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后期是否具有改造国民性思想,这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一以贯之的思想,并分析了鲁迅后期着重批判的我国民性的弱点及其部分病根.探索鲁迅的这些思想,对于匡正世风,重塑现代人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东西交会的历史环境对在日留学的鲁迅及其文学活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鲁迅的知识、学问、理想、报负以及人格等都是在日本形成的,那里是鲁迅从事革命和文学事业的起点.如果追溯鲁迅思想的起源,那么东京和绍兴可谓同属鲁迅的精神原乡.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诗歌,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她是鲁迅一生实践的艺术结晶。本文仅从他赠于友人、妻子、爱子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人精美作一简单评述,这对于我们今天正视人生、完善人格、追求美的境界,或许有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关于鲁迅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的思想轨迹,目前学术界有两段论、三段论、四段论的分法。笔者认为,将鲁迅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分为三个时期最为合理:1.早期: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吃人”的本质;2.中期:由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到对军阀统治的批判;3.后期:批判和实践并重对抗国民党独裁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领导权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和旧民主义文化革命的本质区别之一,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观灵魂的精髓所在。作为党外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战士──鲁迅,围绕无产阶级领导权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讨,赋予了这个理论原则以极为丰富内涵。为充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指出鲁迅是以自己不断地亲身实践为前提,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变,从而使他所进行的相应理论探索有了坚实的内在基础。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鲁迅在同各种资产阶级思潮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中国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6.
张光茫 《党史纵横》2011,(11):25+28-25,28
1911年,鲁迅30岁,此时他还没有用“鲁迅”这个的笔名。辛亥革命爆发前,鲁迅从经济到精神都很困顿,是辛亥革命改变了他的处境,使他成为无所顾忌的独立撰稿人。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之前,西方民主主义是陈独秀政治思想的主流。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开始对西方民主主义思想进行反思,并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向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正贵州历史文化的事实状况,决定了贵州人文精神的形成。而对于贵州人文精神的凝练,将会对贵州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人文精神",是一种高级的人类精神现象。从内涵来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深切的人类自我意识,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尊严、价值、命运的思索、追寻、关注、维护,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首肯和塑造。"人文精神"这个词来自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这个词(humanism)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同一个意  相似文献   

9.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致力于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是从文艺舞台走向政治舞台的。1919年,他开始搜集苏俄文学资  相似文献   

10.
艾斐 《党史文汇》2000,(8):20-22
毛泽东曾经满怀感悟和情愫地说过 :“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这是一句亲切、朴素而平实的话 ,但却深刻地表明了他与鲁迅之间的高度精神契合 ,特别是毛泽东终生不曾见到过鲁迅 ,鲁迅也终生不曾见到过毛泽东。在这种互未谋面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心心相通 ,那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呵 ,那又该是一种何等深邃的契合呵 !这种高度精神契合、心灵相通的实现所依恃的基本条件 ,主要是在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理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思想交融与人格景仰。鲁迅景仰毛泽东的革命精神及其所开创的中国革命事业 ,而毛泽东则景仰鲁迅的泼辣犀利的文风和坚贞不屈…  相似文献   

11.
孙有中 《探索》2002,(2):7-9
本文探讨了毛泽东早期思想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重点分析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来源,即杜威和胡适的自由主义与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同时,笔者指出杜威和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谈谈毛泽东的领袖人格叶怀祥毛泽东同志一生平凡而伟大,他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获得成功的典范,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楷模。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不仅赢得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最广泛、最深厚的爱戴之情。也赢得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早期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顺应时代的需要,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并较早地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进行了初步探索。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接受某一学说时,“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对一个社会主义者来说,“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这实际上已经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辛世俊 《新视野》2000,(1):52-53
从哲学上讲 ,人格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 ,即人在主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尊严、品质、价值等品格 ,人格形象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和提高的。一个人的“做人”的过程 ,就是不断展现自己的人格形象的过程。邓小平十分重视中国人的人格形象 ,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是他的人格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一、要树立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格形象在邓小平的人格形象理论中 ,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突出的地位。邓小平认为 ,理想与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 ,是人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决定着人生及其事业的成败。他反复强调 ,共产主义理想是我…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组织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中 ,迈出了从湖南走向全国的第一步。在组织勤工俭学过程中 ,他接触了北京大学思想界诸多名流、学者和种种主义、思潮。在对各种主义、学说孜孜以求的探索中 ,在国内和湖南留法人员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下 ,他迅速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崇高信念,确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这与他从四川到法国这六年的生活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在赴法前后的岁月里,现实的困厄锤炼着他,他的理想经历了从破灭到重塑的过程。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道路,他的立场经历了从早期朴素爱国主义者到坚定共产主义者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人格     
王月光 《世纪桥》2007,(8):100-101
孔子生活于社会转型期,他的人格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他主观努力的结果。他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原则性强,灵活性不足,行为谨慎,日常生活一丝不苟,是孔子人格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鲁从阳  陈伟龄 《唯实》2010,(4):40-45
构建理想人格,价值因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良心和良知角度出发,分析理想人格构建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可以发现,理想人格所要求的是以良心为主宰、以审慎的良心法则和良知判断作为道德实践原则的情感和价值主体,表现为一种具有高尚和丰富情感以及明确的价值原则和意识的个人。  相似文献   

19.
<野草>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是作者文学观从片面夸大文艺社会作用转向文艺为人生所致.它反映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渴望,表达了他在黑暗世界重压下的孤独、苦闷、失望、彷徨、求索和希望的情感.象征主义的基本情绪是对生活的悲观和绝望,而<野草>闪耀着理想的光芒.鲁迅最后从苦闷和彷徨中挣脱出来,走向了新的旅途.  相似文献   

20.
孟子以性善论为前提,将孔子之“仁”发展为“仁义”并举,形成了“居仁由义”的理想人格特征,这一理想人格配以浩然之气的培养,成就了孟子理想人格的典范。在当代,重温孟子“居仁由义”理想人格,仍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要注重培养和塑造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塑造公民的浩然之气,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