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莫斯科专电 来自中东大多数国家、美国、俄罗斯、中国、欧洲共同体、日本、加拿大等19个国家和方面的代表1月28日和29日聚集莫斯科,共同探讨解决中东地区问题的方法,为已经开始转动的中东和  相似文献   

2.
开罗专电 旨在解决中东地区性问题的中东第二轮多边会谈于5月11日至19日在五个国家的首都举行。参加这次会谈的总共有来自大多数中东国家、美国、俄国、加拿大、奥地利、日本、中国和欧共体等近40个国家和方面的代表,其规模之大尚属空前。这次会谈是有关各方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做的一次新努力,它为解决中东地区性问题提供了一次新的契机。 这次会谈是今年1月底在莫斯科举行的多边会谈的继续,也是自去年10月底马德里中东和会以后举行  相似文献   

3.
7月30日,也就是黎以冲突进入第19天的日子,有两件事引发全球媒体的空前关注:一是加纳村事件,二是黎巴嫩总理西尼乌拉拒见美国国务卿赖斯,让希望推行美国新中东计划的国务卿赖斯吃了个闭门羹。赖斯遭拒,清楚表明黎巴嫩人对美国及其新中东计划的失望和愤怒。事实上,自7月12日黎以冲突爆发以来,尽管黎巴嫩平民伤亡严重,大量基础设施顷刻变成废墟,布什政府却一直纵容以色列,并一再阻止国际社会致力于“立即停火”的努力。作为主管美国外交的赖斯还在7月22日公开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声称这是“一个新中东诞生前的阵痛”。  相似文献   

4.
从4月26日开始,俄罗斯总统普京先后访问了埃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是四十多年来苏联和俄罗斯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中东地区。分析人士指出,普京此行表面是要与埃、以、巴领导人讨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但实际上其真正目的在于为俄罗斯重新找回苏联时代在中东的巨大影响铺路。  相似文献   

5.
克林顿政府上台之际,正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中东政治气候再次阴云密布之时。以色列于去年底驱逐了415名巴勒斯坦人,致使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停顿,原定于2月份在华盛顿召开第九轮阿以双边和谈的计划告吹。如何重新启动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车轮,这是克林顿政府在中东所面临的第一个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开始了他上台后的第一次中东之行,同时也是他的第一次对外访问。克里斯托弗从2月18日至25日先后访问了埃及、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黎巴嫩和以色列。按他的话说,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情况”,表明美国准备为中东和平“尽力而为”,同时也为了“估价各方是否也准备尽力而为”。但各有  相似文献   

6.
丁文 《瞭望》1988,(13)
开罗专电 为了促进中东和平进程,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自今年1月9日至2月6日两次共走访了17个国家,并以书信和电话的方式同一些国家领导人频繁联系,协调立场。因此,外交和新闻界把埃及说成是促进中东和平进程和支持美国和平计划最积极的阿拉伯国家。 1月上、中旬,穆巴拉克访问了8个海湾和阿拉伯国家,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中东形势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7.
积累政治遗产和孤立伊朗美国总统布什1月8日离开华盏顿,前往以色列、巴勒斯坦、科威特、巴林、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访问,拉开了布什2008年频繁外交活动的序幕。白宫发言人说,布什总统这次长达9天的中东之行,目的是为巩固安纳波利斯中东和会的成果,继续推进巴以和平进程。分析人士认为,布什此次中东之行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五月十日到十三日访问中东,分别同以色列总理佩雷斯、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等,主要就目前中东出现的探索和谈的新势头以及美国如何在这一和平进程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举行了会谈。这是舒尔茨从一九八三年以来第一次涉足中东地区。在这之前,美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墨菲曾在中东七国之间往返穿梭达半月之久,进行了试探摸底。美国这种频繁的外交活动表明,  相似文献   

9.
9月12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抵达沙特吉达开始了为期8天的访问沙特、埃及、叙利亚、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自治地区中东之行.这也是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首次出访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舆论认为,村山此行具有双重目的:一为加强同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经贸合作,巩固石油供给线,确保本国能源安全;二为介入中东和平进程,加深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加快跻身政治大同行列.  相似文献   

10.
美国总统布什11月6日在华盛顿“全国民主基金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讲时宣布,美国将对过去实行的中东政策进行调整,决心在整个中东地区推行“迈向民主自由”的中东新战略。布什强调,美国能否在伊拉克建立“民主”,对推动整个地区的“民主化”进程利害攸关,因此,美国在伊拉克作出的“牺牲”是值得的。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布什在演讲中公开敦促美国的传统盟友沙特和埃及推进民主改革,并对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曼  相似文献   

11.
中东地区长期的紧张状态,令美国、中东和整个世界都承受不起一直以来,美国都是影响中东地区局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即将上台的美国民主党新政府采取何种对外战略、何种中东政策,将直接影响中东局势发展,关乎中东几大热点问题的走向。如果新政府的中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1,(7):21
奥巴马中东"新思维""新"在何处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刚就中东政策发表演讲,提出了中东"新思维",有几大特点值得关注。1.主导中东地区事务的决心未变。2.明确支持目前发生的中东大变革。3.仍以"世界老大"自居,粗暴干涉别国内政。  相似文献   

13.
黄泳 《瞭望》1991,(18)
华盛顿专电 海湾战争结束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国国务卿贝克已先后三次访问中东地区,探索解决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冲突的途径。本月27日早晨当贝克回到华盛顿时,美国舆论界认为,贝克的第三次中东之行仍然“几乎是空手而归”。  相似文献   

14.
邵杰 《瞭望》2002,(17)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4月17日结束了9天的中东斡旋之行,取道开罗回国。尽管鲍威尔声称他此次对中东地区的访问取得了成功,他与有关各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使巴以双方能够以此为起点接触。但巴方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舆论都认为,鲍威尔的中东之行实际上不成功,因为他没取得突破性进展,未能促使以巴达成任何协议。  相似文献   

15.
开罗专电埃及总统穆巴拉克3月7日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前往巴黎作短暂停留后回到开罗。穆巴拉克在离开华盛顿前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他和美国总统克林顿都坚信,中断了3个多月的阿以中东和谈可望4月20日在华盛顿如期举行。穆巴拉克访美前曾访问了德国和英国。这次欧美之行是在中东和平进程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自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以来,阿以和  相似文献   

16.
东京专电 日本首相海部俊树从9月28日至10月9日对美国、埃及、约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阿曼进行了访问。海部这次出访重点是中东五国,是日本首相12年来对这个地区的首次出访,也是海湾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七个工业化国家中第一位高级领导人对中东五国的访问。海部此次出访立足中东,面向全球,透露出日本外交随着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动以及自身经济实力的迅猛增强,将采取“不仅出钱,而且出人员、物资和智慧”的新方针。这是日本外交政策一个新的重要动向。  相似文献   

17.
蒋洪 《瞭望》2003,(27)
一向阴云密布的中东,近来大有多云转晴之势。7月1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在耶路撒冷举行峰会,双方均表示中东和平时机已经成熟,巴以将抓住机遇通过外交手段实现最终和平。  相似文献   

18.
从长期控制中东的目的出发,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抛出了民主改造中东的方案和措施.但是,由于美国自身不同时期战略任务的矛盾,美国中东民主化改造方案与中东民主化客观进程的矛盾以及中东有别于其它地区的民众文化心理结构,不仅使得这一战略的前景暗淡渺茫,而且还将使未来中东地区的局势面临更大的动荡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中东和平进程多磨难,长期是只听车轮响,难见车前行。但最近的事态发展表明,这一进程出现了喜人的新势头。 这种新势头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中东地区发生三件事:6月份以色列大选,以拉宾为首的工党获胜,作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姿态;面对以色列“新的外交攻势”,阿拉伯各方重新审视并协调自己的立场;美国国务卿贝克从7月19日至24日访问中东6国,努力将阿以双方重新拉到谈判桌上来。 中东和平进程近年出现过好势头,但一一夭折。这主要归咎于以色列当时执政的以沙米尔为首的利库德集团。这个集团奉行顽固僵硬的政策,拒不归还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侵占的阿拉伯领土,拒不停止在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7月8日至9日在巴黎举行了两天会议,讨论中东地区的军备控制问题。会议结束时通过了一项《关于中东军控、军品转让及武器不扩散问题》的文件,对当前武器扩散的趋势表示关切,认为应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采取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防止武器扩散和控制军备的措施,并主张对武器出口采取负责的态度。文件还表示支持在中东地区建立无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区,赞成对中东地区实行会面的军控方案。 在海湾战争结束不久,中东地区出现了新的军备热,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此时举行这样一次会议,并就中东的军控问题初步达成了一些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