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7年11月两岸打破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以来,两岸民间往来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伴随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岸人员交流日益热络。在两岸官方交流渠道还不畅通的今天,两岸民间交流以其广泛性、直接性、灵活性和亲密性等优势和特点,日益成为两岸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2.
两岸民间交流是增进两岸同胞情感,凝聚两岸同胞意志,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多年来,众多群众团体和民间机构往返奔走于两岸之间,牵线搭桥、破冰开路,不遗余力地推动两岸多领域的交流交往。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无疑是两岸民间交流中特殊而重要的一个团体。  相似文献   

3.
张志军 《黄埔》2013,(5):1-1
我们都知道,有交流,就有感情的交融,就有亲情的升华。两岸同胞历经百年沧桑,从被迫分离到短暂相聚,再从相互隔绝到交流往来,始终没有改变的是一家人的亲情。海峡论坛的举办,就是要鼓励和推动两岸同胞的全方位交流,深化两岸一家人的亲情。  相似文献   

4.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两岸以高校开放招生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切入口,开创了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局面。两岸学生群体是推进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直接影响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应突破当前两岸学生群体发展的种种限制,促进两岸学生的大交流大团结。  相似文献   

5.
《时事报告》2006,(6):4-4
4月14日~15日,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研中心和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两岸经贸交流对双方经济的影响、两岸直航对产业发展策略、企业全球布局的影响、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两岸观光交流对双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两岸金融交流与两岸经贸发展。论坛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荣誉主席再次会面。会见时,胡锦涛总书记对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声音     
“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重要的是更加有力地推动两岸同胞大交流,促进两岸各界大合作。我们强调大交流、大合作,就是要把两岸交流合作推向最广泛的领域、推向基层,鼓励最广泛的基层民众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增加更多的直接交往,努力使两岸同胞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和台湾省农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两岸乡村座谈于7月22日在上海朱家角镇温馨落幕。经过两天多深入的座谈交流,海峡两岸57个乡村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自主结成了30个两岸乡村农业合作对子,并签署了“两岸乡村农业合作备忘录”。这是两岸乡村首次采用这种“结拜”的交流合作形式,使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真正推向乡村基层。  相似文献   

8.
《台声》2008,(5):4-9
焦点胡锦涛博鳌会见萧万长 4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了萧万长先生率领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代表团,就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交换了意见。尽管“胡萧会”只进行了20分钟,却并非如媒体此前所料,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相反,代表双方充满善意的尝试,两岸关系已迈入务实的新时代。 会谈中,胡锦涛强调,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表示,两岸经济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一直发挥着稳定两岸关系的正面作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取得进展,得来不易。现在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尽快启动两岸周末包机,并实现大陆居民来台湾旅游。希望能尽快恢复两岸协商,以利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8,(3):80-80
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博鳌会见了萧万长先生率领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代表团一行,就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问题交换意见。胡锦涛强调,当前,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性机遇,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力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  相似文献   

10.
今夏,为扩大两岸青年交流,国务院台办会同有关部门、省市举办了“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活动。自七月暑假伊始,祖国大陆从北至南,自西向东遍地都是两岸青年交流联谊的身影。本刊本期谨摘取几个精彩热闹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白洋 《两岸关系》2009,(8):54-56
随着两岸教育交流的深入开展,互换学生成为两岸高校界公认的一种交流模式,“交换生”也因之成为了两岸教育交流的排头兵。本文讲述的是一位大陆“交换生”眼中真实的台湾大学。作者带着一颗发现和学习的心品读台湾大学和台湾社会的种种,并比较两岸的异同,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台湾的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12.
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以来,两岸关系有了长足的进展,政治交流不断增多,许多阻碍两岸交流的人为障碍也有望被逐步拆除。同时,两岸协商也实现了制度性突破,“两会”商谈的成功开创了两岸协商的新模式。总的来看,两岸交流与沟通开始走上多渠道和制度化的道路,在经历了长期的结构性调整之后,两岸关系的新模式正在浮出水面,这对台海局势的发展无疑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理解台湾之前,先了解台湾;在读懂两岸之前,先关注两岸。作为大陆第一个以闽南方言为主的卫星频道——厦门卫视,自开播以来以传递两岸资讯推动两岸交流为己任,努力成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09,(8):4-9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动力,更需要文化动力。如果说文化是立国之本,那么文化的传承与扎根须靠教育。诚如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论坛上表示,非常赞赏成思危先生的话,“经济能罅帮助我们今天,科技可以保障我们明天,教育才能保障我们后天”。短短两天的论坛上,凝聚了这一共识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走向和时代脉搏,呼应两岸同胞加强文化教育交流的迫切要求,汇集530多位两岸文化、教育新闻经贸界的代表和专家学者的热情和智慧,擘画两岸文教交流与台作的历史新篇,为两岸协商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相似文献   

15.
赖军 《政协天地》2010,(4):9-10
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充分利用闽台“五缘”的优势,建设两岸交流沟通平台,推进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加强同台湾基层民众的交流交往,为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声音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天然纽带。两岸同胞,同祖同宗、同文同言,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2300万台湾同胞和13亿大陆同胞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彼此容易亲近、交流和沟通。大陆同胞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真诚希望台湾同胞幸福安康。”  相似文献   

17.
李立 《台声》2007,(10):33-35
多年来,祖国大陆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和支持两岸农业界进行交流,两岸农业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日益频繁,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大陆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台湾农业发展、惠及台湾农民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获得了两岸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特别是台湾农民从中直接获益。那么,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有着怎样的有利条件?目前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是怎样的?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互补双赢的局面?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是两岸关系极为不平几的一年,台海局势发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变化。在两岸关系出现发展机遇的背景下,经过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为了使本刊读者更好地了解两岸经济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岁末年初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台办经济局局长徐莽。  相似文献   

19.
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博鳌会见了萧万长先生率领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代表团一行,就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问题交换意见。胡锦涛强调,当前,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性机遇,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力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2006,(9):1-1
大力加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是深化互利双赢的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去年以来,祖国大陆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落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达成的共识和意见;在今年的两岸经贸论坛期间,又提出了包括扩大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在内的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并积极推动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的举办。大力加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两岸农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加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台湾地域狭小,市场空间小,海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