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腐”一词,是参照“儒商”这一词汇杜撰出来的,不过,两者立意大相径庭。“儒商”立意重在商人文化底蕴、文人气质及以儒学之道治商成功的高超经营技艺,而“儒腐”立意则重在官们附庸儒雅,以“文化”敛财,其举止看似清高,藏的却是颗腐败之心。时下,“儒腐”之风在官场虽不算盛,但也不乏其人。他们深谙以“儒”取“腐”之道,创出的手法各有千秋:一曰出书。领导挂个主编头衔,召来几个“笔杆子”东拼西凑,到出版社打通关系搞个书号,“著作”就可很快出笼。至于销售,则根本不用费心思,领导当主编就是最大卖点,定保印量大,收…  相似文献   

2.
论儒家精神     
周桂钿 《理论学刊》2002,(6):109-112
孔子的思想与后儒有所不同 ,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谈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最主要的就是“仁义中和”四个字。“仁者爱人” ,仁有两条原则 :一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二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义者宜也” ,该取则取、不该取不取是义 ,该取不取、不该取也取是不义 ;“中”即中庸 ,它是重要的思想方法 ,是从实际出发的最正确的法则 ;“和”是多种成分的有机组合 ,是优势互补 ,是和谐 ,处于其对立面的是“同” ,“君子和而不同”。儒家精神对现代社会还是有较大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儒家主张为人、从政、交友、经商都需讲“诚信”.儒家“诚信”思想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企业应该充分借鉴儒家“诚信”思想,积极构建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4.
马平 《共产党人》2010,(21):53-54
历史上的回商马帮自古至今,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具有重视商业和尊崇商人的价值观,积累了经商的本领和经验,形成了世代传承的经商传统。"无回不商,无商不苦"是对回族同胞商业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历经千百年的  相似文献   

5.
走进春天     
邹进 《求贤》2006,(4):24-24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正在央视热播。主人公乔致庸经商有方,并以“四忌”、“四欲”教育子孙,即:“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这虽然是一个商人的家教,但充满儒家修身处世气息,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争鸣 《世纪桥》2005,(9):86-89
谁能成为首富似乎已并不重要,人们更关注的是财富背后深不可测的传奇故事。“不一定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但可能是中国最会经商的人,这就是黄光裕成为‘商圣’的理由!”能在当前最热门的房地产与家电零售两个行业同时获得空前成功,这可能就是黄光裕让人们对“商圣“之名心服口服的两大理由,这不仅仅是“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经商理念的传播,作为一个大企业家,还是得让财富数字,哪怕是纸上财富,来证明自己的才华与智慧。  相似文献   

7.
尚德 《前线》1993,(17)
何谓商人?狭义地说,买卖商品,倒买倒卖,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我们习惯地称之为商人;广义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生产都是为了销售,工厂厂长以及其他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都可以称为商人。事实上,在现代社会里,许多企业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已很难分辨谁是实业家,谁是商人。我们国家长期以来“重农轻商”,传统观念上对商人  相似文献   

8.
9月29日上午,山东会堂众商云集、智者荟萃、群贤毕至。以"大儒商道、至诚天下"为宗旨,以"新时代、新动能、新儒商、新愿景"为主题的"儒商大会2018"在这里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工商界、科技界、教育界、文旅界、医疗卫生界、金融界、海外社团及侨界、新生代和青年创业者等1120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叙儒风乡情,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陈鲁民 《唯实》2003,(7):90-90
这个世界上 ,什么事情只要一和“全民”结合起来 ,就不大妙 ,譬如全民皆兵、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写作、全民学外语等等 ,最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一哄而起虚张声势 ,滥竽充数 ,鱼龙混杂 ,最后劳民伤财 ,一塌糊涂。而时下正热闹的全民读“博” ,恐怕也在劫难逃。当然 ,说“全民读博”无非是夸张之词 ,就是上世纪疯狂之极的大跃进年代 ,喊得最响的全民大炼钢铁 ,也不过有几千万人的规模 ,至于全民写诗 ,“一村出一个郭沫若” ,也是“艺术夸张”罢了。今天的所谓全民读“博” ,当然也是如此 ,把全国的各类在读博士加起来 ,脱产的、在职的、委…  相似文献   

10.
汉初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一种是黄老道家的“身国同治”,一种是儒家的“家国同构”.前者实质为君主无为下的法治,或称道法结合;后者实质为君主有为下的法治,或称外儒内法.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源自儒、道不同的人性论,而两家不同的人性论又源自不同的天论.  相似文献   

11.
杨全顺 《理论学刊》2006,(2):102-104
中国从近代开始,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中西文化的交汇、太平天国运动的勃兴,打破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格局,出现了儒学、佛学、西学多元之对峙、相反、相依而相成的文化局面。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是:儒学中的今文学派“援释入儒”或“逃儒归释”,佛教出现复兴转机,在自我更新中沟通中西,融儒而化西;民间儒学叛逆者乘势而起,援引西方基督文化以反抗皇权,掀起农民武装革命。  相似文献   

12.
刘绍云 《理论学刊》2004,(12):100-102
自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作出法家“严而少恩”的评价之后 ,“严而少恩”即成了法家的形象标签。或许出于对“严而少恩”的避忌 ,历代封建统治者总是讳言法术 ,而对儒家学说极力推崇。但从文本及思想上加以比较分析 ,儒、法思想观点之间的差异及各自的命运并不能代表彼此之间关系的全部。作为两个独立的学术派别 ,儒家与法家存在着许多观点、立场的分歧 (这一点无可置疑 ) ,有过长期相互攻讦的历史 ,也曾在政治舞台上一争高下 ,但儒法的思想实质并非是水火不容、完全对立的。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相通之处 ,这种相通促使儒法最…  相似文献   

13.
“红顶商人”绝不是一个新鲜词,指的就是官商,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既是官员,又是商人,反之亦然。如今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人就是这样的“红顶商人”。报载某市市委书记是一家汽车公司董事长;某县一家酒业集团董事长兼职县委副书记……不少市县出现了“老板书记”、“老板常委”现象。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法律思想史上,儒家的法律思想,曾长期地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家法律思想,大而言之有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阶段,一个是秦汉以后形成的作为封建正统法律的儒家思想。小而言之,在先秦儒家中,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孔、孟为代表的“纯儒阶段”,一个是以苟况为代表的“新儒家”。苟况是继孔、孟以后的儒学大师,但苟况的思想已将儒、法两家思想揉合在一起,是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可以说,儒家思想发展到苟况,是一个历史的转拆点。那么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有哪些共性呢?其基本观点是:维护“礼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90年代,敢为人先的湖南商人抓住改革开放契机,南下广东,聚集发展,随后又进一步打进东南亚市场,邵东、涟源、攸县等地商人抱团崛起,渐渐积累起财富和声望,成为湖南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先行者。放眼全国,有一个群体出身草根、白手起家,并凭借着“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倔强生长”,以“亲帮亲,邻帮邻”的团结互助,在商界闯出一番事业。这就是湘商,是世界认识湖南的一张名片,也是湖南接触世界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7.
彭厚文 《党史博览》2011,(12):15-19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相似文献   

18.
<正>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核心思想内容。儒家法与宗教、道德等密切相联,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中国古代儒家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贯穿伦理思想和儒家道德的过程。一、儒家法实为伦理法(一)儒家法的伦理化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所称"中国法律之儒家法",俞荣根先生在《儒家法思想通论》中所称"儒家之法是伦理法",就体现了这种一脉相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丁海玉是一个奇特的商人,他在前期经营中还做日常生意,在后期最重要的“经商方法”却变成了通过打官司来牟取暴利。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人特别勤奋,不在意虚无飘渺的东西,惯于用事实说话,注重实践检验。所有这些,都是促使我们的先人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动力,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最有生命力的要素。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先驱、先贤,包括儒、释、道三家,特别是儒家的智者们,是最"入世"的思者和行者。儒家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