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自强 《湘潮》2004,(4):14-18
胸怀大志的毛泽东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  近些年来,不少史学家和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同志发现,毛泽东1910年走出韶山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是他后来投身革命洪流成为一代伟人的一个重要台阶。那时候,毛泽东还是一个没有离开过韶山冲的少年。韶山冲虽然是一个群山簇  相似文献   

2.
张有成是我的祖父,于1886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他从小就在我太公门下学木匠,后来人们因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便称他为“张一木匠”。我祖父虽然读书不多,但由于他聪明好学,善于钻研木工活,所以他的木工手艺很精湛,远近闻名。我祖父和毛泽东都生在韶山冲,长在韶山冲。少年时候的毛泽东,个子长得比一般同龄的孩子都要高大,常爱和比他年龄大的孩子玩,成了“孩子王”。我祖父比毛泽东大七岁,便常是“孩子王”的“兵”,是一对十分相好的朋友。年幼时的毛泽东还救过我祖父一命。毛泽东从小对水就有股天生的爱好,他家门前…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对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少年时代,出生于韶山农村的毛泽东就爱看书。当时在他老家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三国演义》还不多见,毛泽东第一次读到这部书,就爱不释手。毛泽东不但爱看《三国  相似文献   

4.
<正>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他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索,这个“寻道”过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一、毛泽东立志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寻道”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他的祖上20代、近500年都是生活在“十户人家九户穷”的韶山冲。他从小受到祖辈“农耕”思想的影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哲学思维之“根”。  相似文献   

5.
略论毛泽东社会形态转型思想徐春林作为中国现代革命的杰出领导人毛泽东,有着极为丰富的社会转型思想,他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本文仅以社会形态为线索对他的社会形态转型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社会形态的转型是指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  相似文献   

6.
正最喜欢的一个堂弟毛泽连字润发,1913年出生在韶山冲滴水洞旁的东茅塘,与毛泽东是未出"五服"的本家兄弟。毛家亲房"泽"字辈兄弟共10个,毛泽东排第三,毛泽连排第九,生前左邻右舍都叫他"毛九阿公"。共和国领袖的堂弟是韶山冲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又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毛泽连的父亲毛尉生,年轻时就患上肺痨,  相似文献   

7.
<正>冲出乡关1909年,毛泽东说服父亲,先后到乌龟井和东茅塘私塾就读。最后一年的私塾学习,眼界大开,思想豁然解放,顿生走出韶山冲的强烈愿望。然而父亲坚执让他回家发家致富,做米店伙计。劳动之余,毛泽东第二次成功说服父亲,兴冲冲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该学堂为戊戌前最早兴办的新式学堂,与私塾大异,至此,对毛泽东一生的发展走向起到最初的转折和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友兵 《党史纵横》2012,(12):22-24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九)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按照中国人的习俗,他在童年时代其父母也为他过生日,过法并无特别之处。因为,他的父辈是农民,家境并不富裕。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  相似文献   

9.
偏僻的韶山冲何以走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直是学界和民众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树有根,水有源,人们在敬佩毛泽东的同时,自然想追寻其成功的原因。毛泽东的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都初步形成于在韶山生活的17年,他是带着这片山水赋予他的文化气息走向外部世界的。要还原毛泽东的少年生活,除了依据他本人对斯诺等人的谈话外,还必须求诸韶山亲友的回忆。  相似文献   

10.
正在毛泽东的学习人生中,在毛泽东青少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有三段非凡而关键的图书馆经历、聚力和冲力,使他由家乡看到全国、由中国了解世界、由激进民主主义者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他储能致远、助跑起跳的非凡的人生"动力站"。一、悦读于东山高等小学堂"藏书楼":接触西学,熟读"新民说",练就"康梁体",确立"以救国为己任"的人生观,使刚刚走出封闭韶山冲的毛泽东看到了由封建向民主缓行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一生与新闻事业有不解之缘。在长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报刊思想,对党的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作了一整套科学论述,逐步形成了既丰富又颇具独创性的毛泽东新闻思想,应该讲,毛泽东新闻思想,在人类社会新闻事业发展史、尤其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毛泽东同志的新闻实践与他  相似文献   

12.
正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位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冲距毛泽东故居0.5公里的引凤山下,离长沙市70多公里。始建于1964年,是全国惟一一家系统展示毛泽东生平业迹、思想和人格风范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正门额匾上的"毛泽东同志故居"7个字、纪念馆馆名分别是邓小平1983年6月27日、4月2日题写。该馆包括生平展区、专题展区、旧址群等3个部分,集珍藏、研究、陈列、宣传于一体,陈列有毛泽东革命实践活动和生平业绩的部分文物和照片,并负责故居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当他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之后,就致力于把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为之奋斗了一生。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成功地创造了一整套关于中国革命的新经验、新理论,这就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之所以伟大,或者说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成为毛泽东思想,根本之点就是它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结合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事实证明,坚持实事求…  相似文献   

14.
严农 《党史文汇》2006,(1):29-32
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一天,毛泽东请来了韶山公社党委书记和韶山冲党总支书记,说:"我离开韶山这么多年了,想请乡亲们吃顿便饭,叙叙旧情,我要请的人有:毛宇居……"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外家文氏居住在湖南省湘乡县凤音四都的唐家(土乇)(今属韶山市大坪乡大坪村),距韶山冲只有10多华里。正是这两地的联姻,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生命。在毛泽东一生中,他对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17,(10)
正1921年2月上旬,28岁的毛泽东回到了他的故乡韶山冲。毛泽东是带着毛泽覃回韶山过春节的。这次回韶山的毛泽东,心里多了几分伤感。因为上次春节回家时,父母都健在,一家人其乐融融;而这次回家过春节,双亲都已故去,剩下的只有大弟毛泽民、大弟媳王淑兰、小弟毛泽覃和小妹毛泽建。这时的毛泽东,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所以,在回韶山过春节前,他心里已经做出了一  相似文献   

17.
何歌劲 《湘潮》2004,(5):54-55
毛泽东出生在远离湘潭县城50公里的乡村韶山冲,自幼便对湘潭的城区产生了向往。这在他1936年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便提到过: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来源于对最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入社会调查,大量的调查研究的素材和成果是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主要来源,特别是1933年的《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更是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民生思想。正由于是以扎实的社会调查为基础,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无论对于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特别是对在全党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的教育实践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文既为纪念毛泽东诞生120周年,也为纪念毛泽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80周年而作。  相似文献   

19.
周燕 《湘潮》2013,(8):50-56
1959年6月25日,离别故园32年的毛泽东回到韶山冲。当走进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的卧室,端详着挂在墙上的烈七遗像,他心绪难平。当初,毛泽东离开家乡时,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抱负,把自己的亲人带进铁血疆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两个弟弟先后为革命献身,留下毛远志、毛楚雄、毛远新三个遗孤。毛家兄弟手足情深,毛泽东对他的侄儿侄女始终充满关爱。  相似文献   

20.
毛敏 《湘潮》2023,(4):26-27
<正>敢打敢斗的志猛子钟志申出生在韶山冲钟家湾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与毛泽东一同在南岸私塾读过书,两位农家少年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后来,毛泽东走出乡关,远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而钟志申留在家乡,当了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钟志申和毛泽东一样爱学习、爱思考,他不仅观察到当时极不平等的社会现状,还在心中埋下了改变社会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