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传统社会来说,乡村治理与控制曾一度借用文化机制尤其是制度文化来行使其卫道者的职能,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为传统社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异质性,原本整合了的传统社会也面临着瓦解危机.面对急剧变迁的形势,如何处理好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治理问题显得迫切而重要.我国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性,如何利用这样的特殊性为变迁中民族社会治理提供强大保障,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乡村的善治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支撑。传统乡村文化一般由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与乡土文化构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先民共同的文化认同,极易产生共鸣,同时给人以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文化能把相关的社会成员安排在约定俗成的社会结构中,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一种内在约束,形成现实的社会秩序,这对维持乡村秩序产生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乡村治理之中,可以节约乡村治理成本,提高乡村治理效率,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实现和谐乡村与美丽乡村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3.
研究和提出以中国社会控制和治理为基础的控制或治理理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中国社会控制与治理的学者之使命。亚正式控制概念和亚正式控制的一般性理论是在长期观察及研究中西方特别是中美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亚正式控制存在的普遍性、亚正式控制产生或存在的原因、亚正式控制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探讨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亚正式控制结果的影响或预测因素(或变量)及其测量。  相似文献   

4.
乡村的善治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支撑。传统乡村文化一般由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与乡土文化构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先民共同的文化认同,极易产生共鸣,同时给人以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文化能把相关的社会成员安排在约定俗成的社会结构中,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一种内在约束,形成现实的社会秩序,这对维持乡村秩序产生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乡村治理之中,可以节约乡村治理成本,提高乡村治理效率,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实现和谐乡村与美丽乡村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5.
文化思维与文化方式,也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必然导致以下结果:国家发展方向的确认、社会进步的目标锁定产生革命性意义;文化的影响力和作用大大体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目标、规划更加科学有效。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是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目标;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重要补充;中国梦是崇高目标。在文化思维与方式介入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执政者应当是文化的行家里手;以文化思维思考、观察、解决问题应当成为各个层次执政者一种潜在的意识;要统筹兼顾,善于“弹钢琴”;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介入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以文化思维与方式评判国家治理的绩效标准为:人民群众精神素质明显提升、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的明显显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全民族精诚团结、国家认同感的明显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纠纷根源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城市化社区人员身份复杂、伦理道德缺失引起了这些冲突,而社区治理结构缺陷、治理手段空缺和社会资本积累不足,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冲突,产生了纠纷。根源性冲突、引起冲突和产生纠纷的这些情况就是城市化社区法律纠纷产生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湖湘论坛》2021,34(5)
我国发达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引领了全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改革的风向,对其特征、产生机制和问题地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般而言,由于面临巨量的治理任务,发达地区的社会治理体系不仅具有复杂性、多元性的特征,而且因为具有充足的治理资源而拥有较强的治理能力。总体而言,发达地区的社会治理体系植根于当地的社会基础之中,二者相互匹配。由于发达地区的社会治理体系仍然是一种强行政控制模式,其本身存在着窒息基层治理活力、导致制度空转的风险。发达地区的社会治理仍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通过坚持分类治理的理念,推动多元共治主体的实现,通过培育治理的社会基础,推动新型社区文化的形成,通过推动三治融合,进一步健全德治、自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从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 ,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 ,发展、控制成员 ,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当代中国邪教发展迅速 ,波及面广 ,已由农村发展到城市 ;外来与本土自生的邪教并存 ;其社会破坏力显著增强。多元文化并存与文化失范使邪教有了文化生存空间 ;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困境是邪教产生的潜在心理基础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是邪教产生与发展的催化剂。治理邪教应突出主体文化 ;强化社会保障体制 ,降低社会成员的生存风险 ;整治腐败 ,强化干部的廉洁奉公精神 ,增强干部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持续的行政改革中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一个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一个能够适应后工业化要求的治理体系的问题。在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是对政府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关系进行反思的一个结果,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新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视理论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构建新型的、合作型信任关系达致合作治理,使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让位于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的观念,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祁述裕 《人民论坛》2014,(4):172-173,256
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在参与文化活动、实施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关键是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国家文化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和文化善治转变.  相似文献   

11.
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有效运行的坚实基础。中国在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基层社会治理文化,这些社会治理文化以思想本身的结构形式出现,奠定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文化的基础。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文化主要有乡亭里制、乡绅治理、乡规民约、社会治理、以礼求和等。当前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正面临着很多新的情况,需要汲取传统基层社会治理的思想与智慧,需要秉持以礼求和的理念,重塑乡规民约的权威,重构新型社会共同体,以此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实现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祁述裕 《人民论坛》2014,(11):172-173,256
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在参与文化活动、实施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关键是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国家文化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和文化善治转变。  相似文献   

13.
许正中 《人民论坛》2012,(30):60-61
政府的角色应实现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最终实现由"控制型政府"向"激励型政府"转变对于处于制度转轨、社会转型和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来说,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创新以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转变职能,铺设普遍服务网;社会治理模式应重塑劳动者本位,走向公民社会;文化领域应破除落后的宗法制度和乡土文明,实现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汤媛 《长白学刊》2022,(6):146-152
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是中国社会世代相袭的重要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代际传承的宝贵文化资源,是中华儿女精神建构的丰厚文化滋养,集整合社会秩序、明确伦理界限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于一体。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刻阐释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理念,把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核心要义融入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中,发挥其在社会、政府和个体三个维度的重要价值意蕴。社会层面,厚植良好的文化土壤,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奠定坚实稳固的文化基础;政府层面,提高基层的治理实效,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风清气正的现实环境;个体层面,提升民众的综合素养,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培养德行合一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政府规划建设的乡村文化礼堂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乡村公共空间.它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亦引发形成非政府预期的社会效应.新乡贤全面参与了文化礼堂建设,并将其构建为自身群体的文化交往的调控型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形式上表现为政府和村民的中介领域,但是在根本上仅代表新乡贤自身.从现实意义看,调控型公共空间发展虽然还不充分,但它是乡村社会的非正式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一肩挑"的乡村正式治理体系下,它可能起到某些辅助作用.在理论意义上,这有助于淡化当代主流公共领域理论的悲观弱点.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治理。跳出时下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微观情结,以政治控制场域为限度,从营造良性的宏观环境和建构高效的具体治理模式的视角,探讨社会变革中的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治理机制,有利于推进我国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最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民族构成、文化心理及发展状况等,决定了它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在西藏地区活跃着数目庞大的一批境外NGO,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它们试图嵌入到当地的治理体系当中去,在此过程中实际上也在对西藏治理产生影响.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公益项目,境外非政府组织(NGO)对当地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怀有敌意的境外NGO在西藏地区开展违反中国法律、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如何对这些组织进行有效识别和监管,利用这些组织的力量推动西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是实现西藏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整体性治理"与"分散化治理"是当前治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分散化治理"指出长久以来政治对社会的控制、嵌入、吸纳或渗透的严密等级组织形式,对当前我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造成巨大障碍,因此要求构建多元治理体系。但是,"整体性治理"认为,当前我们做的不仅是政社分开,创造更多的社会治理新主体,同时还应加强建设各类主体间的协调互动机制,增强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联动性和调控力。但有学者指出,在当前我国社会行政色彩较浓,政社不分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强调"整体性",有抹杀社会自主性,为政府权力垄断开脱之嫌。一时间两种理论均面临着"理论"与"实际"难以接轨的现实困境。结合目前我国公共代理机构的改革,如何既体现独立自主的分散治理,同时又兼顾国家整体性发展思路,这就迫切需要将"分散化治理"与"整体性治理"理论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整体化分散治理"理论构想,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9.
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脉积淀深厚的中国乡村,文化治理尤其具有理念、资源、方式和路径上的历史基础和条件优势。以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为例,观察、分析和提炼出"重建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巩固基层执政基础""构建村庄生活共同体""建构村庄社会生活规则秩序""引领乡村传统创造性转化发展""恢复乡村生产活力、重建乡村生活体系"等方面的乡村文化治理成效,揭示出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已然呈现、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和研究的深层次功能,为探索文化治理的内涵要素和整体框架提供实践案例和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已然发生了深刻变迁,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也随之遭遇了重大转变,但并未质变的熟人社会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最大基础。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曾在传统社会治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考究乡村文化的"历时"和"现时",衰落成为乡村文化的当下生存状态,渐行渐远的乡村忌讳和日益飘零的乡风民俗是其表现形式。乡村文化的日益衰落并不意味着其丧失了存在基础、丢失了社会功能;相反,新形势下挖掘社会治理的文化,可能或可成为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