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菲 《前沿》2007,(2):176-178
城市精神塑造与城市法治化建设具有互通性、互依性和互促性。城市精神的塑造推动法治化的进程,而城市法治化的快速发展则为城市精神塑造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研究城市精神塑造与城市法治化的内在互动关系,对于城市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古代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过程中,欧洲社会产生了城市法。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多种原因,而城市法及其观念则是最内在的因素。城市法产生在于城市的管理制度,即商人自由和司法独立以及城市的特许地位,这是城市法发展的特别道路。城市法具有契约性、世俗性和宪法性三大基本内在精神,其基本制度、理论和思想对近代西方法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江海洋 《群众》2008,(6):48-49
所谓“法治文化”,是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积淀于一个国家、地区,并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及其价值取向。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首要倡导法治文化。而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否则法治精神就很难延续传承,更谈不上提高社会法治化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推进法治建设,必须以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法治文化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全面勾画法治中国建设宏伟蓝图,标注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新高度,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统一战线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高振强 《重庆行政》2010,12(1):43-45
世上很多的争论源自于概念的模糊不清,看起来探讨同一个问题,彼此各执一词,非常激动,其实是你说东我说西,你南辕我北辙,最终不知所然,浪费大量精力。关于法的精神、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许多争论,也有这样的问题。为减少争论,须首先弄清楚这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8.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是对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信法、守法、靠法、护法的习惯和氛围,让公民主动自觉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9.
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中等级最高 的城市,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 的中心。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不仅是经济高度发 达和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而且也是法治建设完备 健全的地区。加快中心城市法治建设是一个国家法 治建设的先期任务,国内已有一些大中城市提出了 建设法治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法治化时代的开始,对于法治中国意义重大,主要因为:1、我国的权力架构决定了党内法治化是国家法治化的前提;2、党内法治化是实现党内民主,协调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3、党内法治化是实现党依法执政的关键。党内法治化对党的建设将产生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党建对法治理念的接受;2、党内法规的权威性是实现党内法治化的核心;3、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1.
蔡丽 《人民政坛》2011,(8):18-18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这段讲话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当今世界文明国家的价值共识,是"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之现代化社会的必然要素,是法治是精神富有之社会建设的最好制度保障,一个精神富有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法治完善的社会。浙江要进一步深化对"法治浙江"战略之重要意义的认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加大力度,完善举措,深入建设"法治浙江",在法治维度上努力实现全省精神富有。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与乡村相对应而存在。关于城市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般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次。如果说物质属于城市的文化“表层”,制度属于城市的文化“中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3,(12):85-85
宋立军在《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撰文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必须树立合作协商的美德、保持相对的社会均衡性、发挥教育的先导性;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深化法治实践、增强法治主体的高参与度、实现法治根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许建跃 《今日浙江》2009,(13):54-54
“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治建设上的一个新提法。法治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融会贯通于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刘武俊 《北京观察》2007,(12):15-18
十七大报告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题。报告通篇融汇了法治的精神,堪称是一篇弘扬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现代城市治理法治化直接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治理法治化有助于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助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城市治理法治化应将公平正义、良法善治、平等竞争作为价值目标.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应同时着眼于立法、执法、司法、法治思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12,(6):45-45
周玉华2012年5月9日在《法制日报》上撰文《准确把握角度弘扬法治精神》认为,建设法治国家首要任务是培育社会的法治精神。没有社会公众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法治就无法建成。法治精神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从当前问题表现最突出、推进法治建设最迫切的角度来说,亟需从培育以下“四个意识”入手:一是规则意识,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对法律等社会规则及其内在价值的认同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累累硕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法治政府建设更为全面、系统、深化,司法改革稳步推进,公民在各个领域的自由和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伴随着法治精神与观念的深入人心,一个法治中国的美好图景在世人面前日益清晰。  相似文献   

20.
时下,申城众说城市精神,谈到塑造城市精神,人们关心最多的是如何提高市民素质,笔者认为,塑造城市精神,还要非常重视公务员素质的提高,培育和城市精神相一致的公务员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