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中国安全外交的界定具有内涵与外延不断演进的历程,反映了中国应对国内安全问题时所承受的外交压力,并因此而采取的因应新安全观治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政策措施。中国安全外交体现了中国综合运用外交手段应对和解决国内外安全问题的新思维,超越了将安全问题与外交手段简单结合的传统思维,满足了当前形势下各国处理全球性安全问题的新要求。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下对国际和国内安全治理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国家安全、传统安全和联盟安全,增强了对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与可持续安全的认识。中国在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地区多边机制中的安全外交具有一致性特征,反映出中国试图促进更为包容、更加有效的地区多边安全机制,消除美国军事同盟体系对地区安全形势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安全外交也处于快速演进过程中,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随着中国提出并逐渐充实和完善亚洲新安全观,中国安全外交也将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亚太地区的权力内涵与安全内涵均发生重大的变化,建立在冷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基础上的旧的安全观已经不适应亚洲形势的发展.倡导新型安全观已经成为亚洲的客观需求和历史必然.亚洲新安全观的提出既是安全观念上的一次创新,也是安全规范和安全秩序领域的重大变革.亚洲安全观的倡导和实践将引导亚洲安全秩序从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从冲突型向合作型转变以及从权力型向创制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冷战格局结束以后,国际安全领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安全威胁复杂多样,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跨国犯罪、自然灾害、疾病蔓延、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加,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环境构成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新的国家安全理念来应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中国结合本国安全面临的具体实际,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并在外交实践中努力加以贯彻。新安全观是与冷战思维相对立的一种安全观,目前已成为中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基本价值观念。新安全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和平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坚持平等、正义的基本信念,其独特内涵昭示着中国将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军事外交与新安全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军事外交尤其是中国的军事外交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军事外交定义为根据国家总体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国家军事部门的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并将其分为普遍性军事外交、交流性军事外交和合作性军事外交三种类型.以此为框架,通过考察中国军事外交的脉络,我们认为中国军事外交在后冷战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普遍性军事外交和交流性军事外交的强化,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安全观念的变化和新安全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非军事性的冲突因素影响上升,预防冲突开始成为国际社会探索多边安全合作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上海合作组织覆盖的广大地区包含了大量潜在冲突因素,解决区域内国家、社会、民族、宗教层面的矛盾正在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早在“上海五国”时期,各成员国就在互信、协商的前提下,通过预防性外交解决了边境地区军事安全问题。在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的斗争取得明显效果后,上合组织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合作机制正在形成,并有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新型的预防地区冲突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官方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关注和重视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先是以“新安全观”的名义,在国际场合提出一种非传统的国际安全观,后又以“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提法,在中国国家安全实践中表达了一种非传统的安全威胁观,最终在2002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非传统安全观。此后,中国的非传统安全观不断发展和丰富,在理论内在逻辑上既有对安全构成要素的非传统认知,又有对安全影响因素和安全威胁因素的非传统认知,还有对安全保障问题的非传统认知,而且在这些方面又都包括了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两个领域以及国家安全中的对外安全与对内安全两个方面,因而成为一种比较全面系统的非传统安全观。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展开的国家安全论述,再次从安全构成要素、安全影响因素和威胁因素、特别是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彰显了中国这种既包容非传统安全问题又包容传统安全问题的综合性非传统安全观,其中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开创了一条国家安全保障顶层设计的新思路,在法治尚不健全的中国具有强烈的非传统安全保障色彩。  相似文献   

9.
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利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本文提出在新国家安全观视野下探讨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具体从形势背景、现实价值、思想源流和理论体系等方面,尝试对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进行理论构建,以支持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 已为和平崛起奠定了基础。和平崛起实际上是和平发展的继续。由于国 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和平崛起进程中, 必须采用新安全观。加深新安全观的理解, 对和平崛起有着重要 意义。  相似文献   

11.
储昭根 《亚非纵横》2015,(2):27-38,122,126
随着安全观念的迅速外溢,安全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安全走向非传统安全,从单边安全走向集体安全、共同安全,从单一安全走向综合安全,从零和安全走向合作安全,从追求绝对安全到走向寻求相对安全,从现实安全走向可持续安全,其所代表的不仅是安全观念的扩展、深化,更是安全观念的更新与革命,意义难以估量。作者梳理了安全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安全研究的特点,认为非传统安全观在实践中的不断演进必将为人类带来更为理想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西北周边的安全形势是形成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现实基础。当前,中国西北周边地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价值不断提升,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形势相对平稳,但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呈现出新形势。基于理论和现实的需要,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在维护区域安全和促进区域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安全功能,其成立和发展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需求,可以将其作为中国区域安全战略的支撑平台之一,但不能作为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的独立支撑平台。这是由中国西北周边安全战略需求、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形势以及上海合作组织自身状况和多边机制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打交道时,如果需要各国共同协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多边机制下进行合作;如果在双边条件下更有利于解决的问题,就拿到双边机制上来解决。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国西北周边安全环境,应该以更高、更广的视野观察中国西北周边安全局势,以更加开阔的战略思维来思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透视中国的新安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彼此的经济建设 ,而且有利于彼此的安全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互信、互利、平等、协作”8字核心的新安全观。彼此的互信是实现共同安全的重要保障 ;互利是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动力 ;平等是经济合作与交流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基本要求 ;协作是实现国际安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以经济合作与互信推动政治合作与互信 ,是中国构建长期稳定的周边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与中国安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入手,阐述了集体安全理念、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以及所面临的一些制度性缺陷和现实挑战。文章结合中国和平发展所要求的安全环境和安全思想,分析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对我国安全环境所能提供的制度性保障,并探讨了中国当前应当如何着手正视这些挑战,以怎样的态度来提高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安全主体在安全政治中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可以抽象出其所信奉的安全哲学。以当代中国的安全哲学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基于自身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中国提出与之相匹配和呼应的新安全观,并且分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以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两个阶段。同时,中国所主张的新安全观与旧安全观在政治基础、安全结构、安全战略、争端因应、和平保障五个方面形成鲜明对比。以此为线索,当代中国安全哲学的具体内涵可以被理解和概括为一体安全、兼容安全和发展安全,倡导树立忧患意识与发扬斗争精神。当然,当代中国的安全哲学还面临包括启动成本、维持成本和机会成本在内的成本问题,包括不对称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在内的行动问题,以及包括安全感问题、实践转化及其效力问题和他者问题在内的竞争力问题等现实困境和理论困难,这也是当代中国的安全外交需要作答和完成的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7.
刘莹 《亚非纵横》2015,(2):15-26,121,125
上海合作组织是欧亚地区重要的多边安全组织,在传统安全威胁并未消失的形势下,上合还要面对全球化进程带来的非传统安全的多重影响。国际社会安全体系出现新的特征,要求上合组织必须在已有的安全合作精神的基础上,实现合作的理念创新和转型。本文总结上合组织互信机制的基础和安全合作理念的基本因素,强调安全合作转型必须以上海精神为重要基石,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主要动力,以新安全观为核心精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经济合作转型带动安全合作的全面综合转型。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 ,安全的定义不断得到扩延和发展。面对日益凸显的广义安全威胁 ,中印两国的安全观也相应发生转变。安全观转型为中国和印度提供了更多安全合作的契机 ,有助于两国在合作与互信的良性互动中改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安全合作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安全合作构想阎学通自1993年2月中国代表参加在加德满都举行的“亚太地区建立国家安全和国家间信任会议”以来,中国对开展地区安全合作的积极性不断上升。中国对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不断提出建议,倡导以新的安全观念指导安全合作,并就建立新型的...  相似文献   

20.
安全文化是一个社群就怎样界定安全和安全威胁、怎样保障和实现安全所达成的主体间理解和共同知识。冷战之后,全球化推动了一个全球社会的初步形成,因之也催生了一种以开放安全、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为基本内容的合作型全球安全文化的雏形。但是由于全球治理失灵,不断出现且日益积累的全球性威胁得不到有效应对,民粹现实主义强势兴起,合作型全球安全文化屡遭重创,开始向以封闭安全、孤立安全、零和安全的冲突型安全文化转变,明显降低了国际安全合作的几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全球公共安全合作的失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虽然人类向共同体进化的历史大趋势不可阻挡,但在一段时间内,合作型全球安全文化与冲突型全球安全文化的激烈竞争将会是国际关系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