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畅 《政府法制》2014,(33):1-1
10月28日,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正式对外发布。《决定》对法治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原则与路径做了总体描述,是份纲领性文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前景无比清晰,一场法治领域的深化改革由此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  相似文献   

3.
《检察风云》2014,(7):4-5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并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进军号角,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正红灯停,绿灯行,是小学生都知道的规则,为什么中国式过马路还会屡见不鲜?有的群众遇到问题,为什么更愿意信访而不是信法?有的党员干部讲起党纪国法头头是道,为什么却仍然违纪犯法,最后发出类似刘铁男我怎么会堕落成这样的忏悔?正如当代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没有精神的法治,犹如没有灵魂的人体。如果国家没有法治精神、人们内心对法治没有信仰、社会没有法治风尚,再刚性的法条、再健全的制度也难免沦为摆设。正如党的  相似文献   

5.
刘英团 《政府法制》2014,(31):57-5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屑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同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社会》2011,(2):14-15
目标虽已实现,重任依然在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为法治中国的宏伟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也将成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崭新起点。  相似文献   

7.
严浩 《中国审判》2020,(6):108-109
2019年金秋时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的明确部署,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作为人民法院干警,理应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制度自信和法治信仰,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伟大实践,以实际行动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贡献无限热情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应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以此为指导,则需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重视法律的控权作用,以权力约束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保障人权,提高其法治意识与参与意识:注重程序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不懈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确立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司法  相似文献   

10.
王志泉 《行政与法》2005,28(3):53-55
法治信仰是法治的灵魂。公民普遍的法治信仰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培育公民对法治的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公民普遍缺乏法治信仰,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为此,我们必须从政治体制改革、立法、司法及普法教育等各方面积极培育公民对法治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信访、信闹、信权等倾向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依法治国的形成,其原因主要在于法治土壤的贫瘠、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工具主义法治观的影响等,因此,要通过发挥教育的作用、司法者率先垂范、摒弃极端的工具主义法治观等,不断增强公民法治信仰,消弭阻碍法治发展的人治因素,型塑规则社会、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司法》2014,(12):4-4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胁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依法治Ⅲ的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理论的新发展;"依法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就的检验标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胡进 《法制与社会》2011,(28):7-8,15
公民具有普遍的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之一,而其前提为公民要具备强大的法律信仰,本文在对法治理念和法律信仰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形成这种现状的各种原因,尤其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法律工具主义进行了批判,在培养情感和端正态度两个方面提出了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审判》2014,(8):6-11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决策。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相似文献   

16.
廖奕 《法学家》2022,(4):1-14+191
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不能脱离历史主体的实践逻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救国、建国、富国、兴国的征程中不断深化法治认知,生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法治话语体系。党的法治话语在革命理想中新生,在斗争实践中发展,展现了革命与法治的辩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法治话语由“理想型”向“制度型”扩展,在渐进中塑形,在曲折中反思,在改革中续造,价值原则和制度规范不断融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法治话语由“制度型”向更为体大思精的集成创新迈进,其体系建构的核心要义,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得以集中呈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生成的法治话语体系,不仅满足“薄法治”意义上的制度要求,而且支撑“厚法治”意义上的法治理论和文化体系,展示出一以贯之的立体均衡型构造逻辑和发展品格。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定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人类法治文明的最新成果、最高成就;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对中国法治实践的理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的理论等十四个重大理论观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纵深推进,法治理论体系的内涵还会不断丰富,但一些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法治国家的视角,提出制定"良法"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基础,法律实施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关键,法治文化是培育法律信仰的内生动力,以期促进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确立,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社会》2008,(5):10-11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是第一个从政治高度、历史深度和世界广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白皮书。 它全面揭示了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进程、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展现了新时期从法制到法治和依法治国的观念转变和实践历程。 知古可以鉴今,就法治建设而言,知古更当惜今,站在二十一世纪初回望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法制历史,应思“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20.
柏正慧 《中国司法》2007,(11):65-6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已经载入宪法。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城市法治建设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法治城市的理论基础:作为城市精神的法治与作为治理方式的法治(一)城市精神的法治内涵从现代文明的观点来看,决定一个城市的地位或者说品位的最重要指标是它可以为聚居于此的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民权利义务上演的平台以及城市人口精神与心理舒展的理性空间。支撑这个平台和空间的是制度、是法律、是围绕法的精神展开的具体而生动的市井生活。因此,法治———是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