,在艰苦的环境下,无怨无悔地坚守在那三尺讲台之上,把文明的火种,燃烧在瘠薄的土地上。他们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山里孩子的人生路程,用自己的臂膀撑起山里学生的天空;他们用心血和生命呵护着山里的那些祖国的花朵,使成百上千的农家子弟摆脱了愚昧。虽然生活依然清贫,但是他们无怨无悔,因为山里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和欢乐。  相似文献   

7.
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山里是山,山外还是山.散布在兰坪县的普米寨子与山更为亲密,吃穿住行,生活的每一个轨迹几乎都与大山相连. 19年前,从这重重大山间,走来了一群酷酷的普米族青年,他们在兰坪县政府和陈哲(时任兰坪县政府文化顾问)的组织下,共建了一个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以下简称:普米小组),用自己的青春与奋斗书写了一首先锋之歌.  相似文献   

8.
洒向山乡都是爱──云南省普洱县妇联“向贫困山区儿童献爱心活动”纪实张树彦山里的孩子象山一样朴实,象水一般清澈。山里的孩子爱学习,山里的孩子需要学习,他们渴望从书中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他们幻想从书中建起家乡的工厂,山区的都市,他们想得很多,很多。然而,...  相似文献   

9.
大 山 静听长空的电光雷火, 俯瞰大地的阴差阳错。 大山大山沉默的哲人, 长须垂胸面天而坐。 突然就走来了我, 来读你的沉默—— 读沉沉山雾懂得了负责, 读弯弯山路懂得了坎坷, 读丛丛山花懂得了美丽, 读汨汨山泉懂得了波折, 读一黄土懂得了渺小, 读万仞青峰懂得了巍  相似文献   

10.
    
数不清多少世纪了我眠于山里山就是我的衣服黑黑的身子是我平凡的模样我是火种渴望被人类挖掘我愿欢欣地走进火炉双手把冬撕得粉碎和太阳手拉手煤@国夫~~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20)
正光彩的能量光彩的图腾光彩的文化光彩的资源光彩的发展阳光下的大自然色彩充满能量可以激活孩子想像及学习活力过去住在大山里的孩子们由于交通不便及受限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包括硬体设备及优秀的教师,所以他们吸收知识及学习的环境可能比不上大城市中的小朋友们,但山里的孩子每天都拥抱着翠绿的山脉及可以看到小溪中快乐的鱼虾,高兴飞翔于蓝天的小鸟,不仅培养了山中村民们开朗乐于助人的善良天性外,无形中也使从小生长在大自然绿色空间中的小学生们就好像兄弟姐妹一样经常高兴地玩光  相似文献   

12.
山花布     
山花布,就是老家(枣庄)的粗棉布,因其被染上的图案如大山里烂漫的花儿一样好看,故有了这么一个花儿般美丽的名字。山花布在我们山里一直穿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纯粹的手工工艺,是老家的特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高档布料的出现,山花布已经不多见了,甚至说见不到了,这不能不令人有些遗憾。山花布成了一道永久的民俗。做山花布的工序比较繁琐。先是挑选出优质的棉个子,就是带籽的棉花,用绞棉花机子将棉籽分离出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般人看来很小的一件事,但却一直使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1987年,我被安排到鄂西北的一个高寒山区镇当秘书。到任没几天,镇党委赵书记便让我随他下乡调查群众生活情况。我们所去的村是当时全县有名的特困村,离镇有60多华里,下了公路,还得走30多里的羊肠小道。到村后的第二天,赵书记就安排我和村文书直接到农户家里去,一上午要摸清5个农户的情况。虽是初秋的天,山里却有了浓浓的寒意。当我随村文书爬上半山腰,来到一个农户家时,男主人不在,只有女主人抱着孩子在屋里烤火。火笼中,一根旧檩条从屋里一直拖到门槛外…  相似文献   

14.
葫芦门     
黄坚 《福建乡土》2011,(6):37-37
葫芦门位于距松溪县城两公里的地方,两座大山像石笋一样挺拔俊秀,右边是福建名山湛卢山山脉,左边是七峰山,两山互为倚角,大山的根在这里血脉相连。倚角处,古人用大青砖砌成拱门,称葫芦门。  相似文献   

15.
这里曾经是一片沉睡的大山,这里过去是盖州市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如今,这里却响起机器的轰鸣声。大山里有人气,山沟里热闹了、变样了,为啥?因为这山沟里出了一个优秀的人大代表、企业家。他的奋斗、拼搏,使山乡旧貌换了新颜,如今这里一跃成为全省的经济强镇。  相似文献   

16.
张国成 《当代广西》2012,(13):46-47
他是山里的孩子,用家乡的方言歌唱着大山;他是一名小学教师,用粗糙的大手擦亮孩童的双眸;他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用13年的坚守诠释自己的热爱。他的精神感动八桂大地。他就是农曾伟,同事们的"农哥",大新县新闻中心副主任。扎根基层用诗歌吟唱家乡在大新县五山乡三合村布唔屯有一栋破旧的壮族干栏式建筑,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熊明子 《当代广西》2008,(10):57-57
我10岁那年,跟随家人搬迁到了防城港,那时还没有通高速公路,走的是弯曲狭小的旧路,对于一个刚从大山区里走出来的山娃娃来说,刚到海滨城市所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奔去欣赏大海,看大船。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湘西人杰地灵,英才倍出。土生土长在武陵山下的沅陵县官庄镇的张干发,就是一位响的农民企业家。他说,是大山养育了他,他是大山的儿子。也许是这里的山水有情,这位大山之子注定要与“茶”结下一生一世的情缘……走出云雾山精明能干的张干发种过田、教过书、经过商。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实现他致富的梦想。他住在官庄镇一个“屋在大山窝、出门就爬坡、隔山能对话、相会半天多”的偏远山村──楠木潭。山里峰插云霄,常年云雾缭绕、小溪淙淙。就因为山高路远,百年来,这里的村舍就像苦果一样稀稀拉拉地洒在贫瘠的土地上。那是1…  相似文献   

19.
魂归大山     
大哥民政学校毕业后,志愿到离县城要翻越三座大山的山乡作了名乡民政助理员。按大哥在学校的成绩,或者凭父亲的社会关系,大哥完全可以留在城里坐办公室。可大哥固执己见,坚持要到山里去。他说他想去看看大山,领略大山的无限风情。母亲一个劲儿抹泪,倒是父亲尊重大哥的选择:“彬,不行就写信告诉我”,大哥笑笑说,看吧。大哥很快的就来了信。信里说:那里的山好高,路好陡,农民的日子好穷。大哥工作的乡政府是以前的一座古庙,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凹里。乡里仅有一条街,铺着古古雅雅的青石板,街道两旁青一色是又厚又重的木板门,那…  相似文献   

20.
回望坪岗上     
安宁 《福建乡土》2008,(1):39-40
一个人从大山出走,他给故乡留下什么?是重重沓沓的足迹,是反反复复的记忆,是日日夜夜的思念。一个村子从大山里搬迁走了,它给故土留下了什么?除了一片荒圮废墟和一个定格在世问的名字外,还有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已经销声匿迹的建宁县坪岗上村的旧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