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些年,笔者在黔桂交界的乐业县工作期间,先后与朱伦欢、姚元星等同志搜集到《金铃记》、《蟒蛇记》、《凤凰记》、《翠花记》、《鹦哥记》、《赵五娘剪发—琵琶记》、《梅花记—双状元》等一批汉族民间说唱本。这些说唱本,除夹述夹议部份,其间之唱词,长的达3000多行;短的也有1500行之多。粗略推敲一下,这些汉族民间说唱本,不管是长是短,都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黔桂交界的社会道德面貌。歌,为下层人民所歌;诉,为下层人民所诉,各自发挥了应有的战斗作用。引人注意,值得探讨。 一、产生说唱本的民族原因 为什么在北宋末年的黔桂交界,会涌现了这么多的社会道德题材的汉族民间说唱本呢?这就需要先对这个时期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因为,所谓社会道德题材说唱本,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又说又唱、夹述夹议、以唱为主的文学形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包括家庭、婚姻、爱情、功名利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伦理道德观念方面的题材。 那么,这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2.
<正>在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出版集团公司的关心重视下,经各方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倾力打造的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项目《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丛书目前已出版五卷:彝族的《董永记》《唐王记》《齐小荣》《毛洪记》《凤凰记》,白族的《白扇记》《磨房记》。2019年内还将出版傣族的《唐僧取经》,彝族的《卖花记》《张四姐》《红鱼姑娘》,全套丛书预计二十余卷。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有的来自汉族的正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四川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素有“沃野千里”、“天府”之称。汉代,也是四川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一个高峰期。距今已2000余年的汉代砖室墓葬,是四川特有的一种葬俗。砖室墓四周以画像碑砌筑,碑上的画像模印而成,均饰彩绘,出土时色彩虽已剥落,浅浮雕刻的画像不少依然十分清晰。画像内容题材涉及当时四川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反映墓主车轿出行、宴饮乐舞和神话故事、风俗民情的题材居多。这种四川特有的珍贵文物遗存,早已声誊海  相似文献   

4.
杨金砖 《求索》2010,(2):162-164
关于元结的游记体散文,从现存的篇目上看,完整意义上的不过七八篇而已。如《右溪记》、《寒亭记》、《菊圃记》、《殊亭记》、《广宴亭记》、《茅阁记》、《九疑图记》等,其它则多以山水诗、铭前的序文的形式出现。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融情于景、即景即情的观游抒情式的写作,却将观游记胜之作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成为后来者图画山水的模版和范本。元结的游记散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古澹远,直逮魏晋情趣;二是舒卷自如,深得老庄真谛;三是情融山水,有别六朝遗风。  相似文献   

5.
67年前的6月18日,在长汀县西郊卧龙山麓罗汉岭下,一位年仅36岁的共产党人,视死如归,悲壮高歌,从容就义,为一生信守的共产主义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相似文献   

6.
论《金刚经》中的“无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陵 《求索》2008,(3):115-116
佛教虽然是一种宗教,但是佛家思想却是最早提倡实证主义方法的东方哲学思想。“性空幻有”是大乘佛家理论的重要命题。以“空”为哲学基础的“无住”思想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有着很抽象的哲学含义,是研究佛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拟就从“四相”、“六境”等方面来阐述其“无住”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陈伟华 《求索》2012,(5):108-110
强调寓教于乐,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影远离"三俗",保持较高的品质。从《摩登时代》、《雨中乐飞扬》、《马路天使》、《阿Q正传》、《红高粱》、《边城》、《手机》等电影佳作看来,此类电影善于从生活和文学中提取适合寓教于乐的题材,擅长以"乐"的形式包装"教"的内容。它们在题材选择、形式运用、内容安排等方面有着典型的创作手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志坚的《四六法海》是明代的一部重要骈文选集。《四六法海》的选编反映了明代文人对骈文发展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骈文的创作尽管仍然遵循四六句式,但是趋向于骈散合一;二是骈文虽然由于八股文的影响而受到严重的滞碍,使骈文形式越来越僵化和呆板,但是骈文并非没有发展的迹象,而是以表这种文体形式为依托,使骈文打破八股文的束缚而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目前,有部分学者认为,"仡僚"最早记载于黄闵《武陵记》,并有引文为证,但都未注明出处。梳理这些未注明出处的观点和引文,最早的是田曙岚先生,田先生也说他读过黄闵《武陵记》,但田先生也没有注明他读的是来自何处的黄闵《武陵记》。其他有这一主张的学者很可能是受到了田先生的影响。但仔细核对目前能找到的《武陵记》,其中并没有"仡僚"或者近音异写词,说明"仡僚"之称最早未必始于黄闵《武陵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对《路史》和吕思勉《先秦史》有关"犵獠"记载的误读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群组不是法外之地。可以说,《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平台、群主、成员责任的细化,强化了底线意识和行为边界要求。它所强调的不仅是一种保障责任或过失责任,而且是一种前瞻性、对未来的关怀与责任,而这也将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积极性的行为导引。  相似文献   

11.
桂琳 《青年探索》2017,(4):83-89
"青春"一直是电影钟爱的主题。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可以作为青春电影再次勃兴的一个标志。从这部电影作品的成功开始,一大批以青春为题材的电影这几年不断涌现。《致青春》和以往青春题材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它是由一部网络青春题材小说改编的,同时它也开创了网络青春题材小说改编为青春电影的一股热潮。本文聚焦由网络青春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一批青春电影,这些新型的青春电影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一种新的青年文化的诞生及其主要内涵。这种青年文化与网络这种新兴媒介有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正基层通讯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很难写好重大题材,要么是数字和文字的堆砌;要么是报告式的工作总结。对此,《公民导刊》第7期特稿《兑现承诺》为我们提供了样本。代表建议办理是人大刊物的重大题材。编辑部对这一重大题材,在策划中不落俗套,采取"引言+记者报道+声音+成效"的形式,让特稿文章丰满而真实。  相似文献   

13.
杜学文 《今日山西》2004,(12):42-44
晋商正在成为一个十分热的话题。人们正在发现民族发展史中十分重要的一页。晋商,是种商业现象,但更是一种文化象;是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存在但实际上对民族的进步又具有特的意义。晋商是我们的先人创造一个文明奇迹,是至今仍然存活我们内心世界的文化秘密。我们图从中寻找昔日的辉煌所在。而今继第一部以晋商为题材的话剧《秋》登上舞台,和广大观众见面后又一部以晋商为题材的阵容庞大气势辉煌的舞剧《一把酸枣》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这似乎把关于晋商的话题再次推向了高潮。以舞剧的形式表现晋商,《一把酸枣》是第一次,颇有开风气之先的意…  相似文献   

14.
段传峰曾用名君霖,1970年生于河南,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画家。2011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罗汉图像发展史研究’课题负责人(个人课题),论文"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十六罗汉图像学研究"收入《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论坛文集》。出版《当代中国画名家——段传峰》、《段传峰作品集》、《段传峰画集》等。目前作品市场价格2万元人民币/平方尺。  相似文献   

15.
《人大研究》2012,(4):2-F0002
<正>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亲笔作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翟峰履职笔记》,以随笔、日记、杂谈、散文和诗歌等形式精汇了作者这些年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部分心得、体会和感悟。该笔记以"悟、记、谈、论、述"五字统  相似文献   

16.
陈广伟 《今日上海》2013,(10):56-57
2009年上半年,笔者在“文玩天下”大型网站看到李永利创作的一组橄榄核雕作品,主要有《诵经罗汉》、《东方朔偷桃》、《钟馗七鬼》、《回家》、《独角戏》以及《中国式结婚》等等,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与众不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郭玉华 《青年论坛》2011,(4):126-129
文士与妓女婚恋类题材小说历来是文人写作的热门题材,白行简的《李娃传》与郑若庸的《玉玦记》在故事情节上可谓一脉相承。而二文女主人公的命运却大不相同:李娃被塑造成一个有情有义的妇女,而李娟奴则因其歹毒得到了应该有的报复。促成两者命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男女人物性格、作者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是其重点。  相似文献   

18.
林飞飞 《求索》2011,(11):242-244
在经学相对衰落的背景下,六朝时期的《孝经》研究呈繁荣之势,并表现出与佛教相互渗透与影响的特点。《孝经》对佛教之影响表现为佛教徒讲习并注疏《孝经》、佛教徒论难以《孝经》为指导、佛教孝道思想之形成;佛教对《孝经》研究之渗透则表现为《孝经》讲习形式之转变、《孝经》义疏著作之产生及《孝经》宗教功能之凸显。  相似文献   

19.
正看了安徽省话剧院的大型史诗情景话剧《脊梁》,有三点感受很深。第一,《脊梁》在形式上突破了室内情景剧小故事、小情怀、以娱乐为目的表现形式,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史为题材,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情怀。第二,《脊梁》主题鲜明,表现技法独特,实现了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我国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范钧宏强调,  相似文献   

20.
<正>《窃车记》,一个关于偷车贼的故事。当下就先入为主地以为是向德·西卡致敬,一定是部充满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翻版《偷自行车的人》。看完以后,我为自己的武断懊恼不已。实在不应该以自己的臆断来揣测导演的意图。虽然是同题而作,但是冯飞的《窃车记》与新现实主义风马牛不相及,倒是像极了超现实主义电影鼻祖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的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