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娜 《中国减灾》2012,(15):27-30
湖北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全省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75%,自然灾害作为湖北省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全面加强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近日,本刊记者就湖北省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等问题专访了湖北省民政厅厅长、省减灾委副主任谢松保。  相似文献   

2.
徐娜 《中国减灾》2012,(8):26-30
湖北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自然灾害作为湖北省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全面加强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全面推进湖北省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湖北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自然灾害作为湖北省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全面加强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全面推进湖北省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浦元  贾文德 《中国减灾》1994,4(4):13-14,17
青海省积极开展减灾十年活动李浦元,贾文德(青海省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省约54万公顷耕地、3300万公顷草场,每年有三分之一遭冰雹、霜冻、洪涝、病虫鼠等灾害的侵袭,地震和滑坡也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牧区1。。多万头牲畜...  相似文献   

5.
徐娜 《中国减灾》2012,(19):24-27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切实加强减灾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救助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气侯恶劣,自然条件严酷,尤其以高寒地区的雪灾和环青海湖地区的干旱最为常见,洪涝,冰雹,山体滑坡灾害频繁发生。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落后,是青海省减灾救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徐娜 《中国减灾》2012,(10):22-27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寒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切实加强减灾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救助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进“两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日,本刊记者就青海省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等相关问题专访了青海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更阳。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2,(7):26
陕西省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属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省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刚过去的201年,陕西的救灾应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减灾救灾并重,围绕大局,抢抓机遇,在减灾救灾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绩,有了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总面积2054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119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由于灵璧县地处南北冷暖气流交汇地带,天气变化快,自然灾害时常发生,尤其是洪涝和风雹灾害出现频繁。该县针对实际情况,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减灾委员会,修订完善了切实可行的救灾预案并覆盖到乡村,建立健全救灾减灾制度,规范救灾工作程序,使全县救灾减灾工作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广东民政》2010,(4):54-54
3月30日,全省救灾减灾工作会议在东莞召开。会上,省厅副厅长骆招群部署了今年的救灾减灾工作任务:2010年,我省救灾减灾工作要积极推进救灾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从传统救灾模式向现代救灾模式转变,提高灾害应急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正4月11日,江西省吉安市减灾救灾工作会议在遂川县召开。会议传达了全省减灾救灾工作要求,回顾总结了2013年减灾救灾工作情况,部署了2014年减灾救灾工作任务,并就"5·12"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有关宣传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各县民政局分管救灾工作副局长、救灾股长、灾害信息员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正减灾救灾工作是民政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缓解社会矛盾、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近年来,青海省多措并举,着力推动全省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逐步构建起体制比较完备、运作机制顺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减灾救灾体系,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全省减灾救灾领域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多次得到上级部门嘉奖,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赵震宇 《中国减灾》2012,(10):33-33
青海省海东地区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农业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深。频发的自然灾害,是海东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区自然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受灾范围广、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程度深、损失大等特点。近年来,海东地区在防灾减灾和救灾应急工作中主要的做法有:  相似文献   

14.
周萍 《中国减灾》2013,(3):18-23
江西省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大,减灾救灾工作任务艰巨。在民政部的关心指导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西省始终坚持新增公共财力向民生领域重点倾斜,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畏艰险、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率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减灾救灾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徐娜 《中国减灾》2012,(4):26-29
陕西省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属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省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陕西的救灾应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减灾救灾并重,围绕大局,抢抓机遇,在减灾救灾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绩。有了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正"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五年间,全省共投入受灾群众救助资金25.36亿元,恢复重建灾损房屋10余万户,建设标准化救灾物资储备库4个和减灾工程社区2200个,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50个,培训灾害信息员1万多人。这五年,是黑龙江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突飞猛进的五年,也是黑龙江防灾减灾救灾人奋发有为的五年。回顾"十二五"回顾"十二五",黑龙江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周密部署下,规划为先,完善法制,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强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筑牢了基础,有效提升了全省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规划引领发展。"十二五"伊始,黑龙江省减灾委员会即牵头编制了防灾减灾五年规划,省政府将其作为13个子规划之一印发实施,为全省减灾救灾事业确立了清晰的发展路径。该规划方向明确,目标具体,是过去五年引领全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1月30日,为进一步提升全省民政系统救灾干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广东省民政厅在江门市举办了全省民政系统防灾减灾救灾业务培训班。副厅长饶美奕出席开班仪式并作动员讲话。培训班邀请了来自民政部救灾司和国家减灾中心的专家,分别就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灾情管理和灾害评估三个课题进行辅导授课。此次培训还回顾总结了2017年以  相似文献   

18.
正编者按:近年来,随着新兴科技的成果转化和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要求的不断提高,无人机在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凭借灵活机动、不受拍摄环境和地域限制的独特优势,无人机在应急监测和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全国多地应急管理部门在数次重大灾害应对中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将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深化"减灾—备灾—救灾—灾后重建"四位一体救灾思路,实现防灾减灾与灾害救助并重,救灾工作向灾前防控和灾后重建拓展延伸的新格局. 完善灾害预警机制 做到灾害险情有预警 四川省充分发挥省减灾办综合协调职能,以险情预警和灾情会商为平台,与多个涉灾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基本实现灾情参数即时共享.在突发天气过程中,气象等部门及时提供最新雨情、水情、汛情和地质险情,提前发出预警预报.依托村、镇、县、市四级灾害信息员网络,及时将预警预报信息传递到县、乡、村、组、户和施工单位,提前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由于灾害信息员培训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会商预报准确率较高,为提前组织转移群众赢得了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20.
综观世界各国减灾策略,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研究较深,起点较高,手段较新,对我国的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完善救灾预案体系和应急措施。只有在灾害发生前做好救灾预案,明确灾后应急措施,才能在灾害发生时,达到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目标。因此,要普遍地制定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