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理解马克思"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它将理论研究带入了解释学视野,也将解释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推向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等同于解释学,忽视哲学和解释学的质的区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诠释学"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反对绝对主义解释学,绝对主义解释学违背了理解的主体性、辩证法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教条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反对主观主义解释学,主观主义解释学违背了理解的客观性、可知性原则,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理解马克思"必须坚持客观主义解释学,坚持理解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性基础和科学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一种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哲学解释学是由伽达默尔提出的,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体系之一。文章从哲学解释学的历史演进出发,指出哲学解释学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并将其与唯物辩证法进行比较分析,接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出现的现实难题进行了剖析,指出应合理借鉴哲学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开发表是马尔库塞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转折点。与列宁的理解不同的是,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道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以"劳动"为基础的"感性本体论"之上,其实质是一种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学说。作为一位真诚的和足够值得我们尊重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性问题,强调要重视《手稿》提出的核心问题以及突出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思想,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哲学等同起来,这是我们不能认同的。从现代解释学的视角出发,我们或许可以宽容这种理解的差异的存在,并且希望能够经由不同理解的交流和碰撞而逐渐逼近真实的文本本身。  相似文献   

4.
陈萌 《求索》2013,(12):267-267,128
《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借鉴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的本体论思想及其所蕴涵的接受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论“接受观”的研究思维局限。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范围,在哲学思维层次上对接受主体的接受目的、  相似文献   

5.
共识是指多元主体形成的共享性的认识和理解,它以差异为前提,是人们积极建构的结果,具有历史性、变化性、公共性、主体间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哲学史中的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批判解释学、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对如何形成共识都作出不同解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共识是主体间以理解为取向的精神交往活动,是理解之主体间性的整合形态,是意义的规范结构。  相似文献   

6.
李小川 《求索》2014,(8):86-90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语言哲学辩证地论述解释学,其辩证思想体现在关涉语言的本质、意义与指称、主体意向性等方面,他着重于对语言本身和社会历史文化的考察,注重对文本自身的理解,客观分析语言内在的和相关的实际矛盾,强调对语言及其理解活动与主体思维、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辩证分析,阐明了语言和理解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理解的宽容性,深刻启发了对语言本质及其社会历史文化关系的辩证认识。  相似文献   

7.
刘昱 《长白学刊》2005,(3):107-108
对语言问题的关注是现代哲学的共同特征.与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不同,当代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用具,而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语言由此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伽达默尔籍此揭示了理解与语言的共在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解释学语言观.  相似文献   

8.
视域融合     
金城布衣 《人大研究》2006,(5):F0002-F0002
在经由迦达默尔所实现的解释学的“本体论的转折”之前,旧解释学已经认识到,理解者和文本之间的历史时间间距使理解者自身的主观成见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之中。但旧解释学把这种情况看作是必须在理解和解释过程中加以消除的因素,克服历史距离、消除误解和偏见被看成是解释学的任务和目的。于是,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定义为避免误解的艺术然而,  相似文献   

9.
在黑格尔之后,为了进一步寻求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20世纪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其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语言学转向的经典代表。在解释学的意义上,伽达默尔通过对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批判,构建了语言存在论。正是以语言存在论为基础,伽达默尔开创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的哲学解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在伽达默尔等的推动下向实践解释学转向,对人文科学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解释学的实践转向有其历史和逻辑必然性,与时代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的影响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特征.实践解释学统摄了理解的主客体,从而消解了解释中主客体的对立,实现了解释学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崔发展 《思想战线》2013,39(3):84-88
在中国的经典诠释谱系中,"实事求是"乃是在乾嘉时期才真正转换为经学诠释性命题的。对此命题,以往多是在认识论、方法论上进行探讨,然而在哲学解释学的视域中,"实事求是"如何可能却仍是问题。由此,首先就要进行认识论、方法论的反省,探讨"实事求是"的限度问题;继而在解释学、存在论的启示下,分析"实事求是"的理解问题;最后,在实践哲学的导向中,展望"实事求是"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黑格尔之后,为了进一步寻求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20世纪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其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语言学转向的经典代表。在解释学的意义上,伽达默尔通过对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批判,构建了语言存在论。正是以语言存在论为基础,伽达默尔开创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的哲学解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审视这一研究中的解释学视角,深入分析围绕"马恩关系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经由迦达默尔所实现的解释学的“本体论的转折”之前,旧解释学已经认识到,理解者和文本之间的历史时间间距使理解者自身的主观成见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之中。但旧解释学把这种情况看作是必须在理解和解释过程中加以消除的因素,克服历史距离、消除误解和偏见被看成是解释学的任务和目的。于是,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定义为避免误解的艺术。然而,迦达默尔认为这种重建作者原意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不论是文本还是解释者都内在地镶嵌在历史之中,解释者的历史性表现使他不可能摆脱自己被历史时代所限制的理解视域而以一种纯粹的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真理与认识论真理的最大区别在于他把真理理解为在历史过程中解蔽出来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澄明状态,并以此为立足点,分析介绍了他在精神科学真理中揭示出来的与科学世界不同的精神世界所包含的宗教、道德、趣味、美、善、语言、文化、自由和生命等方面的人文传统。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新的课题。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语境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前基本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第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还有无必要?第二,如果有必要,那么在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前一个问题诉诸于两个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理论的关系;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后一个问题诉诸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探索,即:在世界视阈、解释学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立场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走向当前的中国现代化实践。  相似文献   

17.
康德是现代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在现代解释学发展中承担着“历史性的导论”的功能。康德哲学自身中包含丰富的解释学内涵,但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从《判断力批判》的反思判断力概念人手,廓清这个概念与现代解释学的历史关联,将能阐发其具有的解释学的意义空间。反思判断力可看作伽达默尔的解释概念的前导概念,而目的论判断可直接视为康德的解释学。反思判断力的思想仍将继续启发和推动当前解释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狄尔泰到伽达默尔以及尧斯的解释学美学是在"理解"(understanding)的共同主题下展开的,他们将传统哲学美学中的知性概念从服务于理性的工具发展为替代理性的新主题。但三者对审美理解的不同解释使得这一语词经过了从"技"到"道"的转变,凸现了其作为"存在"的非理性、主题性以及通往语言的过渡性特征,解释学美学的现代性由此凸显。  相似文献   

19.
以“理解”为切入点,可以阐明自然科学的解释学本质。首先,理解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够帮助人们获得一般概念,取得抽象思维的最大成果。其次,关于自然科学的解释学思考既是实证主义内部逻辑困境的必然结果,又是解释学理论自身发展所致——解释学普遍性论点开启了对自然科学反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为成熟的代表作之一,"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最为重要的核心理论概念,可以为《资本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资本论》文本为中心的循环,力求回归于文本的原初本意,却无法彰显文本的历史意义;以《资本论》理解者为中心的循环,以期进入文本的历史语境,却容易产生个人相对性的理解;以《资本论》理解为中心的循环,达到根本性的否定理解结果的绝对权威,却可能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只有在坚持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辨析三重循环的关系,驾驭三重循环的功能,实现三重循环层层递进、并行不悖,才能认知解释学的理论边界,进行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重建,促进后人对《资本论》循序渐进的理解,从而获取一种解决"回到马克思"与"在场的马克思"之间分歧的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