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随法动     
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与法律的真正交往只有10年。10年前,一次稍显随性的选择,让我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10年里,作为一名法律人,我亲身经历了法院改革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亲眼目睹了司法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亲身感  相似文献   

2.
"回国4年来,我没有研究核物理领域,却和法律较上了劲。我现在的法律水平可以去当律师了",海归博士后刘滨自嘲。  相似文献   

3.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摩太后书4:7-8仅以本文纪念伯尔曼教授逝世一周年一关于法律与宗教(信仰)的断想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已经成了脍炙人口的法律流行语。然  相似文献   

4.
不要以为我是优柔寡断的那种人,我的性格刚着呢;不要以为我不知道法律的威力,我清楚的很。少女遭到强暴忍气吞声,农民的农田被污染呼天抢地,我也曾经救世主般地人云亦云,说他们“不知道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直到有一天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我才知道自己的浅薄。 刚从学校毕业的那会儿,目空一切的毛病还没有改完,仗着自己学了点法律知  相似文献   

5.
当我对法律的认识尚处于混沌状态的时候,就听惯了这样一种说法,即法律是“专政的工具”。后来读的书多了,走的路也多了,特别是在“读万卷洋书,行万里洋路”之后,我对法律的真义又有了新的理解。于是,我比较欣赏这样的说法:法律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是社会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然而,在我周围仍然有很多人执著地认为,法律就是“专政的工具”或者“统治的工具”。而且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持这种观点的人中,既有管人的人,也有被人管的人。  相似文献   

6.
目次引言一、经济法行为理论纷争与评析二、经济法行为的概念层级与类型结构三、经济法行为的个案分析——经济法律行为四、结语引言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  相似文献   

7.
培根的司法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常有人自诩从事的是法律职业,我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这时,我想到了培根,此人才配称作法律职业者,尽管他已谢世379年(1561-1626)。培根关于论法律的几个理念,可谓司法者的金科玉律:培根说:“司法者应当认识到,其职责只是解释法律和实施法律,而绝不是制订或更改法律,否则,  相似文献   

8.
对于一个视法律为从属物而无权威的国家而言,我理解出趋于毁灭的悲哀;但当我看到一个法律高于统治者,统治者低于法律之下的国家,则这个国家就能享有神所赋予的每一个祝福而得救了。  相似文献   

9.
热线值班室     
本刊法律顾问团既是本刊的顾问,也是广大读者值得信赖的朋友,是广大读者的法律后盾。他们将在我刊的安排下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请把您遇到的法律困惑告诉我们吧! 热线电话 010—88414153 南京读者林圆圆来电:我父母几年前离婚了,父亲三年前开始与李女士同居,但一直没领结婚证。近日,父亲意外身亡,留下一张七万元的存折,那是他毕生的积蓄。我认为父亲的遗产应由我全部继承,但李女土也要求分割一部分。协商未果,我  相似文献   

10.
按说,我原本并没有资格对法律建设说三论四的。凶为,非法学专业出身的我,对于法律知识的确知之甚少,我甚至连最基本的法理、最基础的法律结构都很模糊,更遑论那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了。但是,当我偶然读到了美国学者博西格诺的近著《法律之门》,尤其是偶然地了解到我们另有一种“马锡五审判方式”后,终于有了一种能够去评说的底气和勇气。  相似文献   

11.
首先,我要告诉各位同行的是,我所说的“混合式”法律服务和产品,其实可以说是指两地律师如何能充分和有效地把内地和香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制结合起来,提供跨地域的法律服务,也可以称之为“两结合”法律服务。其独特之处是找出两地法制中有利于客户和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法律手段,针对个中差异而结合成切合客户需要的法律架构或组合,以合同、契约或其它法律文书等法律手段,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区域法律服务。我选了五个例子来介绍这类服务的独特性。但首先我要指出要促成“混合式”法律服务,必须要考虑下列几个问题:(1)如何能有效地结合两地律师的…  相似文献   

12.
为帮姐姐讨债,年轻气盛的他挥刀刺死了欠债人。姐弟俩同时锒铛入狱,大墙外,留下年迈多病的老母亲茕茕孑立。初次面对高墙电网,他心如死灰,破罐子破摔,一度绝食达到两天。监狱民警于危急处挽狂澜,亲情、真情的帮教最终将他拉回了新生的轨道。现在,监狱里的他已经由一个法盲变成了法律专业大学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深知惩罚我的是法律,我希望最终拯救我的还是法律。  相似文献   

13.
彭俊 《中国律师》2023,(11):70-71
<正>我是一名长期工作在涉外法律服务一线的律师。2013年,我有幸成为第一位代表中国政府在WTO出庭辩论的中国律师。2014年开始,我参加了中欧投资协定历时七年35轮的谈判。2015年以来,我主办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项目多次被评为优秀法律服务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涉外法律人与祖国共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社会》2003,(9):F002-F002
“过去你不懂用法律维权,离法律远,现在你找我,说明你走近了法律。”  相似文献   

15.
业大第一学年我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第一学期期宋考试总分占全省第十名,第二学期期来考试总分是全省第一名。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充分认识业大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我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工作,深感自己法律知识欠缺,业务素质差,不能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我渴望能有一个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创办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的消息传来,心里十分高兴,我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  相似文献   

16.
1995年,我有幸进入检察机关工作,梦想成为一名凛然正气的检察官。那时我只有原始法律中专学历,为了心中的目标.我苦研业务.坚持自学考试,取得了法律本科学历,正当我满怀信心着手初任检察官考试,为自己的检察官生涯谱写第一个音符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司法考试匆匆降临。自那以后,我与司法考试结缘,“三死一生”的司考之路,留给我几多真切感悟。  相似文献   

17.
张巍 《中国律师》2003,(9):92-93
我有幸生长在中国社会一个巨变的时代,社会与个人,对法律的渴望,如同对财富的渴望一样,诚挚而永久,热情而依赖。蒙至高无上的法律之恩,我同样有幸的选择了律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为终身职业。我深深地知道:当这份职业顽强地主宰了我的生命信念、生存意义与道德良知的时候,我内心深处对这份职业所怀有的崇高和淳朴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说明的。在这里,借法律的名义,我想传达一种信息,作为一名律师,作为一名女律师,在中国社会法律环境、秩序并不完善的现阶段,职业赋予我们的使命是任重道远的。为此,我们将要承载比别人更多的坚韧不拔及勤劳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方建伟 《行政与法》2004,(7):121-123
随着中国加入WTO并履行入世义务,中国的法律服务开放进程也在日益加快。法律服务的开放问题也逐 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本文旨在探讨GATS对于法律服务业的影响,并回顾了中国法律服务开放的历史,展望了我 国法律服务业开放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编读     
◎读者:我的批评我的期待读了《法律与生活》7月上半月的有些文章,总体感觉是“与法律相距甚远”,例如“美女经济”。我觉得《法律与生活》应该多关心一些与法律有关的,而且又是贴近人们生活的话题,这样可读性会增强。例如,前面有几期我比较喜欢的话题:六月下的司法鉴定改规矩,公务员法的修改,五月下的房贷违约金问题、反垄断法的出台等。我比较喜欢关注类的文章,能够给人启发,文章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以后能否多一些关注的文章,可以对每个月的重大事件、重要立法、关键人物等进行关注,同时这些又和法律,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相信这样会引起…  相似文献   

20.
作为法官的妻子,我只能算是一名"编外"读 者;可我对《山东审判》的感情,绝不亚于"正式" 读者。 我在一家企业干出纳,工作中时常遇到一些法律 问题。上班时间有时打电话请教,茶余饭后总免不了问 这问那。丈夫不耐烦的时候总是说:"以后多看点法律 报刊,学点法律知识。"在要强心理的驱使下,我硬着头 皮开始接触《山东审判》,时间一长还真看上了瘾。我由 原来的偶尔翻翻,逐渐发展到现在每期必读,爱不释 手。从1998年至今,我一直坚持阅读《山东审判》。6年 时间虽然不算长,可我获益匪浅,从该刊学到了不少法 律知识。在该刊的引导下,自己从对法律一无所知到略 知一二,从法律外行变成了一名"准内行"。该刊适合不 同层次、不同要求读者的口味,既面向法官又面向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