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灾害、危机、风险"三个概念,以"灾害"为中心整合形成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的综合分析框架,具体分析了渐发性特别重大灾害和突发性特别重大灾害综合性、全过程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其救助需求在瞬间达到峰值。本文从"浪涌能力"出发,分析了"弹性"需求对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的影响,建议通过物资储备结构体系的优化来提升其物资供给的峰值能力。"浪涌能力"与"弹性"灾害救助的关键和前提是救助需求评估。与常规自然灾害救助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大量人员受灾需紧急救助,尤其是突发性灾害发生后,瞬时内数量巨大的人口需救助。然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概率低,平时所储备的灾害救助物资无法满足瞬  相似文献   

3.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本身的巨灾特性必然使相应的救助工作与一般性灾害的救助工作不同。本文归纳总结了世界各国自然灾害救助的三种主要模式,借鉴"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开展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综合应对,在灾害救助的全过程、各环节,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区与民众等多主体的作用,各方形成一股"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作者从自然灾害救助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中蕴含的科学问题。为丰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内容,提升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从本期开始,《论坛》栏目将连载"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中的科学问题探讨"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以来,安徽省着力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灾害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2020年11月,安徽省民政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总结成效,分析形势,  相似文献   

6.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脆弱性是一个由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共同决定的综合词汇,而社会脆弱性则与灾害风险和损失息息相关。本文作者提出,社会脆弱性从根本上导致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的差异性,而"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参与则能更好地满足差异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为受疫情影响带来生活困难的人员排忧解难,要紧紧依靠现有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充分发挥专项救助的帮困功能。与此次疫情有关的专项救助,主要有医疗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此次疫情是一次重大的医疗卫生灾害,可以利用灾害救助政策解决疫情带来的家庭损失。党中央高度关心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费用问题,但许多康复后的患者还面临并发症或者后遗症,仍然需要大笔的医疗费用。针对这种家庭,可以利用医疗救助政策来解决。人员流动的限制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已逐步应用到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中。但总体来看,我国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技术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针对灾害现场工作的信息采集、灾害监测、指挥调度与应急通信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对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较大影响,特别在遇到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常规通信中断时,或是在常规通信不能完全覆盖的西部山区,其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因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近年来,恢复力(Resilience)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新范式,对其的研究也逐渐从早期的生态恢复力转向社会恢复力,尤其是社区恢复力。本文作者指出,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救助过程是满足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重建与恢复条件的过程,恢复性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综合恢复性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的社区化。  相似文献   

10.
正从2010年至今,甘肃省组织了多次灾害损失评估工作,自然灾害损失评估体系在实践探索中得以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此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摸清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的底数,为灾民生活安置、应急救助期和过渡期救助资金发放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而且也为政府部门争取及筹措重建资金、统筹安排重建项目、科学编制重建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自然灾害多发,救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近几年,受气候异常影响,旱灾、风灾、虫灾、雹灾、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频次明显增多,给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为提高灾害应急救助管理能力,提高救灾工作科学化水平,自2007年起,通榆县在全县各乡镇、村、屯建立了灾害信息员队伍,进一步提高灾情信息收集上报反馈能力。从实践经验看,灾害信息员队伍建立以来,在快速反映灾情、实施灾害应急救助、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自然灾害多发,救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近几年,受气候异常影响,旱灾、风灾、虫灾、雹灾、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频次明显增多,给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为提高灾害应急救助管理能力,提高救灾工作科学化水平,自2007年起,通榆县在全县各乡镇、村、屯建立了灾害信息员队伍,进一步提高灾情信息收集上报反馈能力。从实践经验看,灾害信息员队伍建立以来,在快速反映灾情、实施灾害应急救助、减少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依法协助政府开展灾害救助工作。自然灾害救助遵循的"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就体现了多主体协作救灾的治理内涵。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每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组织都在不断探索适合它们参与灾害救助的新领域、新业务和新方式。实践证明,社会组织在救助资金募集、志愿服务开展、灾后重建支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社会组织已然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灾害应对及社会背景的影响下,美国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灾害救助及紧急援助法规制度体系。联邦体制下的灾害救助体制在政府层级职能划分、协调机构、军队作用及救灾经费等方面具有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特点。美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国家应急行动计划,并不断总结救灾经验进行更新调整,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灾害救助系统。在运行层面,美国灾害救助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卡特琳娜飓风充分暴露了其缺陷,但其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军 《人民论坛》2020,(8):142-144
中国自古灾害多发,对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造成巨大影响,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古代社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灾害预警、防备和救助体系,包括监测雨雪粮价、仓储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完善灾害奏报与政府救助等。同时,广泛的民间救助也对古代社会政府救灾形成重要补充。历史上丰富的救灾备荒制度给予我们今天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袁艺 《中国减灾》2013,(1):34-37
近年来,我国灾害损失增加趋势明显、风险形势严峻。同时,突发事件应对、自然灾害救助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救助应急体系建立健全,救助项目不断扩大、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对灾害救助工作的决策水平、措施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助工作的开展对加强灾害评估工作提出了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灾害评估工作,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初步发挥了为救助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政部近日向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密切关注今年第6号台风“派比安”动向及其影响,严密监测各地,特别是国家减灾中心发布的洪涝、滑坡和泥石流高风险区域的灾害发生情况,根据灾害预警和损失情况,及时启动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位于危险地带的群众提前进行转移,并及时组织力量抢救受困群众。  相似文献   

18.
短讯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全国部分省份灾害紧急救助研讨会3月25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召开,研讨会主要围绕科学合理界定灾害等级、运用评估灾害指标体系、提高灾害救助的快速反应能力等进行研究探讨。(孙义群)  相似文献   

19.
正与《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Ⅰ级应急响应,或国务院决定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时启用。它主要用以统计因灾造成的人员受灾情况、农村与城镇居民住宅用房损失情况、非住宅用房损失情况,以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农业损失、工业损失、服务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公共服务系统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灾害救助方式的政府决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婧 《中国减灾》2006,(10):32-33
灾害救助的方式直接决定着救助的效果。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应结合经济效果对灾害救助方式进行甄选,这既有利于政府科学决策,也有助于实现灾害救助过程中灾民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