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波 《红旗文稿》2012,(15):4-7,1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在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吴波《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一文认为,虽然我国已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仍然没有逾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既不能不顾现实条件把理想当作现实,这样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也不能以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由,忽略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那样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才能逐步克服和解决前进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并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紧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展开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中创造的理论,是因时而生的民生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一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民生发展实际出发,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努力探索当代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问题,提出诸多独到的新观点和新思路,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内容厚重、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价值的学术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中创造的理论,是因时而生的民生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一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民生发展实际出发,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努力探索当代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问题,提出诸多独到的新观点和新思路,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内容厚重、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价值的学术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概括和总结的一系列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方面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多方面的规律,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先导和直接的思想来源.我们要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来看待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能轻率地加以贬低.  相似文献   

6.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探索经历了从提出"社会更加和谐"问题,到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历史转变.探索历时4年,历经4次中央全会,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探索,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连续性等特点.探索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典范.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承载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近代以后启蒙思想者对“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理性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丰富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第二,从上层建筑的视角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拓宽了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理论视野;第三,从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去年12月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切实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时,明确要求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入回答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六个问题是:(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60年是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发展的60年。前30年奠立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并开始了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未来要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着力实现理论的精细化和政策化。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路的问题,解决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的问题,并提出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条件。而这些理论成果的取得,是与邓小平运用了正确的方法论分不开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矛盾分析方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普遍联系的观点等,这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这种实践和探索不仅需要从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国情出发,还必须从体制转型的具体实际出发。我国的体制转型实践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探索;体制转型期的出现,既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也是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必然经历的一个新时期。体制转型理论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先进文化是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把握这些理论创新的内容和意义,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4,(1)
先进文化是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把握这些理论创新的内容和意义,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金凤 《新长征》2007,(1):42-4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提高认识,不断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舆论引导和精神动力。一、搞好理论武装,打牢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社会和谐的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好的重中之重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开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说:“在中国,真要建 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所以,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18.
对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贯穿于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系统地提出和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拓展了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认识创新和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世界社会主义自T.莫尔《乌托邦》一书发表,已走过500年历程。这是风云激荡的500年,是前仆后继的500年,是翻天覆地的500年,是继往开来的500年。这500年涵盖了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的拓展四大历史进程,这500年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处理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四个主义的关系:要彻底铲除封建主义余毒,不能让专制主义等渗透到社会主义体制中来;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不能急于消灭资本主义;要逐步发展社会主义,不能用党政命令和群众运动办法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要领导人作"社会公仆"表率,与民众同甘共苦,逐步为长远的共产主义目标做准备,不能先享有"各取所需"的特权,命令群众加快进入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最早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认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他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他在八大前后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