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大为 《求索》2012,(7):136-138
对王国维"境界说"中潜在的要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境界说"与"虚"结下的不解之缘,即"境界说"对虚静和虚境的内在重视。虚静是"境界"生成的审美心胸,虚境则是"境界"潜隐的意蕴追求,而这种种之"虚"则又根基于"真"。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境界说的系统性,涉及到它的学术价值和地位问题。近百年来,虽然不少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大都有零碎和残缺之感。有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境界说的核心和中轴——“真”及其系统性、审美境界中“有我之境”的系统性、审美境界中“无我之境”的系统性等方面解读王国维境界说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观”是贯穿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生成历程的重要概念。中国美学中的“观”,是一种强调身体-主体的知觉思维,是心观而不是目观,审美意境的生成正是源于内观的心象聚合。从《人间词乙稿序》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将“观”与意境的创构和生成联系起来,揭示了戏曲意境说生成的内在理路。在第一阶段,王国维用“能观”界定意境,并将“观”视为意境创构与生成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观物和观我,王国维将意境区分为意与境浑、境胜、意胜三种。然而,不论是观物还是观我,都是在情景、主客、物我二分的关系中讨论文艺审美。所以到了第二阶段,王国维不再重点关注意境,而是通过拓展观我和观物,将境界提升为文学审美理论中的本体论。基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建构了强调“真”和心境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在第三阶段,王国维以境界说为基础,跨越式地将“真”和“自然”应用于戏曲的文学批评上,提出了戏曲意境说。“真”和“自然”在本质上是借由“观”所产生的审美效果。王国维虽然受到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从心观对于意境生成的建构作用来看,其戏曲意境说仍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境界说是王国维打通中西思想的一种尝试,也是其学术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于境界说的把握,应该系统地从语言学、思想史以及王国维所处的时代现实三条路去寻找境界本体的哲学规定性,从而对境界说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康德和王国维都强调艺术独立性。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超出乎利害”、“审美意象”论与“境界”说、“崇高”与“壮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入理解两人的美学思想及联系。  相似文献   

6.
<正>广为人知的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讲的是做学问经历的三个过程。笔者所讲的"三重境界"则指的是中国读书人做人的境界。读书人作为一种社会身份,传统上被称为"士"。在古代社会,"士"在社会阶层"士、农、工、商"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意思是说不管是做事业,还是做学问,都会经由寻觅、奋斗到最后有所收获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8.
近代学者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境遇下为思想启蒙而提前进入审美现代性的构建。现代美学之审美无功利、审美主体化和美学独立性在王国维和丰子恺那里集中体现在“静观”人生所构建的审美境界中。只是二者在个性、哲学根基和对童心诠释等方面存有差异,以致中国现代美学同时出现了以美灭欲的排斥生活和以美观物的体验生命两种审美倾向。近代审美境界的理性建构不仅为个我的觉醒和人的尊严艰难地争取生存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路径参考。而王国维的自杀和丰子恺的倚重宗教则反映了缺乏个体价值支撑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9.
周敦颐所作<通书>的意图是阐明"孔颜乐处"的思想境界.他认为先要在道德修养与人问富贵之间作出一个孰大孰小的人生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只有真正体会到仁义礼智信等真正的"至富至贵"之"大"者,才能"心泰"、"身安",才能达到"孔颜乐处"境界,孔颜乐处的境界与达到此境界的方法,为现代人培养健康心理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总结,具有极高的美学理论价值。但学术界在讨论“境界”说形成的依据时,往往把它与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扯到一起,从而把“境界”说看成是西方美学影响下的产物。笔者不同意这种流行的说法,特撰此文,略申管见,不妥之处,恳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今日浙江》2003,(14):14-25
在强调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时,习近平说,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五境界     
一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依此引申,作为学问载体的文章(包括部分文学作品),是否也有境界之别呢?在笔者看来,亦可大致分为五重境界。第一境界,准确明白。把要说的事、要讲的理,说准确、讲明白,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学意境是"两课"教学的一种艺术性追求,是在情景交融、情理相通、形神兼备、意在虚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体验."两课"教学意境是充满审美情趣的至高境界,它能激起"两课"教育工作者对"两课"教学艺术完美性的不懈追求,但这种不懈追求是需要不断的辛勤探索才能达到的,特别是要科学把握"两课"教学意境形成的条件和特点,遵循"两课"教学意境的发生规律,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把"两课"教学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很欣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三句宋词讲到的三种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孙希佳 《求索》2012,(2):105-107
"个体"是克尔凯郭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他将个体视为独立于群体性范畴之外的存在。克尔凯郭尔认为,个体的存在可划分为三个境界:审美境界、伦理境界和宗教境界,认为个体只有在无意识中完成了通向宗教境界的跳跃后才能获得真正的信仰。本文认为,个体三境界说具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与基督教神学三个方面的内涵,因此,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二十世纪哲学对个体和非理性的强调是克尔凯郭尔个体哲学在当代语境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古风 《思想战线》2001,27(6):63-66
意境与当代审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近代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努力,完成了意境由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进而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意境在当代审美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美学资源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文学科经典文本的意义获得是因为阅读者的主体境界与经典文本的境界会发生"交融"."境界交融"的发生谓之"通感",它基于"道通为一"的宇宙终极原理以及人类普遍具有的共通感.在人文学科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境界交融"既体现为人文知识的获得与增进,同时又是一种道德精神品格的涵容与净化过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研习,都是一个追求道同学与尊德性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审美生存是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境界的重要路径。审美生存的关键要素是生存、审美以及作为二者载体的个体生命。在审美活动之中,人得以提升自身的生存境界。审美生存的不断开启与持续拓展,有助于美好生活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文学理论陷入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摆脱危机的办法有二:一是密切文学理论与当下创作实际的联系;二是静下心来,反思百年来文学理论走过的路。文案研究、学案研究是反思百年现代文学理论的结节点,现在进行这种研究正当其时。这是目前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清华大学罗钢教授积十年之功完成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境界"说的学案研究,启示我们:"学说的神话"必须破除,研究方法必须革新,研究精神需要持久坚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