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大清周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相似文献   

2.
皇帝乃九五之尊,即使吃饭也大有讲究,清朝皇帝吃饭有“菜不过三口”的规矩。 清代,皇,蒂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莱,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莱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莱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莱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莱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3.
刘绍义 《政府法制》2013,(11):18-18
在宫廷电视连续剧,我们常常看到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时候,总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实这句话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才有,而且也不是这样断句的。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  相似文献   

4.
蒋骁飞 《政府法制》2011,(23):34-34
那是皇上的错 北宋真宗时期的大臣鲁宗道,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有一天,真宗皇帝急召他进宫议事。传旨的太监赶到他家,却发现他不在家。等了好一会儿,才见鲁宗道从离家不远的一家酒店出来。太监赶紧跑上前告诉他皇上要召见,并很担心地说:“你今天迟到了,  相似文献   

5.
张秀枫 《政府法制》2013,(30):42-42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号称北宋“六贼”之一。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相似文献   

6.
佚名 《政府法制》2012,(35):52-52
明朝时,有一次,文臣解缙伴皇帝朱元璋在御花园游览。上一座拱桥时,皇帝问解缙:“看我现在走路的情形,有个说法吗?”解缙忙说:“这是一步比一步高。”  相似文献   

7.
林岩 《政府法制》2014,(34):50-50
清朝皇帝对犯有过失的大臣、嫔妃、奴才进行处罚,原则上应该依照《大清律例》.而事实上,“家天下”的皇帝一手遮天,有些时候全凭一时冲动,太过随意,结果弄出一些奇葩的惩罚案例,让人啼笑皆非. 康熙廿一年七月初八,康熙帝在晾鹰台准备宴清王公大臣.宴席上人来人往,大家忙着相互寒暄,都还没有落座.此时,忙活了大半天的太监们觉得可以趁机小憩一下.  相似文献   

8.
王凡 《政府法制》2013,(15):16-17
今年,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参观。市民王女士观展时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上,康熙的朱批竟然写着“知道了”三个字。王女士兴奋地说:“顿时感觉到很亲切,好像皇帝离我们没那么远了!”但同时,她也感到疑惑,皇帝批折子怎么说大白话?皇帝难道不是说“甄嫒体”的吗?  相似文献   

9.
东汉、唐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干政最为猖狂的三个朝代。在位的皇帝或者因为昏庸、软弱,或者因为懒惰,把手中的权力给手下的太监们,导致太监得势,祸乱朝政。发生在这几个朝代的党锢之祸、甘露之变、土木堡之变就是太监乱政的杰作。其中,唐朝的太监是最为霸道和嚣张的,譬如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大宦官李辅国就官至宰相,肃宗的皇后都死在他的刀下。  相似文献   

10.
阿谀与“危言”张玉军安徒生在其童话《皇帝的新装》里说:有人“明明看见皇帝光着屁股,却说皇帝的衣服多么好看”。这幽默而又意味深长之言,引发了我对阿谀之风的一点思考。阿谀是一种毫无价值的伪币,它虽没有“牙齿”,可是连“骨头”也会被它啃掉。阿谀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11.
亦铭 《政府法制》2010,(22):29-29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崇祯脱下龙袍,带着一个太监走出皇宫,到街上去散心。走了一段路,见有一个测字摊前一幅白布招展,上写:"鬼谷为师,管辂为友。"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政府法制》2012,(27):44-44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史新 《政府法制》2014,(20):51-51
清朝咸丰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个人中了进士,以翰林编修进入南书房任职,类似于现在的书目编辑.一天,咸丰皇帝询问他:“你闲暇时常用什么方式消磨时间?”这人回答道:“我闲暇的时候读《汉书》.”恰巧咸丰皇帝当时也在读《汉书》,听到他的回答很高兴.因此便谈起书中说诗解颐的内容,谁知这个人原来并没有读《汉书》,一时间惊慌失措,答不出皇帝的问题.咸丰皇帝顿时感到非常恼火,命令他回到原籍读三年《汉书》再来复职.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其实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概念。首先,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直到辽代才出现。  相似文献   

15.
清官拒礼诗     
宋代包拯六十寿辰时,吩咐儿 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没想到一个 太监带着皇帝的寿礼来了,包贵无 奈,拿着纸笔请太监写几句送礼的 话。太监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 夜操劳似魏征。今天皇上把礼送,拒 礼门外理不应。"包拯看后立即作 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 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 洁风。"  相似文献   

16.
狄仁杰从小性格执拗,他引起皇帝关注的第一件事情就和他的性格有关。有两位将军,一个叫权善才,一个叫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大怒,下令严办这两个人。狄仁杰按照律法条文一审,认为应免官。高宗大怒:“砍昭陵的树,使我陷于不孝,必须杀头。”狄仁杰据理力争,但话说得极为艺术:“人都说劝谏皇帝难,我看是碰到桀纣就难,碰到尧舜就不难,我觉得跟您说这事应该不难。您为一棵树杀两位将军,千年以后人们怎么评价您?”高宗干脆耍赖:“我就是想杀这俩人,法外施刑如何?”狄仁杰说:“律法是您制定出来的,朝令夕改,天下岂不要大乱?”  相似文献   

17.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2005年。伴着新年的钟声,我代表本刊编辑部向为国秉公执法的检察官和所有关注检察事业的人们送上绵绵祝福!2005年,《人民检察》杂志改为半月刊,徐建波主编要我为之撰写新年寄语。我想了好久记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大臣讲的“水井”的故事。朱元璋出身农人,靠农民的力量征服天下,当了皇帝,面对贪官横行,他用农民的思维算了一笔账。他告诉大大小小的官吏,老老实实地为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像农民守着自己的“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如果一个官员守不住自己的“井”,天天嫌“水井”不满,…  相似文献   

18.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高宗去世以后,继皇帝位。在位只有两个月,后因急于任命老丈人韦玄贞(韦后父)为侍中,和宰相裴炎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说了句:“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乎!”被武则天拉下马,废为卢陵王,一去就是二十二年。武则天晚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五人发动复唐革命,逼武则天退位,李显二进宫又当上了皇帝。李显二次当皇帝,本应接受教训,慎用权力,但他却辜负了人们的期望。事情还得从他被废为卢陵王时谈起。李显被废之后,被发配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备尝艰危,“上每闻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  相似文献   

19.
肖明舒 《政府法制》2010,(22):16-16
说来也奇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拥有全天下财富的皇帝,却有热衷于做买卖赚钱的,你相信吗? 中国的历史上,确实就有这样的皇帝。南朝萧齐时代的皇帝萧宝卷就曾在宫苑之内建了一个集市,命令宫女、太监们扮作小摊小贩和往来的客人,让他最宠爱的贵妃潘玉奴做市场主管,自己则担任一名抄写文件的小吏。  相似文献   

20.
涂丁 《行政法制》2005,(2):64-64
鄙人从政府督查室调到政府法制办公室工作以后,过去的一位同事见到我故作深沉地问道:“你现在搞法制工作了,知道我们国家最大的法是什么吗?”因为这是一个路人皆知的常识问题,太简单了,我便不屑一顾地反问道:“你是故意地考问我,还是调戏我?”同事满腔严肃地说:“我是真诚地考问你。”于是,我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宪法!”同事抚掌大笑道:“大错特错。”见我目瞪口呆,同事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国家最大的“法”是领导的“看法”。你想想,你为什么会从督查室到法制办?真是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顿时,我哑口无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