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治理念指的是最佳的社会治理效果,它要求国家政府和社会大众协同配合、共同治理社会以期达到良好的社会治理状态.作为建设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目标,善治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理念,我们把善治理念视为对建设现代社会的理性反思;再者,善治理念的内涵也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这理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诉讼调解制度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审判实务看,诉讼调解当前存在法官非审判负担加重、损害一方当事人权益等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充分认识诉讼调解对社会治理的价值,进一步完善诉讼调解制度,对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社会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公正、全面、均衡的网络治理模式。我国要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建立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全新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和法治措施的践行。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不断探索其与当代社会治理的法律关联及其可能的现代价值.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安邦治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产生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商品经济私人本性和社会本性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根源于人性中恶与善、理性与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一运动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关系历经两个多世纪历史演变和社会治理不断创新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必然伴生物。这一运动的主旨在于通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缓和、缓解资本与劳动、资本与大众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确保劳动者与大众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正在扬弃着传统“经济人”假设、传统公司法理念和新自由主义,正在推进着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走上与人性相契合的现代民主法治道路。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社会治理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在企业劳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中国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社会治理的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赖于一个发育完善的公民社会和一个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和谐社会的意境中,社会管理将更多地向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化;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管理由政府单一主体向多元管理主体发展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分野将被社会各参与要素的共同治理所替代,公共利益将成为社会管理的核心价值观。这就必然要求以公共利益为核心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市场治理创新,在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要在法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关系,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公共责任机制,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公正和效率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7.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三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界定。在当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其次,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再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在当代中国,实现社会公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诉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公平就是实现资源或利益的平等分配,尤其是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同时,社会公正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正,反映了和谐社会中构建公正思想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9.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危机治理都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单向治理,这种治理模式有助于迅速控制危机事态,缓解危机,并为危机治理提供效率上的支持。但是在公共危机中,因为单中心的治理模式导致的泛效率化倾向与与行政集权容易使民主生存的空间被挤占。那么在此语境下,将危机治理的效率价值与民主诉求通过程序进行整合,建制法治民主,并实现政府、公民和社会团体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与协作,以此来彰显民主的价值诉求,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之意。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基础结构及构建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辉振 《理论前沿》2005,(16):14-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注重基础结构建设。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保障结构、社会运行结构、社会治理结构和社会道德结构及其构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