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民社会概念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理论经历了前西方市民社会,即政治共同体社会与私人领域两种状态,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理念性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通过批判性地吸收与改造前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对其巨大的超越,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人文关怀色彩真正地接近现实的人,并更加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从人文关怀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批判市民社会的同时,指认了市民社会的历史意义,并以一种新的唯物史观阐发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概念,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体表述有所不同.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其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创新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地看,市民社会是西方现代性发轫的最初形态,因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也可以被视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市民社会通常被看作由原子化个人拼合而成的社会,短暂受德国自我意识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洞察到原子式市民社会表达的虚假性。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真正意义应是指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中,资本以特定形式将人与人联结起来的合理性问题就成为研究市民社会中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指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内在结合方式问题。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是历史性地而非单纯理论性的,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也只是用另一种特定的结合形式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这一结合形式的共同体,仍需要来自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总体性变革。以此观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现代性批判为近代中国走出西方现代性框架定下了基调,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种从国家、政府到社会的立体图示揭示了法治的生态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法治中市民社会的研究,提出市民社会是西方法治的重要社会基础,其中的有益社会实践可以为中国法治社会的形成提供一种研究的视角,一种可尝试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韩升  谢丽威 《学习论坛》2006,22(6):21-23
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像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理及其中国化的两个不容违逆的规律性依据:价值追求的顺序性与手段采用的合时性,马克思主义当下中国化的路径应该是“社会决定国家”。这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就要求首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中华民族各组成部分应扮演好自己的主要历史角色。对国家来说,应主要扮演好解放与协调市民社会的角色。对社会来说,各“公民社会组织”应主要扮演好社会沟通与社会合作的角色。对个人来说,应该努力培养“公民美德”(公德)以适应现代公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是他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市民社会一词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频繁出现,具有重要价值.界定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概念,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中蕴含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宪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产物。宪法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市民社会,笔者试图从市民社会的角度出发挖出隐藏在宪法中的市民精神。并认为宪法的市民精神就是“自由、平等与互利”精神。对宪法市民精神的理解,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宪法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我们在形成对宪法的完整认识,也有利于达成法治建设应该体现对人的关怀的共识,并有助于我们在WTO的自由贸易体制框架下转换法制思考的视角,推进国家政治与经济体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作为一种历史性范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市民社会具有典型的西方传统,所以很多人对中国是否存在市民社会有不同的观点.实际上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已经存在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基础,同时市民社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全球化环境下,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却是我国要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崔永和 《唯实》2007,46(8):5-9
现代市民社会的发育程度,总是同人的发展和独立程度紧密相联的.在这个意义上,当今我国的市民社会建设,本身就是一次带有根本性的人的解放过程.这就说明,市民社会建设与人的解放是正相关关系.在当代中国,尤其要警惕对传统政治定势的过分依赖,认真地完成建设市民社会的任务,而不是要去"克服"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崔永和 《唯实》2007,(9):5-9
现代市民社会的发育程度,总是同人的发展和独立程度紧密相联的.在这个意义上,当今我国的市民社会建设,本身就是一次带有根本性的人的解放过程.这就说明,市民社会建设与人的解放是正相关关系.在当代中国,尤其要警惕对传统政治定势的过分依赖,认真地完成建设市民社会的任务,而不是要去“克服“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2.
张文喜 《理论学刊》2001,42(4):46-50
黑格尔透过对市民社会的低评价而对国家至上的基本认定 ,意在用绝对精神统摄自我与非我、特殊与普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诸对立双方 ,这一用理性他者取代理性的位置的思路 ,仍属近代意识哲学的思维框框 ,终难以承诺消除现代性危机的重任 ,而马克思到市民社会人的实践中去寻求人的解放的路径 ,为我们找到了值得肯定的消除现代性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基本概念梳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市民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古典市民社会的概念到现代市民社会的概念的演进 ,为中国市民社会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笔者认为在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下 ,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市民社会理论表现为政治共同体社会与私人领域两种状态,是一种抽象的理念性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通过批判性地吸收与改造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对其巨大的超越,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人文关怀色彩真正地接近现实的人,并更加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从人文关怀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内在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内在连续性是指马克思探讨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问题,而非连续性则指他对该主题探讨的思路前后期具有较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博士论文》阶段对人的问题的思考是从自我意识出发,《莱茵报》时期转向人的生活世界,而《德法年鉴》时期则立足市民社会,其思路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是他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市民社会一词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频繁出现,具有重要价值.界定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概念,并研究分析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关系,才能进一步研究其中蕴含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吴少华  周伟 《学习月刊》2011,(22):18-19
"市民社会"一词具有古典含义和近代含义。古典含义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近代含义则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政权而言,并作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属于近现代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8.
市民文化素养不仅仅是指社会公民对现有科技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同时涵盖它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社会的良好发展,更谈不上人类的全面发展。就市民社会整体而言,文化素养决定了一个群体社会的和谐共处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透析目前学界关心和争论的西方与中国“市民社会”的某些研究问题,梳理和澄清三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市民社会”仅仅是西方化的概念和产物吗?第二,“市民社会”的概念在当代中国需要重构吗?第三,当代中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市民社会道路?进而论述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道路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三对关系:一是“中国特色”和“西方道路”的关系;二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三是“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社会动员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少琼 《唯实》2006,(2):12-14
改革开放前,社会动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社会动员虽然不再是执政方式,但仍然作为执政党的固有职能体现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建国以来社会动员基本要素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种变化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