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梳理,阐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的演变历程,实现了广义社会建设和狭义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时提出并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演进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到"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慨念演变的逻辑必然,还是党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理论研究。"政党—国家—社会"的分析进路基于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准确理解,既注重文化理论、文化政策与文化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注重政党、国家、社会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及其相互协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4.
阮青 《理论学刊》2008,(3):10-13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要按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原则,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站在当今时代发展的高度,紧紧围绕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科学揭示对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执政党建设三大规律的认识成就,充分体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依照理论构建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问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探索,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丰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基于中国近代被欺辱、被压迫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结合中国当前发展的实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提出的。"中国梦"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观念,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本土化解读,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理论创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7.
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需和竞争的关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水平,总结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道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高度凝练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基础上,精准判断和定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新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创新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新内涵,科学规划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十九大历史性地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邸乖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论的得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李林 《求是》2015,(3):11-1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指引、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论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新建立的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载着建设我国主导意识形态主渠道的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自信"转向"他信"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发挥自身优势,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凝练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库支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齐心合力,共同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2,(17):16-18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落实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关于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号召,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一、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4,(8)
胡锦涛依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理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形态,是胡锦涛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之纲,兴国富民之要。  相似文献   

14.
"先富共富"论,是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设计的一个大政策,是我们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富与共富关系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重温邓小平"先富共富"论,可以使我们受到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朱聪明 《求实》2014,(8):18-23
胡锦涛依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理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形态,是胡锦涛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之纲,兴国富民之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与坚定文化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报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标。这些理论、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在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一步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和原则的进一步升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政策纲领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思想理论源于并高于实践,也终将服务和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最大理论创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立足我国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转化,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找准逻辑起点;紧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之问,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从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两大层面,完整清晰地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质和实践方略;在确立目标及推进路径的一致中,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逐步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共同的哲学基础,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首先源自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认知。中国的先进分子在经过反复分析与比较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基础。在改革开放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于2001年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命题。在前后两个"三十年"探索与完善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政治命题,一步步丰富和完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学说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源泉,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则成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基础。从理念到制度,从创设到完善,制度自信的演进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承历史,与时俱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建设跨越发展,阔步前行;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基础的民主法治建设焕发光芒,熠熠生辉;以文化自信为代表的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繁荣兴盛;以人民美好生活为立足点的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稳定,生态美丽;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遵循的党的建设坚定有力,严而有序。这些历史性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