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佚名 《政府法制》2010,(24):6-6
自从古代封建国家官僚机构出现那天起,就存在着官员的俸禄问题,我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是和秩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辽东 《政府法制》2008,(4):52-52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于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以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有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用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官员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新华 《政府法制》2011,(20):39-39
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白居易为校书郎时,他在诗歌中写道:“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不久,白居易便升左拾遗,工资跟着增加了一倍,“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相似文献   

5.
北晨 《政府法制》2012,(29):24-25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是老北京对各官府机构的准确评价。从理论上说,古代官员非世袭,多是平民出身,通过科举考试才当上官员,却为何不愿给老百姓办事呢?  相似文献   

6.
古代官员的许多特权和待遇都与在职密切关联,一旦辞职或退休便荣禄皆无。  相似文献   

7.
廖保平 《政府法制》2014,(22):48-49
网友杜撰了一个笑话:据考证,古代官吏嫖娟风行,青楼妓院领班见到官员模样的人都会主动上前问;“大人,干不?新来的妹子不错的哦!,'日久相熟便问:“于不?”这个问候逐步演化成一种身份的象征,这就是今天“干部”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范家生 《政府法制》2012,(17):43-43
古代官员的许多特权和待遇与在职密切关联。一旦辞职或退休便荣禄皆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把官职还给君王。如果官员年老体弱,也可主动申请退休,称为“乞骸骨”,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周朝起,“大夫七十而致仕”为后来各朝沿用。  相似文献   

10.
亦明 《政府法制》2012,(23):27-27
笏,就是古代官员的“手提电脑”,又叫笏板、手板、玉板或朝板,一般是由玉、象牙或者竹木制作而成的。《说文解字》曰:“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相似文献   

11.
堂堂丞相,还得买“二手房”;贵为枢密副使,也要租房度日;退休离职,不仅搬出官舍,连一张床也不能带走……  相似文献   

12.
13.
陈雄 《政府法制》2010,(18):37-37
眼下人们都在热议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据说这起源于240年前的瑞典。中国古代没有这一制度,但不乏各具特色的"晒薪族"。  相似文献   

14.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4,(15):26-27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富而且贵的吝啬之徒,好多还是身居要职的官场之人.现根据古籍记载对其进行盘点,择出十大最吝啬的古代官员供各位看官观瞻.  相似文献   

15.
许石林 《政府法制》2012,(14):29-29
古人当官拿俸禄,家庭负担也是很重的,所以居家需要精打细算,一来不超支;二来居家消费不尚奢华,是为修身养性。苏东坡给人的印象是放达不羁,喜欢美食,但是,他喜欢美食,更多的是知其味,并不是贪吃。他被谪黄州,每天花多少钱是有定量的,绝不能超过。一天也就只喝一杯酒、吃一个肉菜,来了很重要的客人,增加三倍而止。  相似文献   

16.
鸡鸣即起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  相似文献   

17.
晨未 《政府法制》2013,(8):17-17
清嘉庆初年的和坤案震动天下,和砷贪污数量之大、包天之胆不该仅归罪于和坤的为官道德,还有他人的推波助澜。这些帮凶在和坤的贪污生涯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报告中有一个人并不是很显眼,只是个山东巡抚,叫刘国泰,但此人可谓是和坤的捞钱耙子,他仅用了几年时间,就为和坤捞足了七十万两白银、  相似文献   

18.
“雷人雷语”,不独为当下热词,其实史上也很多见。一些当政者或官员的“雷语水平”,和当下相比也是“难分伯仲”,甚至流传了上千年。但那些制造“雷语”的皇帝或官员,有很多要么被摘掉乌纱,要么遗臭万年。100年前,晚清最高领导人慈禧,就说过真能“雷死牛”的雷语。哪两句呢?一句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句是“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相似文献   

19.
李志刚 《政府法制》2011,(27):36-36
如今,一些地方、部门,一旦有"突发事件",首先想到的是"舆论引导"、"公关技巧",如果事件没解决好,多半会指责"舆论引导不力"、"公关无方",而讳言处置不当。如此思维应对"突发事件",实则是"本末倒置"。史上首家媒体诞生前,突发事件也时常发生。可那时官员手里压根就没有"媒体",更谈不上舆论引导,相反,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流言"却可以满天飞,  相似文献   

20.
李志刚 《政府法制》2012,(33):30-31
提起古代官员平时读啥书?大家很容易想到“孔孟之道、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毕竟古代以儒学为正统文化,科举考试也以此为内容,其实,这样的想法符合逻辑,但不太符合历史实际,多少有点想当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