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10月叶利钦总统以武力击败议会派之后,相继通过了俄联邦宪法,选举了俄联邦新议会,从法律上确立了总统制国家新体制.叶利钦总统和切尔诺梅尔金总理明确表示:俄罗斯要继续经济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巨大经济困难.俄罗斯内外一些人士乐观地认为,俄罗斯政局从此将走向平稳,经济改革会更加顺利,国民经济滑坡不但能得到扼制而且会出现转机.我认为,目前俄罗斯经济仍然困难重重,犹如沉舸难返,前景不容乐观,至少到1996年6月总统大选之前,主要经济部门,生产颓势难以逆转,整个国民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本文试图就俄罗斯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其近期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2月3日和3月7~8日,叶利钦正式访问格鲁吉亚;谢瓦尔德纳泽首次访问美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谢与俄美两大国元首会晤,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一、会晤的背景和原因 (一)格鲁吉亚面临困境,需要寻求俄美的援助。一年多的内战使格满目疮痍,3000多人丧生,30万人流离失所;国内政局一直不稳,反对派仍在兴风作浪;经济崩溃,80%的工厂企业停工停产,通货膨胀率以每月90%的速度增长,90%的居民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谢政权曾指望用政治和军事上的让步来换取俄罗斯的帮助,于1993年10月8日放弃了坚持一年  相似文献   

3.
一、政治力量配置的新格局 俄独立后,各政治力量随着国内政治进程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分化、组合,力量配置此消彼长。1993年10月流血事件前,俄政坛基本上是左、中、右势力三足鼎立的态势。叶利钦“炮轰白宫”,解散议会后,曾一度出现民主派得势、中派分化、反对派衰弱的局面。俄大选后,接连不断的政治事件和风波又促使各政治力量重新分化、改组,其力量配置出现新的格局,总的态势是: (一)民主派渐趋衰落。主要表现为: 1、组织分裂和政见分歧严重。“8.19”事件后,民主派人多势壮,其基本队伍民主俄罗斯运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总统大选经过半年两轮的较量终于落下帷幕。选举后,俄政坛两大对立的政治力量开始调整策略,新一轮的政治较量又拉开了序幕。叶利钦虽赢得大选,却仍要面对许多经济、社会的严重困准。对他来说,大选之后并不比大选前轻松。大选后俄罗斯政治和社会局势的发展对俄共来说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俄政治局势的复杂化为俄共提供了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俄总统选举以叶利钦获胜而宣告结束。这场选举是俄罗斯两种政治势力以和平方式围绕国家性质、权力结构、发展道路以及今后政策取向进行的一次大较量。由于叶利钦充分发挥了在职总统的优势,加之谋略过人,以及把争取中间势力作为竞选成败的关键,最后赢得了胜利。今后,俄罗斯内外政策会基本维持原来的框架,但会进行适当调整:对内强调和谐、秩序,面向社会进行稳定的改革;对外强调民族利益和大国地位。叶利钦获胜连任虽保持了现行体制和政策的连续性,但俄罗斯仍存在一些难题和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叶的身体状况已成为影响俄政局稳定和发展的突出因素,因此不能排除俄政局出现动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大选前的俄罗斯政局赵龙庚1993年10月叶利钦炮轰"白宫"、解散最高苏维埃后,俄罗斯激烈动荡的局势开始相对缓和。但自今年初俄当局宣布将于年底和明年6月如期举行国家社马和总统选举以来,国内政治斗争又逐步升温。叶利钦不久前对记者说,俄大选前的形势"十分严...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3年10月11~13日访问日本。这是俄独立后最高领导人首次正式访日,使冷却的俄日关系开始转暖。 一、访问背景 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后,俄日两国为改善关系都采取了主动态度,调整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关系的措施,创造改善关系的气氛,但叶利钦访日却一拖阿拖。  相似文献   

8.
1998年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交织发展的一年,形势风雨如晦:政局动荡不定,经济、金融危机多发,外交业绩平平。俄度过了独立以来最困难的一年。 (一)政坛斗争形势对当局更加不利。 1.叶利钦总统的威信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叶执政以来,由于推行的自由化改革屡遭失败,其威信不断下降。特别是1998年,叶两次解散政府,引起政权信任危机,诱发经济和社会危机,导致政局动荡,使其陷入空前孤立境地。7月初,梁赞州、萨哈林州、雅罗斯拉夫州等联邦主体  相似文献   

9.
1999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俄白建立联盟国家条约》和《实施联盟国家条约纲领》。文件规定:建立联盟国家最高委员会、议会、部长会议、法院和审计署;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发行统一货币,实行统一的社会政策,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两国以独立主权国家身份加入联盟,仍保存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家制度、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基本上执行的是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但没有收到“融入西方社会”、“迅速走向市场经济”的效果,反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据此,俄当局不断根据情况进行调整。1993年5月叶利钦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基本原则》,同年11月联邦安全会议通过了《俄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确定了俄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突出了民族利益、大国地位和全方位外交。12月12日俄罗斯新宪法通过后,叶利钦表示他将“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安全和领土完整”。现将叶利钦近一年多来的外交言论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已经历了5个年头,其间充满了痛苦的磨难和艰辛的探索,既有累累的败绩,又有许多俄罗斯人认可的成果。而正是后者才使占俄全国人口1/3以上的选民在今年总统选举中下定了告别过去,走向未来,支持叶利钦连任总统的决心。五年来俄最主要的变革是: 一、政治方面 摧毁了人民政权的苏维埃制度,确立了总统制的国家政权体制。苏联解体前,政体是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俄独立后,1991年修改宪法,开始设立总统职位,同年7月10日叶利钦就任总统。1993年“十月事件”后,解散最高苏维埃,苏维埃制不复存在,总统制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2.
4月25日,叶利钦总统宣布,俄联邦权力机关将分别成立由总理切尔诺梅尔金领导的“中右派”和国家杜马主席雷布金领导的“中左派”两个议会竞选联盟。俄舆论认为这是俄议会竞选斗争拉开序幕之时成立的“政权党”。 一、成立情况 5月12日,切尔诺梅尔金领导的竞选联盟“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宣告成立并通过政治声明,宣布该运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俄罗斯和俄罗斯人的尊严和自尊及个人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3.
1998年9月1—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美国总统克林顿聚首莫斯科,举行了自1997年3月赫尔辛基会晤以来的第1次正式会晤。 一、会晤背景及意图 此次俄美首脑会晤是在俄陷入经济危机、基里延科政府被解散、美国总统绯闻缠身的特殊情况下举行的。 (一)叶利钦谋求借助美的支持渡过金融危机难关,稳定政权。年初以来,俄连遭金融危机重创,并由此引发政治危机,3月和8月叶利钦两次解散政府,政局动荡,俄期盼得到西方的经济援助以渡难关。7月叶利钦请3月被解任的丘拜斯出山,游说美国,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相似文献   

14.
2月24日,叶利钦总统首次发表国情咨文,对俄罗斯过去和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予以全面评价,为今后的经济政策定出基调和框架。3月4日,在俄罗斯政府扩大会议上,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就俄罗斯当前经济形势和今后的经改方针闸明了政府的主张。外界认为俄总理的经改报告与总统咨文一脉相承,可以说是总统政策的具体化。在总统咨文和总理报告中,对迄今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做了重大调整,正式确立切尔诺梅尔金政府于1993年8月制定的经改纲领是今后经济政策的基础,并且宣布放弃两年来推行的激进改革政策。俄经济政策的这次大调整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的,调整后的经济政策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在改革中注意更多的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  相似文献   

15.
苏联体制的根本缺陷是它不可避免地造成国家能力的过度膨胀,致使国家代替社会、计划排斥市场,社会经济生活官僚化。这一问题在俄罗斯得以延续,无论是在叶利钦时期还是在普京时期,总统凌驾于其他社会权力之上的超级总统制因无法有效遏制国家能力的过度膨胀而具有不稳定性。俄罗斯当前的权力更迭为重构国家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梅-普”组合下政党和议会的作用得到加强,总理一政府影响力的扩大,都有利于俄罗斯建构起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从而使其政治经济发展得更为健康、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金融工业寡头兴起于俄全盘私有化的过程当中,一度控制了俄国民经济的50%以上。俄金融工业集团具有官僚性、垄断性、掠夺性、保守性和低效、无能等特征,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治进步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叶利钦时期,俄资本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利益基本一致,普京接任总统以后,开始打击和遏制金融工业寡头,推进国民经济自由化和政治上的强国战略。但是,近年来,正在形成一种“强力寡头”和“官僚寡头”势力。  相似文献   

17.
叶利钦的执政生涯经历两次转变 :第一次是脱离夺权时期奉行的平民主义路线和“分权”思维 ,转向加强权力的总统制 ;第二次是转向与“金融寡头”密切结合的“寡头政治”。同时 ,他先后抛弃了为稳定其政权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切尔诺梅尔金和普里马科夫。从叶利钦的执政行为中可以看到其政治思维有 7个基本点 ,即 :1 .反共主义 ,2 .西方式制度原则 ,3 .激进经济变革 ,4.培育私有者阶层 ,5.亲西方 ,6.大权独揽 ,7.路线和权力的继承性。叶利钦政治思维的根本问题 ,是新制度法统建设与民族发展和居民生活利益之间发生了矛盾。他以新制度法统建设为目的 ,这导致目标错位 ,变成了为法统建设而建设 ,从而背离了民族发展和居民生活利益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96年4月19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莫斯科举行会谈。这是1993年10月叶利钦访问日本以来俄日两国又一次高级会晤,也是日本首相时隔11年(1985年前首相中曾根出席过原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契尔年科的葬礼)后第一次踏上莫斯科的土地。此次会谈使处于“冰河期”的俄日关系开始出现改善的征兆。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叶利钦时代美国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深远。这种影响经历了美国帮助叶利钦巩固政权、支持叶利钦确立俄罗斯发展方向和维护叶利钦政权延续3个阶段。叶利钦时代美国推动俄朝西方民主制度转变是美对俄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每当俄罗斯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加深,美国就会加强对俄罗斯内政的干预。俄罗斯国内政治进程遭受挫折反而会加强美国内反对把俄作为战略伙伴的趋势。美国对俄实施经济援助是基于经济市场化对政治民主化具有促进作用的构想。美国把援俄当作影响俄国内局势、增强叶利钦政治地位的重要手段。美国对俄国内改革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叶利钦的支持上,并对俄罗斯人事变动施加压力。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令人眼花缭乱,多重危机并发。叶利钦两度更换政府,金融危机频仍,经济再次下滑,议会与总统尖锐对立,因政府长期拖欠工资和退休金而要求总统下台的呼声高涨。所有这一切也进一步表现出了后叶利钦时期的特征。一、叶利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