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丁斐是三国时人,与曹操同乡,很得曹操宠信,被任命为典军校尉,总管军营内外诸事,他的建议总能被曹操采纳。不过,他这个人特别贪财,经常犯法,可每次又能得到曹操的宽恕。有一次,他随军出征东吴,到了自己家乡,看到自家的牛又老又瘦,便悄悄用公家的好牛替换下来。结果被人告发,他丢掉了官职,被送进大牢,可不久又被放  相似文献   

2.
易明 《政府法制》2009,(4):50-51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他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同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相似文献   

3.
读书的甜蜜     
有这样一件事,与读书有关,也使我难忘。 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从事反贪工作。一天,我在办公室询问一名证人。我的办公桌上,除了案卷,还有一本我常年订阅的《人民文学》。这本《人民文学》,一下吸引了证人的目光,他大为惊讶地说,啊,你们检察官也读《人民文学》呀!我当时质疑他的话。他便说,在社会上人们的印象中,检察官就是只懂法律的人。他的“只懂法律”让我很感慨:我们被人看成是文化单一,读书短浅,缺文少雅的人了。  相似文献   

4.
文博 《政府法制》2010,(6):52-53
“说曹操,曹操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哪位古人会像曹操这样,被我们随时提到。但是,现代人对曹操的了解实际上并不多。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里有个"曹操烧信"的典故。官渡之战后,曹军从袁绍军营里清理出一批书信,都是曹操手下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力排众  相似文献   

6.
叶细细 《政府法制》2011,(33):18-18
说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众参与的选美活动,不得不提到陈蝶衣。陈蝶衣是流行歌曲之王,比较有名的歌曲《南屏晚钟》、《凤凰于飞》、《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均出自他手。可就是这样一个写流行歌曲的男子,早期却是个办报人。民国时期的小报也竞争激烈,陈蝶衣15岁就在《新闻报》做实习生,20岁在编辑部做校对,后来在办报上摸索出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7.
孙东升 《政府法制》2011,(23):15-15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史学著作,郭嘉就是他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1959年,他多次推荐党的。高级干部读《郭嘉传》,希望人们学习他的多谋善断,学习曹操的善于用人,进而引出谈“多谋善断,留有余地”工作方法的一番话来。  相似文献   

8.
陈凯 《中国律师》2005,(10):64-64
今天讨论的这个主题让我想起一个典故,说的是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因为得罪当权的曹操,被曹操下罪抄家,在抄家之前,孔融家里人让他的两个儿子逃跑,可是这两个小鬼没有跑,他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覆巢之下,安得完卵?”意思是,连鸟窝都翻了,那么窝里的蛋还有能够保全的吗?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的命运,都和它所处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今天讨论青年律师的希望,那么青年律师的未来命运由什么决定?我认为是两个大环境的命运,一是国家法治的命运,另一个是律师行业的命运。对于国家法治的命运,和大部分人一样,我本人十分…  相似文献   

9.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稍懂点历史的人。恐怕都知道上述这首三国时期曹植写的《七步诗》。曹植是大政治家曹操的小儿子。曹操死了以后,曹植的哥哥曹丕当了皇帝。他不喜欢曹植,一心想杀掉他。有一次,曹丕叫曹植走七步路写一首诗,写不出就要杀掉  相似文献   

10.
论惩罚性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宴 《福建法学》2001,(4):16-21
惩罚性赔偿源于古代法。在《出埃及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如果一个人杀了或卖掉他从别人那儿偷来的一头牛或一只羊,他就要赔偿人家五头牛或四只羊。”在我国,汉代的“加责入官”之制,其“加责”就是在原来责任的基础上再加一倍;唐宋时代的“倍备”制度,即加倍赔偿;明代的倍追钞贯制度即加倍追罚,都表明我国古代就有了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现代英美法系国家广泛认可了惩罚性赔偿制  相似文献   

11.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关羽为报曹承相厚恩,居然敢违诸葛丞相之命,拿国家利益作交易,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按现在的逻辑讲,这算不上叛国也得是通敌。然而,关羽的“叛国”和“通敌”千百年来非但没有激起国人对他的愤恨,反而觉得他很有情有义,很够哥们儿。关羽后来被神化为仁义的化身,既和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关,也和人们推崇他重情义有关。  相似文献   

12.
儒家经典《孟子》中,有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文章,讲述了个幽默辛辣的故事,说的是齐国有个人不知姓甚名谁,有一妻一妾,这位老兄每天外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酒足饭饱而回家。妻子问跟谁在一起吃饭,他得意地回答说都是有权有势的富贵之人。妻子觉得纳闷,同小妾说: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和他来往呢?于是心存疑窦的妻子悄悄跟踪丈夫,结果发现她的丈夫每天都在城东的坟地里,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的酒肉,不够吃的,又到另一个祭墓的地方乞讨。“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原来他是这样酒足饭饱的。当妻子回家告诉小妾:我们指望能托付…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乘马在行军途中,忽然田中惊起一鸠,由于曹操所乘之马眼生,便窜入麦田,践坏了一大块麦子。曹操立即叫住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却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随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这时郭嘉说:“古考《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领大军,岂可自  相似文献   

14.
我打开《南方周末》“实验特刊”,读完了《没完没了之海灯案》一文。该文调查对象共五人,各执其辞。唯独海灯的养子兼弟子范应经的谈话耐人寻味。范氏咒骂作家张扬,公然说:“他是一个流氓作家0我永远不会见他,也不会告他,和这样的人打官司有辱我的人格,也有污法师的阴灵。”我读过张著《海灯神话》,根据张扬先生在该书中对范氏的态度,根本不可能有与范氏相见一面的愿望,更不可能有谋面子范氏的表示。可是,范氏的“我永远不会见他”缘何而发?此事还美关系到张扬是否是作家之中的流氓问题。于是我与张扬先生通了电话。当我谈到范…  相似文献   

15.
据2007年9月4日《参考消息》刊登的资料,从前一个人非常穷困,一个好心人见他可怜,就想帮他致富。好心人送给他一头牛,嘱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  相似文献   

16.
据《墨客挥犀》载,王■几岁的时候,有个南方来的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一头度,一笼关起,放在客厅里。客人开玩笑地问王■:“别人都说你人小聪明,我问你,哪只是獐?哪只是鹿?”王■从来没有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才回答:“獐旁边的那只就是鹿,鹿旁边的那只就是獐”。客人听了感到十分惊奇。王■是王安石的儿子,小小年纪,倒也机智,明明不懂,居然也能回答得振振有词。表面看来,他的回答并没有错,可是究其实质,完全是一句废话。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时常遇见。笔者由于工作关系,需要经常参加会议,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李开周 《政府法制》2012,(20):31-31
南北朝时候,有个叫裴昭明的人,在桂林当市长(始安太守),三年任满,回京交差。他的老板齐武帝问他:“现在你手上有几套房?”裴昭明说:“报告皇上,一套也没有。”齐武帝不信,派人去调查,果然是一套都没有。齐武帝很感慨,对其他官员说:“裴昭明做几年市长,竟然没给自己弄一套房子,像这样的清官,恐怕是很难找到第二个了。你们去查查历史,看过去有没有这样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18.
"说曹操,曹操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哪位古人会像曹操这样,被我们随时提到.但是,现代人对曹操的了解实际上并不多.  相似文献   

19.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0,(13):58-59
曹操(155-220)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学界研究曹操的思想,观点不一,有的认为他是法家,有的认为他是儒家,还有的认为他是儒法兼治。从他的著述与活动实践来看,其思想不仅有儒家思想也有法家思想,还吸收了道家等思想,是个融汇诸家思想为一体,突出儒法兼治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在《共和国》里谈到正义时,说了一个经典的比喻故事。在小亚细亚古国吕底亚,有个牧羊人叫盖吉士,有次牧羊时大地震动,他掉进了一个裂洞里,在洞里捡到一枚戒指。如果他戴了戒指,把戒面朝外,他就会被人看到;如果把戒面朝内,他就可以隐身,别人看不见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