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已消亡,但传统儒学犹存。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播儒学以及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担当?传统中国的士人是社会政治精英,"士以天下为己任"蕴涵着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做人"教育——亦即每个人的"修身——道德实践"作为起点,以实现理想的社会政治蓝图为终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接续先贤,培育"现代士人精神"。为此需要拓宽视界与胸怀、继承先人的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增进现代意识与平民情怀,在近年出现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的感召下,为了期待中的中华文化复兴构建道德与社会文明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是在知识分子的主导下完成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士人政治"形态中形成了"超越"与"介入"的政治文化传统,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压力强化了这种传统,并促使他们成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主导力量。知识分子运用政治力量完成了国家建设所需的信仰重塑与组织重建工作。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兴起,知识分子逐渐向知识--政治精英转化,并且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建设的共同信仰,选择了共产党作为国家建设的领导力量,实现了与农民等其他阶级的联合,最终完成了国家建设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宇宙自然学说,也是一种社会政治学说。董仲舒的“人副天数”的政治学说旨在从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推演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理人之法”,从而构建以阴阳五行为主干,以儒学为指归的具体政治制度。考察董仲舒的政治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机制与现实指向,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机知识分子"是相对于传统知识分子而言的一个新概念。葛兰西通过区分有机知识分子和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功能,对"有机知识分子"进行理论阐释,构建了政党、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文化领导权的政治讨论框架。葛兰西倡导无产阶级应通过文化领导权获得和强化无产阶级统治,将无产阶级思想渗透到民众的日常行动中,从而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取得主动性。这对于重新认识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把握文化话语权及国际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在以儒家入世精神和伦理义务本位为基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中国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莫不以天下为己任,把治国安邦、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高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他们所信奉的人生准则和道德信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注现实人生、关心社会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诗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英,大凡能在历史上留下一觑半爪痕迹的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做过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英雄梦。他们大都胸怀理想,志向宏大,在主…  相似文献   

6.
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基本原理源于他的"天道自然观".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在政治统治上,老子大力宣扬"愚民治国"的思想,认为社会应向自然纯朴的方向发展.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干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总和.在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过程中,老子的"无为"观对当代中国建构和谐、自由、民主宪政等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坐标,显现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时空背景中。全球化的统一性中有中国特殊的价值取向,现代化的普遍性中有中国独特的经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构建有着自身的逻辑与规律。任何政治共同体都有一定的心理边界和地理边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围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当代中国社会饱含传统文化的基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变革也同样根植于文化变迁之中,且有其内在的演进规律。厘清"中国特色"历史逻辑的深刻内涵与丰富外延,有利于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问题,也有利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为古典的中国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完整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上漫长的社会历史阶段,对新时期下领导者道德建设有着充分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更深入探索儒家伦理、推进具有深厚中华人文传统的现代伦理哲学完整体系的建构,为人文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更尽绵薄,由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主办的“儒家伦理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于6月8-9日在京举行。徐惟诚、尹学龙、钱逊、葛荣晋、陈瑛、李汉秋、甘葆露、王殿卿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张晓华、周永源代表学院领导出席并分别致开幕辞和闭幕辞。研讨会结合国家建设实际,特别是官德、公民道德、文化建设等问题,针对全国尤其是首都北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伦理问题,努力开掘儒学伦理思想的丰富资源并与现代社会改革和发展实践一体考量,彰显儒家德性伦理独特而卓越的文化价值,力图为现代生活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先秦思想是极为重要的。"王道"是春秋战国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不仅代表着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同时也是先秦诸子各家共通之话语以及经世的根本道理。先秦诸子各家关于"王道"的种种主张及其智慧,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应然"之政治生活的理性判断,对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也不乏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的政治"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整体气质,《中庸》之"诚"是儒家理想的道德主义的实现过程。"诚"又贯彻为两条理路,即"致中和"的政治文明、"君子时中"的政治参与。《中庸》是传统儒家"道德的政治"政治哲学精神气质的经典诠释,是"政治的道德主义"与"道德的政治实践"结合的思维典范。对《中庸》政治哲学的内涵与价值的分析,即是"道德的政治"儒学研究的重要案例,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襄助。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学承袭了春秋以来重人轻神的思潮,立足于"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秩序的有序和谐来改造传统的"天"、"命"、"鬼神"观念,赋予其新的特色.以人文理性来理解"天",以人文理性来理解"命",以人文理性来理解"鬼神",由此奠定了儒家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为本质,以面向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4.
顾友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工作作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提出了别具一格、颇为深刻的见解。作者主张将传统文化与当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结合起来,以期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视域,发掘新的资源,寻找新的依托,从而推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化人"本性的复归,表征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文化多元化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切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传统儒家哲学从孔子的仁学到理学家的理学,都是"一以贯之"的实践之学,在躬行践履中实现"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在传统儒学亟待转型的今天,重新考察它"一以贯之"的内在的实践特性,有益于传统儒学寻找在当代的生长点,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儒学完成在当代的转型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幸福问题在当代中国的再度勃兴有其现实存在论根据和学术背景。当代中国以"公益民生"为本位的"幸福中国"执政理念和诉求愿景,无论是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还是伦理学意义上,都要求人们在学理上先行厘定或澄明"道德——幸福——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当代中国"富裕社会"的幸福观建构,理当基于"价值理性之限度"(指对终极价值的认可与接受程度)立场并面向"新伦理本体境界"(指对以财富和富裕为价值优位的正视,但并不等于价值上的全部认可)的体验发生,也即分配正义视野下综合考察幸福与客观物质世界、与人类行为、与行为对所在社会的加权影响等的深生态阈关系。对幸福满意度或幸福指数的厘定,须臾也不能脱离道德与社会结构的双向调适,只是后者(指社会结构)的调适更具有基础地位或者在逻辑上优先于前者。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会的道德状况需要辩证审视。它所取得的道德成就体现在道德的神圣超验地位、崇高乌托邦道德理想、社会主体的德性至上、为政以德的政治诉求、完善的道德践行机制、伦理秩序的稳定运行等方面,而其造成的道德问题则表现为道德起源的神秘性、道德规范的工具性、道德主体的依附性、道德秩序的等级性、道德实践的虚伪性、道德变革的缓慢性。传统社会的道德状况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的启示在于:不能把道德理想作为评价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标准,不能忽视道德代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反面作用,必须在人的理智不断成熟的基础之上谈真正的道德进步,必须克服道德的伪道德倾向来理解道德的真正价值,必须辩证批判传统社会道德文化以解决现代社会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般在政治领域的特殊表现,确切地说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政治价值取向,共同信守的政治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政治态度、作风等等。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有六大根本性特征:一是民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民主性特征;二是礼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旋律";三是中庸——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减震器";四是大一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经典理念;五是德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六是人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顽疾"。正是这些根本性特征型塑了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政治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9.
新儒家的出现,无疑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日趋衰落的结果,但本质上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日益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理想与现实层面严重脱节、保守的政治与文化立场难以获得普遍权威等现状是儒学现代化正面临的困境。促成儒学的顺利现代化可以从以下渠道去努力:走出"批判—挖掘—超越"三步曲、儒学在新时期的定位、实现"思想性—时代性—群众性"三结合。总之,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儒学的现代化之路,对于加强我国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都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强调军事斗争、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主张取缔落后文化,改造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文化大众化建设;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构建新民主主义社会新型文化系统;广泛团结知识分子,充分吸收知识分子投身于党的各项事业之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构建奠定了重要根基,从而为社会转型期的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