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乌克兰革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个形象、其生活原型就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保尔形象,从40年代起,就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直到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北京举办的“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群众投票评选活动,这本小说仍旧名列榜首。现在,一部新近从小说改编、并与小说同名的大型电视剧(由中国人策划、投资、编导。制作而由乌克兰人担任演员),又同广大观众见面了。值此世纪之交,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国际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格局,让保尔形象…  相似文献   

2.
今年9月29日是苏联著名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百年诞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我国家喻户晓。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的事迹教育和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很大,他的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20  相似文献   

3.
费小平 《求索》2007,(9):182-183
“家园政治”议题是文化批评问题,主要是指家园的建构遵循着一个“选择性包容与排他模式”。康拉德的小说通过人物塑型、场景、对话、叙事模式等形式层面,为读者建构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家园”形象,奈保尔的小说承继了这一切。奈保尔的此番文学“家园”想象成为文化批评及后殖民批评的不可或缺的话语资源,也对我们后发型国家如何恰当处地借鉴西方文化以建构本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中国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学科和文化研究学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保尔:一个悲剧性命运的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尔的形象是一个真实的形象,理想的形象,悲剧的形象。保尔命运的悲剧性在于他的共产主义理想被亵渎,他对理想的忠诚和献身精神被摄入到斯大林模式的意识形态狂热之中。我们不忘保尔,就应该把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从斯大林模式中剥离出来。走在保尔的理想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比保尔更成熟,更坚强。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年龄尚小,生活经验有限,鲜明而具体的形象对他们的思想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时,就从正面的形象教育入手,例如对学生读过的文艺作品和看过的电影中的人物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的问题。1978年我担任初三一个班的班主任,学生在语文课已学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节选,我动员和组织大家读完这部小说,然后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保尔和冬尼亚这一对少年时代的好朋友为什么在人生的道路上分道扬镳了  相似文献   

6.
邹群燕 《求索》2008,(12):191-192
萧红作为3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以描写女性形象著称,但女性形象的完整不可能缺少男性群像作为支撑。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市民知识分子三类,其中又以农民阶级最有代表意义。论文着重分析了文本中作为男权社会中心意识载体的这些男性形象的存在状态和写作价值。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11,(10):32-32
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张海迪的事迹曾鼓舞和感动无数人。她因此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相似文献   

8.
张毅 《求索》2007,(11):163-165
从“五四”到抗战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反映了女性视野中不同历史阶段男性的表现形态和性格内涵。展现了女性作家对男性的认识、想象、反思和批判的过程,折射出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由觉醒而失落再到独立的历史进程。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女性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失衡现象,即偏重于以作品中的女性为研究焦点,如女性人物形象、女性问题等,而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弥补这-女性文学研究中的缺失,把“五四”到抗战这三十年的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作为研究时象,探讨这些男性形象在这三个十年中的不同特征和演变轨迹,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女性创作主体对男性的观察、批判和期待。  相似文献   

9.
平凡中的奋进——访北京和平里街道工委书记于俊杰■本刊记者/晓青王蒙以50、60年代北京市东城区团委为生活原型而创作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曾轰动文坛。这篇小说曾给那时的一代青年以思想启迪。而今改革的大潮已席卷神州大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所...  相似文献   

10.
茅盾的小说《子夜》反映的是1930年春末到夏初的中国社会生活。小说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围绕这个中心人物而交织的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物的复杂关系与变化,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三十年代初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处境和精神面貌及其变化,揭示了他们的两重性及其命运的必然性。小说中的吴荪甫是“一个永不倦意地用另一只眼眼注视着企业上的利益”的办工业的“干才”。在三十年代初那举国上下经济萧条、民族工业奄奄待毙的情况下,吴荪甫雄心勃勃想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发展民族工业。这个具有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