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 11月12日,陈云在东北组发言时提出,对有些影响大或者涉及面很广的遗留问题,中央应该给以考虑和决定.  相似文献   

2.
高层动态     
吴官正强调学习陈云同志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暨陈云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出席会议并讲话。吴官正指出,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陈云同志高度重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为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事业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强调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纪律检查工作,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发扬民主,善于从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处理纪律问题,努力形成全党动手抓党风的局面。陈…  相似文献   

3.
汪世荣  刘全娥 《法律科学》2007,25(4):159-168
出于现实的客观需要,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编制了《陕甘宁边区判例汇编》,选编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审判委员会、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延安市地方法院有代表性的各类判词共计77件.《陕甘宁边区判例汇编》由例言、案件处理办法、判词、选编意见与审定意见等四部分构成,以典型案例的裁判文书为核心,以明晰制定法条文和弥补法律漏洞为宗旨,反映并体现了在特定战争环境和条件下,司法活动在实现社会稳定、平衡成文立法与社会现实脱节中所起的作用.陕甘宁高等法院在判例制度上所进行的创造与探索,对社会变革时期司法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永烈 《政府法制》2014,(23):36-36
1995年4月10日,陈云病逝于北京.如果说邓小平决策的改革开放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话,那么,陈云几十年来非凡的贡献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是关于陈云生平的书,却少之又少.就连关于陈云的报道,也鲜见于报刊.他的身世,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1937年底,陈云同志就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抓住延安相对稳定的条件,强调在职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把这一条作为提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措施。陈云同志身体力行作表率,从自身的学习抓起,为每个同志作出了榜样。陈云同志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当时,有些老干部  相似文献   

6.
陈云,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选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党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由于受林彪反党集团及“四人帮”的排挤与迫害,于“文革”后期,隐居江西长达2年6个月之久。 笔者了解这一情况后,访问了一位当年与陈云很亲近的人——沈玉贵。他1947年入伍,现年69岁,原是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干休所副所长(注:陈云隐居所在地),现退休。1992年10月13日,陈云的夫人于若木,受陈云的委托特别到江西看望了沈玉贵。于若木握住沈玉贵的手说:“当年你照顾陈云很好,我们全家非常感谢!”事后,于若木与沈玉贵合影留念,同时把陈云委托带来的两件精品中国名瓷赠送沈玉贵永久留念。  相似文献   

7.
侯欣一 《法学研究》2007,29(4):116-130
根据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当事人日记、文集、边区报纸、政府文件等原始材料,从政治和法律相结合的视角观察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制度,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民众对司法审判活动的全面而深度的参与。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的尝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其形成原因亦极为复杂,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云提议粮食进口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陈云果断向中央提议,挤出一部分外汇,从国外进口粮食,以缓解严重的粮食危机.  相似文献   

9.
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欣一 《中国法学》2007,2(4):104-116
本文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等第一手材料为依据,从政治和法律相结合的视角对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进行了新的解读。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手段,陕甘宁边区的尝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做法以及经验和教训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云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生活一向简朴,严于律己。陈云同志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和约束,亲自“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对于陈云提出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和子女都一丝不苟地认真做到了。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建国初期就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联络室工作,每天上班与陈云走的都是同一条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一次陈云的小汽车。为了用廉洁奉公精神教育好下一代,陈云…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推行婚姻自由原则的实践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世荣 《中国法学》2007,9(2):96-107
陕甘宁边区的婚姻立法,确立了“男女婚姻自由”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通过对婚约的适度保护,对离婚自由的适当限制,尤其是对童养媳的坚决取缔以及对寡妇再嫁的支持和保护,使婚姻自由原则与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实际相互契合。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司法档案,为我们考察陕甘宁边区处理婚姻纠纷的实践与经验,提供了可能。在司法实践中,一项具体的法律原则所包含的内容,应当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保持一致,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灵活地予以调整。司法档案具有帮助理解法律存在的社会基础、反映制定法命运、解读立法内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老首长陈云同志是中央纪委恢复重建后的第一任书记。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曾在他身边工作过近十年,他的清正风范和严于律己的品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难以忘怀。陈云同志始终视自己为普通党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记得当时他的组织关系属于身边工作人员党小组,他要求党小组开会时务必通知他。他还时常提醒为他管生活的同志记得按时替他把党费交给组织,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陈云同志也从不给予什么特殊照顾。1958年以后,首长身边工作人员调离不少。有的同志  相似文献   

13.
延安保育院纪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8年3月,社会有识之士发起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救济和保育战争中的孤儿和流离失所的儿童。 轰轰烈烈的抢救孩子运动,也同样波及到陕甘宁边区。共产党人毫不犹豫地配合国统区保育总会,于1938年7月4日,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收容抗日将士子女、战区难童、烈士遗孤,并将延安市托儿所扩建成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即第一保育院。  相似文献   

14.
陕甘宁边区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陕甘宁边区和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都没有在物质关系上接续到新中国建立后,影响立法和最高司法机关。马锡五审判方式难以被界定为诉讼调解。对当代司法制度传承具有实在影响力的是华北人民政府时期和其前驱晋察冀边区的司法。由彭真作为这一连接谱系主线的中国司法制度传承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影响了当代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陈云二三事     
从1940年1月到1945年秋天,我在延安的6年多的时间里,曾亲身感受到陈云同志对我们青年战士的关怀,亲沐他那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没有文化什么道理也懂得不了针对延安青少年战士文化知识参差不齐的现状,陈云同志从陕北公大派来了文化教员,专门来为我们这些青少年战士补习文化课  相似文献   

16.
崔书芳 《政府法制》2013,(17):28-28
有人说陈云不讲究“吃”,其实不然,陈云是很讲究“吃”的。 陈云讲究吃十分得体。早些年在商务印书馆,职工们就发现陈云吃饭很有规律,每餐定量,不多不少。问他时,他就说:“吃饭是应该有节制的啊。”陈云有一张很容易背得下来的食谱,  相似文献   

17.
陕甘宁边区作为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它的一切重要措施对全国都具有模范作用和典型意义。研究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不仅能够探究中国革命胜利的深层次原因,也为当前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红湖 《江淮法治》2014,(16):42-43
正这是一对最奇葩的夫妻组合,他们是为娱乐自己和娱乐家人而生的从土豪到土炕,从澳大利亚帕斯到中国东北,两个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年轻人出乎意料地走到了一起。当澳大利亚的江南成为东北媳妇后,她遭遇了各种始料不及;当东北爷们王帅变成澳洲"驸马",他把每一天的生活都变成了搞笑的段子。用朋友的话说,这是一对最奇葩的夫妻组合,他们是为娱乐自己和娱乐家人而生的。  相似文献   

19.
今年6月13日,是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今天,我们深切缅怀陈云同志的光辉业绩、认真学习他的重要思想和崇高风范,就是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遗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陈云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党和人民永远铭记。…  相似文献   

20.
王怀安,原名王玉琳,1915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36年秋至1939年就读于四川大学法律系,其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川大党总支书记;1939年底带领地下党员及进步青年共160多人徒步奔赴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推事,东北哈尔滨特别市人民法院副院长、院长,东北人民政府司法部秘书长;建国初期调任最高人民法院委员兼司法部办公厅主任、人事厅厅长及司法部党组副书记;因坚持实事求是,主张健全法制、依法办事,1958年被错划右派,下放劳改;1979年平反复出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刑庭庭长、副院长;1984年离休后,倡导审判方式和法院体制的改革。一生经历波澜壮阔,虽跌宕起伏仍矢志不渝,为人民司法事业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