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理论》2020,(11)
老子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上承杨朱的隐逸思想,提出了"道"的哲学观念,以自然天道关照社会人道,主张贵柔不争,贵身爱身,绝巧弃利,小国寡民,有所不为方可有为等思想。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出生于实行人民主权的日内瓦共和国,从小深受日内瓦共和国主张的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影响,主张人要回归到自然状态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3)
隐逸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端于先秦,盛行于汉魏,风行于后世的各个朝代。隐士在传承和发扬隐逸精神的层面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用,他们或如儒家以邦之"有道"与否作为依据决定自己或仕或隐,或如道家顺应自然而追求身体力行的纯粹之隐,因而在隐士形象上千差万别。而孔子和庄子作为儒、道隐逸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隐逸精神值得一探。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4)
生态危机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结出的恶果。在生态伦理学的研究中,"今往古来"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古代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又与生态伦理学相关的一个论题。在这个观点中,老子第一次将"自然"作为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提出来,倡导人类应效法天地万物,通过体悟自然之道而指导我们的行为。这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与今天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维是契合的。对当今治理社会与环境问题有很大的指导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隐逸情怀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时代原因和特定的个人原因:黑暗与光明并存的社会现实,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任真自得、直道而行的率真个性,儒道佛兼修的思想修为,坎坷起伏的官宦生涯。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促成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5.
卢梭的"自然状态"范畴,作为其全部政治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一直为学界广泛关注与讨论,对于卢梭"自然状态"指的是何种状态、"纯粹自然状态"是否真实存在、"自然状态"范畴是否是对文明社会的否定等问题争论较多。通过对卢梭相关著述的考论,可以发现作者的"自然状态"并非仅指最初的原始状态,其中"纯粹自然状态"是作者的一种历史假设,应辩证地看待作者对于文明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2)
自然是卢梭宗教思想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准则,自然情感以及源此而来的良心是卢梭宗教观的核心。"自然状态"、"自然人"、"自然人性"、"自然情感"都表现了他对原始自然的钟爱和对真正心灵自由的追求,他希望能够通过构建自然宗教,并借助上帝来为这个世界构建合理的秩序。可以说卢梭是以社会契约为万物立法而以自然宗教为道德建立秩序,进而对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心灵情感进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7.
岳崇 《民主》2015,(3):47
<正>世人观念里,孔子是一个怀着救世精神的积极入世、入仕者,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宣传礼教、仁政,极力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其实孔子思想中也含有道家的成分。道家思想核心是"道",提倡"复归"。孔子思想中不仅含有道家的"复归",即归隐、隐逸的思想,而且道家的"退"、"避"、"柔"、"敛"、"朴"、"拙"等思想也有体现,且其归隐、隐藏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如:"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  相似文献   

8.
作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霍布斯,为资产阶级存在的正当性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提供了理论依据.霍布斯认为,由于人性的自私自利,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每个人皆欲实现自己的自然权利.在这里,不存在善良与邪恶,无所谓是非曲直,唯有力量与欺诈.在"自然状态"中,人人自危,工农业无人治理,科学文化更无人过问,一切都陷于混乱中.不存在是非、公正、正义,因为人类社会没有共同政府就没有公共的权力,没有公共权力亦就无所谓法律,没有法律的地方也就无所谓公平和正义.霍布斯在对自然状态下人性的表述中,推导出了"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脱胎于霍布斯的自然法及自由观的社会和谐思想,从三个方面系统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如何达成和谐的.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5)
嵇康的美学思想表现出与正统儒家完全不同的倾向,如何把握其美学思想的特质。《嵇康美学思想述评》一书抓住了"自然"、"和"两个关键词,紧紧围绕着"自然之和"这一嵇康美学思想的精髓,深入挖掘了嵇康美学的和谐论内涵和朴素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5)
魏晋时期,"服药"之风在士族阶层极为盛行。魏晋名士做出服药这一行为选择,不仅是为满足其长寿、美容等生理需要的结果,而且也是面对黑暗现实精神世界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矛盾体现在其人格的双重性上,受道家思想影响,希望"离俗",同时又逃不开儒家思想的束缚。这种矛盾的双重人格在哲学上的体现便是"名教"与"自然"之争,其实这只是他们在人生失衡之下两种极端之选,"名教"与"自然"的结合才是终极追求。所以"魏晋风度"这一纸光辉大抵是名士们在痛苦中书写的。  相似文献   

11.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在著作《爱弥儿》中论述了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他主张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并在教育过程中顺应自然,遵循人的天性,努力做到正确地看待和善待儿童,以达到"归于自然"最终目的。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是:遵循自然,顺应天性;尊重个性,善待儿童;崇尚自由,反对体罚;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12)
自然状态是霍布斯与洛克社会契约订立的基石。霍布斯所持接近敌对状态的自然状态和洛克所认为的有缺陷的自然状态,二者都不约而同地把自然状态的不完美性看作是社会契约订立的必要条件。但社会契约的订立不仅受到除自然状态之外的诸多因素影响,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风险。分析霍布斯与洛克对自然状态的阐述,发现二者对社会契约订立过程中的主体、目的、权利转让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差异与联系。以集体行动逻辑为视角检视两者社会契约能否订立的可能性,有利于霍布斯与洛克关于社会契约思想的互动,这为理解社会契约理论提供新的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人一听到"黑社会"三个字就不寒而栗。其实,黑社会只不过是社会灰色地带没有规则环境下自然生发出来的一种新规则,全世界皆然。看过南非电影《黑帮天堂:耶路撒冷》的人,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一座没人管的大厦,总会招来重新制定规则的势力。烂规则起码也是规则,总比没规则好。在黑社会的"保护"下,总比无序状态好。这种状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早年的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主义尽管反对思辨历史哲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但其在本体论上依然是形而上学的,即相信历史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此意义是与上帝紧密相联的。而随着世界的祛魅,这种历史意义却成了问题。仔细分析历史主义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就能得出其不可避免走向虚无主义的命运。现代许多思想家为了拯救由历史主义导致的虚无主义而主张回到古希腊的"自然"观念。其实,这种回归仍然是一种观念论的。马克思基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只有正确理解现在才能理解过去"的历史性思想克服了"回归到过去"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9)
陈独秀将儒家思想理解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阶级伦常思想,他站在近代民主国家的立场上否定了这种礼乐秩序。然而,他是在撇开"仁"的教化的情况下来理解"礼乐"秩序的,离开孔子仁爱之根本而空谈礼乐秩序,自然是流于形式而没有把握本质。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晚年的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思想是"马恩对立论"最主要的抨击目标,部分西方学者在制造出对立的两种"唯物主义"(经济唯物主义与自然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制造出对立的两种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乃至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主义),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是由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架与主体性原则所导致的自然—社会二元思维,而这种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极力批判的。实际上,马克思通过阐释人与自然的生产性互动揭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性,恩格斯则在更广泛意义上通过分析物质运动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证明这一结论,因此,两个人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原始的和谐到近代的冲突和对立,再走向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从天道推及人道,并将其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人类活动之则,以此指导理性人生、构建理想社会。虽然老子没有提及"为政清廉"一词,但老子把"自然无为"视作人的本性,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最高追求,"以慈修德,以俭养德,不敢为天下先"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价值取向,淡泊名利、致虚守静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其思想中的"上德若谷"、"道之博爱"、"行不言之教"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具有积极意义。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书中所谈及的"自由平等、人民国家主权者、人民主权不可转让"等给法国《人权宣言》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卢梭和其他思想家一样追溯了远古的自然状态,并叙述了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过度,即从自然权利到政治权利的发展;另一方面认为自然权利不是真正的政治权利,只有转变成政治权利才能得到行使和保障。如果没有实现转换政治权利就不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