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一个没有解开的历史文化之谜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既不是“钦定思想”,亦非“长官意志”,更非可资发财的“时髦哲学”,而是被反动势力视为“洪水猛兽”的“异端邪说”。它何以能在被禁忌、被辱骂、被围攻的逆境下“生存”下来,并迅速磅礴于中国大地,成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长期以来,它一直象谜一样吸引着国内外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有的说,这同中国富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哲学传统有关;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实  相似文献   

2.
王雷 《传承》2012,(13):78-79
受传统二分思维的影响,科学与人文“二元文化的对立”一向被视为学界极其重要的问题之一。事实上,从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辨证发展理论看,这一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只能被看作文化传承与流变过程的一道风景。文化是人的“定在”与“此在”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形态统一性与多样性在生活哲学层面上的复写、摄影、反映,它体现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遗传与变异或可作为文化传承与流变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范畴,凝结了祭祀制度、政治制度、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等多重标准,它既在塑造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民族性格上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也对中国的等级制度和“官本位”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的说来,它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正> 孙立平在《经济学周报》335期上撰文认为,改造传统文化有三个方面的难点:第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已经整个地意识形态化了,这就使它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不容怀疑,不许改变。我们往往给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加上“马列主义”、“社会主义”这两个神圣的标签。相反。凡是与我们文化不合的东西,都被扣上“资本  相似文献   

5.
王易  黄刚 《长白学刊》2008,(6):128-132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下观”、“和谐睨”的思想精华,为雏护世界和谐提供了一种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按,回应了诸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制造世界不和谐因素的错误论调;它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实生物”、“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实现世界和谐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不能把网络文化理解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也不能把网络文化仅仅理解为对“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网络文化作为对人类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它既不同于“整个人类的文化”,也不同于“关于网络的文化”,而是与现实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有别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7.
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的伟大文明,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正如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所言:“传统意味着很多东西。……决定性的标准是,它是人类行为、思想和想象的产物,并且被世代相传。”传统民间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并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原动力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8.
<正> 人们常把那种吐故纳新,“西体中用”、灵活善变的行为特征和生活风尚称之为“海派”。而后,把它们熔之于文化上的实践和认识上的延伸,“海派”遂成为一种新的风格,谓曰“海派”文化。对于海派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三:第一是开新、开风尚之先,开创新之先。它善于延纳新事物,变革那悠久、凝重的传统东西。第二是灵活、善变,灵活而不呆  相似文献   

9.
彭继宽 《湖湘论坛》2002,15(6):71-72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民族的“根”,是土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上出现的民族歧视、民族同化和人为地破坏,土家族文化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新中国建立前,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土家族不被承认,它的许多传统文化习俗迅速消失。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获得了新生,文化上也获得了平等,但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土家族传统文化又遭受了几次冲击。改革开放后,土家族传统文化虽然得到了全面继承弘扬,如土家锦、摆手舞、打溜子等项目,就得到…  相似文献   

10.
守望家园遗产——从白族民居保护和发展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 《今日民族》2008,(7):28-29
传统民居是我们的家园,它叠印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人类是通过对“家”和“家园”的实践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能动的,遗产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人们对自己家园的巢筑、经营、记忆与认同,才能真正被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公共书写形式的文化批评,以其公共性为根本特征。文化批评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公共意义,恰恰因为它所传达的不是不可怀疑的“绝对真理”,也不是高深莫测的专业化知识,而是凡夫俗子皆可置喙、可商讨的“意见”。文化批评空间是公共意见的集散地,而不是真理的发布场或专业知识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
匡和平 《学习与实践》2006,(12):144-149
现代化的“同质性”使各种文化传统在被突破、被重新评价、甚至被系统解构的同时,现代性思考也在不断唤起人们对“本土化”和“人性自觉”等方面的反思,进而表现为一种“文化自觉”。认知、理解和诠释本土文化,尊重和吸收他种文化的长处,找到自身文化存在的价值,是为必要,亦有可能。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性善论与传统中国法治精神缺失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晓霞  刘旺洪 《求索》2008,(12):111-113
儒家“性善论”是传统中国人治文化的源头。儒家“性善论”源于血缘文化,注重情感体验,缺乏理性烛照。由于儒家把“性善”认定为人性的普遍性、根本性特征,从而导致传统中国对修善即个人内敛自省的道德自律过分夸大,而忽视社会公共规则、制度等外在刚性约束机制的建立。这不仅使得传统中国在治国之道上迷信贤人政治,导致封建专权的无限扩张;也使得社会个体因被一味要求克尽义务,而普遍缺乏权利意识,导致传统中国法治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1969年,美国学者劳伦斯·费里德曼曾在一篇题为《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文章中较早使用了“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法律文化概念涉及大量有关的思想,涉及到公众关于法律制度的知识、看法和行为方式。此后,法律文化一词便被中西方学者加以研究和广泛的使用。法律文化同文化一样具有整体性、历史性、民族性和实践性,从其时间上的顺序及其总体特征来看,可分为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  相似文献   

15.
易冬雪 《中国保安》2013,(23):50-52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员工使命感、凝聚力、责任感、自豪感产生的根源,它体现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中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根本文化特征,使企业的优秀传统能不断得以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二年来,东胜市第七中学开展“五项养成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还有不少同志 对方案的理解有偏颇,甚至怀疑这项实验的价值。作为方案制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这里 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关于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五项养成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素质的精髓,对它的正确理解是我们开 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后简称传美教育)的前提。首先,传统文化不等同于古代文化,而是其中被选择、继承及创造后,且将要继续传承、 影响下一代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重视它的德性教化的,它以…  相似文献   

17.
傅鹤鸣 《求索》2005,(11):50-53
传统中国社会为一身份社会、伦理社会、乡土社会、家国同构社会,这大抵为学界所公认首肯。在此种特质的社会中,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礼法文化表征为无讼,重调解、轻判决,礼法相融等诸多特征,这些特征的养成全赖于传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多相融”本体论哲学思维。从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法之表征及本体论之证明三个方面透视传统中国法文化便是本文致思对象。  相似文献   

18.
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之一。绘画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绘画艺术。不同的绘画艺术,映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构图是绘画语汇中的重要构成之一,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并被认为“画之总要”。它指的是,画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将所需表现的形象及色彩、形状、明暗和轮廓加以适当地组织、安排和处理,使之构成一幅协调完整的图画。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平面上安排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和…  相似文献   

19.
从“和”到“和谐”——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中的“和”观念具有丰富内涵,“和谐”理念是对传统“和”观念的概括与提升。从“和”到“和谐”的发展与转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傩戏被称为研究戏剧文化的“活化石”,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现存丰富的各具特色的傩文化,不同社区的傩文化因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征。总体看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傩文化具有艺术审美、教育、娱乐和文化传承功能,并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