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巧霞  薄国纯 《党史博采》2008,(2):39-39,46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持久信念,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本能追求.信仰有如照耀人生之路的明灯,有了这盏明灯你就不会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没有信仰就有如在黑暗中行走,时刻都有碰壁的危险.现在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在预设未来的时候,首先是想通过几年的奋斗赚钱买房买车,再过几年要争取到一定的社会地位或拿到更多的薪水.这无可厚非,但这些都是短暂的目标,不是信仰.可以说,当代青年学生的最大缺失不在其知识积累是否丰厚,不在其知识结构是否完整,而在于精神信仰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论信仰教育     
信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外化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上。信仰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导向、鼓舞和激励作用。人的信仰世界怎样,不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正因如此,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对于人们的精神信仰都不会袖手旁观,都不能允许反政府、反社会、反人类的信仰追求得以存在和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主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国银 《探索》2000,24(1):64-6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是科学的、现实的、健全的、崇高的信仰。现在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觉醒,信仰争夺战已经开始。青年是各种信仰争夺的对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信仰教育观,是高校青年教育的当代主题。  相似文献   

4.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立足于现实对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是一种宝贵的精神需要。但在社会转型这种形势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出现困惑,信仰发生动摇甚至出现危机,共产党员也毫不例外。党校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的基地,应积极探讨研究信仰教育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信仰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信仰的心理机制谈转型期的学校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信仰图式及其影响因素 (一)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包含了极其丰富社会内容因而具有复杂结构的现象,是人们对于宗教、理论、主张、原则的信服与崇拜。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信仰。我们认为人类之需要包括迷信在内的各种信仰是基于人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指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其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  相似文献   

7.
信仰是指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其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的意识形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它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的伟大成果,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了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价值理想,是人类终级关怀的不懈追求,其所倡导的崇高理想在人类长期不懈的奋斗下,一定会成为现实。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历史发展认识的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薄振峰 《理论学刊》2006,1(4):84-86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日益世俗化和理性化。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的社会。在这样的理性化的社会中,法律信仰的基础何在?作为人的信仰体系的构成部分,法律信仰源于人对其自身的信仰。它的价值在于确证了人类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终极意义的一部分;法律信仰也表征了法律作为人类的造物能够有效保障人类实现正义和秩序的价值理想,从而使人类从对神的信仰转向对人的信仰,实质上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意蕴,对于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来说,建立人们对法律的神圣体验与对人生终极目的与意义的献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从信仰角度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对德性的追求是人类福祉的重要部分,也是道德信仰和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信仰作为人类追求的一种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精神生命和人生幸福的最终依托。透过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突表象的背后,其实还蕴含着更为深层次和复杂的因素,究其根源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因此,道德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从重建主体的生命基石,重塑道德信仰入手。  相似文献   

12.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道德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类人生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道德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的精神动力。要从道德信仰的内涵入手,深入剖析道德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玮  张加明 《学习月刊》2011,(10):30-31
信仰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是对人生的最高意义和最高的价值的追求,是对自己人身状态的一种精神超越。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目标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14.
赵路 《求实》2011,(Z2)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思想或主义的极度尊崇和信服,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P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它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社会的主导信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才使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年龄结构上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信仰问题,既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一、坚定正确的信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信仰是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一起发展起来的精神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行。信仰的思想内容一般以观念形态出现,却非一般的观念文化,它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乃至社会心理的最高意识形式。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指南。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仅会对个人的生存意义茫然失措,而且会在社会生活中无所适从,生活在空虚和迷茫当中。一个人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信仰,但不会没有任何信仰。信仰是时代文明的核心。人类历史上各时代的文明成就…  相似文献   

16.
“法轮功”问题的出现,从深层次上暴露出党内极少数人的信仰危机问题。这一方面是近年来信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出一个时期以来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的时代思考。因此,从信仰的一般前提性认识入手,阐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一、信仰的一般本质和内在机制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信仰的一般本质特征是通过信仰的主客体及其相互运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  相似文献   

18.
一、迷信和邪教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孪生怪胎 信仰本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对人们的生活、劳动、行为等具有一种支配作用。迷信虽然也是信仰,但它则是引导人们走向歧途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在自我精神状态中表现为一种盲目崇拜心理,它根植于对被认为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彼岸世界的“权威”屈从。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5,(11)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明显不足,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正视这一现状。本文就"什么是信仰"、"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和"大学生应该信仰什么"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弥补大学生信仰认知的漏洞,澄清大学生在信仰上的错误认识,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西传统法律信仰的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昀 《求实》2006,(Z1):88-89
一、法律信仰的涵义《辞海》中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由此推论,法律信仰就是坚信法律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能促成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的实现;坚信法律是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桥梁;坚信法律能够(至少部分地)决定社会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坚信法律之于人有如生命般重要,由此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基础,是法治社会中的最高层次的理念问题。法治社会能否真正形成,它必须以公众是否树立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