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区域应急网络的构建:战略分析与行动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善和超越现存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倡导型会议、论坛为主要形式,依赖于行政方式的强力推进而形成的区域应急联动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区域应急联动的主体和领域,引入治理与善治理念而构建一个全主体、全危险要素、全过程应对的区域应急合作网络和制度平台,既是完善区域应急联动体系、应对区域性巨灾的前瞻性要求,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必然趋势.为此,有必要运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区域应急网络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2.
农民行动单位可以是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户族和小亲族,也可以是国家在农村建立的行政村和村民组,行动单位的有效性在于其首先是一个认同单位。在江西省丰城市梅林村,其在10个家族村落基础上划分村民组,小组自我管理并部分延续着生产队治理模式,小组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村民组建立在以单一姓氏的家族共同体为基础时,实现了农民认同单位和行动单位的统一。行政村作为集体治理单位,村民组作为共同体治理单位,村民自治呈现出集体自治而非共同体自治,集体自治之下继续着共同体自治,两者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3.
人类关于自身行动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在诸多理论中,帕森斯经典的"唯意志行动理论"影响深远,有利于在分析层面上将具体行动抽象为科学理论,但其缺陷在于忽略了对组织中个体行动的分析。由于不同时代下组织类型有所不同,因而对组织中个体行动的分析只能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进行。在工业社会中,组织中的个体行动可以抽象为环境、行动者、手段和结果四个基本要素,行动者的能动性和行动的时序性使各要素能够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基于网络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和集体行动在中国迅速发展,二者的结合使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开始出现,它在类型上包含了发生在虚拟世界的在线集体行动和发生在现实世界的离线集体行动,包含集体行动组织和人际网络在内的网络分别在社会化和结构联系两个方面对二者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对抗议日本活动的问卷调查,以下假设得到证实:(1)针对网络的社会化功能,在线集体行动的参与更多受到行动者的人际网络成员对行动议题兴趣程度的影响,离线集体行动的参与更多受到集体行动组织成员身份的影响;(2)将行动者和集体行动联系起来的人际网络对行动者参与集体行动的影响大于发挥同样作用的集体行动组织;(3)将行动者和集体行动联系起来的人际网络的强度对行动者参与离线集体行动的影响大于对行动者参与在线集体行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寅 《唯实》2009,(1):51-54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居民理财观念逐步更新,其资产结构也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结合江苏省扬州市农村居民资产选择的实际,对农村居民资产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阐述了农村居民的资产状况,金融资产、实物资产的构成与变化,剖析了当前农村居民资产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艾滋病疫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然而,调查显示,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及党政官员对艾滋病的认识存在知识缺乏、观念陈旧等诸多差距,从而导致在防艾决策及落实政策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通过项目干预活动,有助于增加党政官员对艾滋病的认知,改变其观念态度及行为选择,从而推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政府和公务人员成为国家治理的重点。本文聚焦于我国一线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执法过程,以基层城管为研究对象,基于华北地区基层城管样本的质性数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城管的执法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基层城管的行动逻辑由“行动策略预估”和“行动策略调整实施”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组成,执法者受到制度规则、组织文化、任务压力、执法场景、执法资源、执法双方特质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约束条件→权衡过程→策略预判→策略综合调整→行动选择”的完整逻辑进路,并最终形成其执法行动的实际选择。  相似文献   

8.
基层干部有效激励层面所面临的困境已严重影响基层治理,行动学习对于激励基层干部自主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柳州市柳南区在基层治理上的行动学习实践,为帮助基层干部提升自主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10.
段雪辉  李小红 《求实》2020,(3):57-68,M0005
社会组织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聚焦社会组织行动策略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外部制度环境制约下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微观运行机制。运用"制度环境-行动策略-行动目标-行动任务"的分析框架,着重探讨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剖析复杂制度环境下社会组织行为策略选择及其多元化行动路径。S市G组织的个案研究表明,G组织通过"双向汲取"的行动策略能够实现社会组织行政性目标与社会性目标的双重目标达成。由于G组织接受任务的不同行动目标来源以及不同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差异,使得G组织"双向汲取"行动策略呈现出复杂制度结构约束下的多元化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1.
罗如蕴 《学习论坛》2005,21(4):18-19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对于实现我国粮食稳定增产、农民稳定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需要着力探讨的问题。为此,本刊特组织刊发五篇短论,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一中心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理性选择理论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针对国内社会学界对理性选择理论认识上和运用上存在的流变及不足,为加强对理性选择理论的认识,文章拟对理性选择理论进行一番厘清与梳理,以揭示出理性选择范式所面临的困境,并对其理论的人性基础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突然出现企业工人大量短缺的“民工荒”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量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民工荒”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工资水平低,务工条件差,基本权利受到侵害;国家扶持“三农”,农业收益有所提高。进而,文章由“民工荒”现象、原因分析而展开关于“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80后出生,拥有农村户籍而在城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当前既无法回归农村政治生活又不能融入城市政治生活,成为事实上的政治边缘人。他们的有序政治参与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缺乏社会组织保障、自身能力较低等问题。营造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文化氛围,畅通其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发挥统一战线在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中的引导功能,提升其自身有序政治参与能力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不良的纳税心态和行为影响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心态和行为的产生除了经济学的原因外,还受到历史、政治、社会等非经济学因素的影响。政府必须正视这些因素,引导纳税人树立正确的纳税心态。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下,由于我国正在进行着“尺缩钟慢”式的时空高度压缩的双重社会转型,因而使我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风险———转型风险,它必然导致社会问题的“井喷”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们必须实施能够应对转型风险的积极的社会政策,构建起应对转型风险的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17.
公共行政人员行为选择的伦理困境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负责任行政行为的关键在于制度伦理建设、公共精神的彰显以及行政人格的塑造。通过外在约束和自我规制,从而构建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行政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常规组织的运行中出现了非常规任务,以至于常规组织已经无法在其结构和程序中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就会选择设立任务型组织的方式。但是,在设立任务型组织的决定做出时对任务目标的确认与任务型组织实际运行时的任务目标是有区别的。所以,任务型组织还需对任务目标进行再确认,并作出调整。另一方面,任务型组织一经设立就具有对常规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因而,任务型组织如何处理与常规组织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存在大量"双重失业农民",其形成逻辑是:农民失业问题严重,为求得生存发展,农民被迫进行再就业(二次就业)而成为农民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的加快和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凸显,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由此产生"双重失业农民"。"双重失业农民"已经并将继续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风险,化解这些风险的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伦理学发展关键在于建构新的伦理学理论体系。文章以“反思”为起点,就中国伦理学研究进行几点思考:以回归生活世界中的人作为伦理研究的出发点;以中西方传统文化作为理论资源;以构建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相统一的新理论体系为原则;以促进形成讲公平、合理、正义的现代和谐社会为理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