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我国婚约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现行法律对婚约的态度是不提倡不禁止 ,但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问题 ,急需规范。因此 ,我们应当结合传统 ,借鉴国外立法经验 ,尽快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婚约制度。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婚姻法对婚约没有作出规定,但民间订立婚约的现象则是普遍存在的。一旦因为婚约问题而引发诉讼,相关司法解释也不足以解决婚约问题。为指导人们订立符合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理念的婚约,规范人民法院审判婚约纠纷案件,有必要从法律上对于婚约制度进行一个全面的、制度上的研究,尤其是用如何立法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更具有建设性意义。本文正是以此为目的,从比较法的角度提出在我国建立婚约制度的可行性,希图为我国婚约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3.
婚约作为一项古老的制度,在大多数国家都有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则将婚约排除在制定法之外,列入道德调整的范畴。现实生活中婚约并没有因为法律规定的欠缺而消失,相反,基于传统文化影响,订立婚约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特别是因婚约解除引起的财物纠纷有增无减,婚约纠纷就处于大量出现却又无相应法律调整的尴尬状态。立法须关注与回应社会现实,只有完善婚约立法,才能够统一司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婚约“彩礼”返还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礼作为婚约的伴生物已存在了几千年,我国婚姻法对婚约效力的忽略导致了彩礼法律属性的混乱.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了彩礼返还的3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司法实践中的不一致现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彩礼的法律属性做进一步分析,确定其赠予合同的性质.婚姻法应明确婚约无效的规定,为彩礼的有条件返还确立法律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婚约在我国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行立法回避了婚约问题,使大量婚约纠纷无法解决。事实上,人们订立婚约,是一种民族传统习惯,而且婚约自身也具有许多功能因素。本文从婚约立法规制的必要性、婚约的性质、效力、婚约解除、无效和撤销及其法律后果等方面论述婚约制度,同时提出建立我国婚约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6.
婚约现象在我国特别是农村仍然大量存在,但我国法律未将婚约纳入调整的范畴。文章探讨了婚姻的性质,并分析了婚约解除后财礼的返还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因订婚、悔婚产生的彩礼纠纷不断,婚约纠纷普遍存在。然而,现行婚姻法没有规定婚约,遇有纠纷只能依最高院司法解释予以事后调整。法律作为纠纷解决机制,必然要在做到事后调整的同时,也要做到事前指引,这是法本身的要求。婚姻法正面规定婚约与否定社会现实中婚约运作中的不合理同样是纠纷解决,并不因为肯定性规定或否定性评价而阻碍婚姻自由的贯彻。面对订婚的社会事实和法律制度间的不协调,纠纷的频频发生,法律的事前指引比事后调整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法律对婚约之效力、诉讼主体的确认、彩礼归属、损害赔偿、责任承担等诸多具体问题的规定几乎空白,成为司法机关无力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严重现象,且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婚约制度将对填补我国婚约立法,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婚约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婚姻法对婚约采取放任的态度,完全由道德调整,婚约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我国现实生活中广泛采用婚约的实际与我国婚姻法对婚约规定的缺如极不相称。现实生活中人们广泛采用婚约是因为婚约存在道德的规制效力,婚约的采用能增加未来结婚的期望性。但是,如果婚约仅有道德约束性而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那么,婚约就很有可能只是约束了有道德的守约人,对道德低下的人任意毁约反而是一种纵容。既然婚约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订立,当然应该有其法律效力,只是其效力的范围不及人身而已。我国婚烟法对婚约的放纵显然缺乏法理的支持,对因婚约而引发的财产纠纷根据军人与非军人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更是缺乏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婚约作为千年传承的风俗制度,至今仍在民间广泛存在。当前婚约的立法缺失给实践中婚约纠纷的解决和司法裁判带来了极大困难。重新审视确立婚约制度的实践意义,借鉴域外婚姻制度的成功经验,是我国民事立法对婚约问题的应有之策。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对27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不同性别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籍贯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学习投入的差异不显著,刑侦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活力、学习奉献和学习投入总分上得分显著高于刑技类专业的学生,学业自我评价良好的学生在学习投入及其所有附属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学业自我评价较差的学生,理想型入学动机的学生在学习投入及其所有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就业型入学动机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依据“可获得性”原则搜集到的47所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样本,从13个方面比较了具体内容的异同,对我国目前各地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说明。研究发现,各地高校在政策制定上都与国家相关规定的基本精神保持了高度一致,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高度行政化、高度集权化的特点。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建设已初步形成体系,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落实聘任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公安院校体改生学习价值观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效果,采用《大学生学习价值观量表》和《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对某公安院校2011级210名体改生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学习价值观及其附属维度与学习投入及其附属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个人发展、功利性和责任性是学习活力和学习奉献的有效预测变量;个人发展和责任性则是学习专注的有效预测变量。可见,学习价值观与学习投入关系密切,改善学习价值观水平有助于提高学习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14.
社区治理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它是新公共服务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实际运用,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加速器",有利于增强公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分析登哈特笔下新公共服务理论实践的案例可以看出,强有力的地方领导、行政官员角色的转换、培养积极公民,构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积极合作关系,是实现西方社区"善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语言并不像以往语言学家宣称的那样是一种单纯的传播媒介,而更可能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所以,如何利用介入资源协调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对树立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流浪儿童作为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流浪儿童自身特殊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特点,需要中心在救助过程中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并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帮助流浪儿童改变不良的心理状况,为流浪儿童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