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2014年8月22日-9月5日,海南省宣传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赴新加坡培训班在狮城举办,19名学员重点学习了新加坡传媒融合与转型发展的经验,为海南省媒体融合发展带来新思路。新加坡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经验(一)新加坡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随着建国一代的老去,和李光耀权威时代的过去,选民政治下的新加坡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开放繁荣、政治的稳定廉洁和族群的多元和谐,在公共传播政策上,与时俱进,采用大部制管理,谋以互联网思维,主张亲民化沟通,来应对日  相似文献   

2.
盛华根 《群众》2014,(5):77-78
<正>新加坡被誉为"世界上最有规矩的城市之一"和"东亚现代文明典范"。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新加坡在技术上学习西方,而在价值观上固守着东方价值,并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美德视为治国之纲。根据这样的治国理念,新加坡从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情出发,提炼形成了融合各民族、各阶层思想意识的五大核心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此基础上,新加坡进一步明确了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意识"的确立、儒  相似文献   

3.
张寅 《求索》2011,(2):60-62
多元文化是对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国家的事实性描述,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政治观。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涵摄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于民族国家内族群文化差异性、平等性以及族群间关系的政治理论,其二是一项处理民族国家内族群文化多样性以及族群矛盾、追求各种文化和族群和谐共处的具体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强调集体权利,这是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与罗尔斯的个人权利至上的主张明显不同,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所要求的是一种居于群体权利之上的正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正义,一种承认正义。由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对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卫红  闫秋霞 《八桂侨刊》2010,(3):71-74,80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促进族群与国际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在与东盟国家交往中存在的地缘政治优势、地缘经济优势和地缘文化优势,提出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做好在东盟国家的汉语推广工作,传播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人类多元文化,推动"和谐地区"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王群 《楚天主人》2010,(9):48-50
新加坡的法治社会建设,早已盛名于世。尽管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但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很多人不解其中的奥秘,对此,新加坡人会毫不掩饰地揭开谜底——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是他们走向成功与辉煌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是新加坡历史、文化以及时代背景等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其形成历经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总体观之,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主要蕴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二是家庭为根,社会为本;三是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四是协商共识,避免冲突;五是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个方面相互联结,互为支撑,旨在维护新加坡国家的统一以及种族、宗教的和谐发展。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已逐步形成一条面向全体国人,由执政党与政府统领,学校、家庭、社区、新闻媒体和法律部门共同推进、凝聚合力的培育之路,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境内具有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道德价值观,为此新加坡政府注重统一国民思想,共同致力于发展。他们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每当国庆、元旦、华人春节等重大节日,都反复重申国家意识这一立国之本。1991年,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此后,学校、文化团…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因其所处城市群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并容易受欧美、日韩等外来文化影响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青年文化氛围活跃、青年价值取向积极、青年政治文化多元,青年文化极具张力。同时又存在突出的发展困境:青年文化主体多元复杂,青年文化认知滞后模糊,青年文化平台缺失错位,青年文化支持零散逐利。建议创建青年文化服务联盟,形成全覆盖、全链条的文化服务机制;创新青年文化发展平台,并将网络平台作为重点打造;优化青年文化空间内容,将是否顺应社会发展作为优化青年文化内容的重要标准;吸纳融合优秀青年文化,鼓励和促进湾区青年接触、学习、吸纳来自湾区内部、内地城市以及海外城市的优秀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和谐文化传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应当深入发掘和充实和谐文化思想,坚持"一元主导,多元辅补;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多元和谐文化观,摆正和处理好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竞争机制与社会和谐、少数与多数、道义与功利、道德与法制等诸多关系,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远大目标提供战略性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曾巧 《重庆行政》2016,(1):63-65
正新加坡,国土7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移民国家。立国之初,经济衰退、政治斗争剧烈种族纠纷不断,面对国小民少、资源匮乏、族群多元以及宗教信仰复杂等劣势,新加坡人在李光耀的带领下,冲破层层束缚,探索出在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行之有效的治理之道。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的新加坡人均GDP位居亚洲第一、政治清明执政党深得民心、社会有序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常常因无法包容少数族群的文化差异性而受到批评。为反驳这种"不宽容"的批评,西方自由主义学者提出了多元文化主张,以此包容、捍卫少数族群的文化差异。然而近两年,随着恐怖主义威胁以及难民危机日益严重,加上欧美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兴起,西方学者及民众却开始抱怨这种多元文化主义对少数族群"过于宽容",既损害了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也导致族群内部弱势群体的个人自由无法得到保障。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转变令人惊讶,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少数中的少数"难题。而通过对金里卡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介绍与剖析来探讨这个问题,也许能从政治哲学视角分析西方宪政民主国家的多元文化困境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12.
黄淑卿     
《台声》2016,(14)
正创作理念融合台湾本土物种之"真"与自然环境之"美",强调台湾特有生物的原生意象及台湾少数民族族群的原生地位。在内容上由台湾在地背景为多元文化的书写内涵,以综合媒材的并陈与融合为技法,形式上以意象组构的手法,尝试着将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和艺术的元素,融入以汉人生活为背景的自我文化脉络中,来呈现当代水  相似文献   

13.
"低欲望"与"躺平"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近年来以"丧文化""佛系文化"为代表的"颓废型"青年文化的延续。它是青年面临社会难题而群体性焦虑的文化反映,也是青年主体的代际特质与亚文化表征,本质上是所谓社会"内卷"后青年的自我贬损。一些青年选择"低欲望"和"躺平"有其现实缘由,但任其发展下去,会走向消极宿命论、价值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当代青年的需求世界多元复杂,不应夸大青年"躺平"现象并将其绝对化、标签化,而要整体把握并关切青年多元需求,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形成青年个人奋斗与国家蓬勃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罗昌勤 《前沿》2012,(11):157-159,172
在多民族地区,文化差异是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多民族地区文化具有的多样性、系统性、动态平衡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析了民族地区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契合,提出了营造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素以多元族群文化共存著称,而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之发展却因殖民历史、民族国家、族群性民族主义、族群关系、现代化、社会发展等内外因素而显得动态复杂。不同族群对于国家社会的理解、认知与实践也使得族群政治贯穿于马来西亚国家建设进程始终,并成为国家政治与公共生活中敏感却又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马来人、华人及原著民在马来西亚国家建设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境遇及其应对策略,由此影射的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族群政治与族群权益,成为反思多元文化主义在马来西亚的实践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欧洲和西方各国,有关多元文化的讨论对其国家和地方的公民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青年所处的阶段既是一个向“成年公民”过渡的人生阶段,更是一个通过日常生活获得公民体验的身份概念形成阶段。主流社会对于“青年”、“公民身份”的讨论将重点转向了质疑多元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政府据此将政策由促进多元文化转向了关注“共同体凝聚力”,而这种否认“多元文化”的措施,不仅对多元文化本身带来冲击,也不利于社会融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宗教的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社会的变迁,海外华人宗教本土化问题是学术界所探讨的焦点之一。新加坡基督教华人/京华青年会在七十年(1946-2016)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适应新加坡社会的变化,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华人/京华青年会在基督教本土化行程中,展示出多元与双向的两大面相。多元性表现为在保留其传统中华文化的同时,主动汲取当地民族的优秀文化。双向性则既体现在其为能融入在地社会,在服务方式、组织管理、文化活动等方面主动调适,又表现为其在受社会及时代因素影响中能借助所开展的各项服务及事业,与当地社会开展有效之互动,并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面对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实际状况,构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谐阶级、阶层关系,首先要转变观念,发挥统一战线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优势,扩大和加强统战联盟的社会基础;其次要树立正确矛盾观,构建多元包容型阶级阶层合作机制,实现不同阶级阶层间多元利益整合;再次要正视阶级、阶层间的文化观念冲突,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多元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9.
日本社会拥有多元的民族和文化要素,但在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施政原则下,少数族群对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要求基本被予以忽略.以华侨学校为代表的少数族群自行组织、实施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弥补了正规教育体系中的缺陷,是维系少数族群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成日本社会多元化的基础,可是相关法律的约束和自身的教育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面对多元文化的社会现状,积极构建一个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开放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成为了主要的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协商民主的重要特征是包容性及其国情适应性。其包容性具体表现为"和而不同"的政治文化、"多元并存"的政治体制、"协商共治"的政治生态和"主辅互动"的政治机制。其国情适应性主要体现在适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族群结构、适合我国"大一统"基因的政治传统和文化、适合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和治理需要、适合社会主义实践中"工人阶级专政"的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