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提上东亚各国的政治议程,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东亚国家政府的推动下,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本文认为,国家利益具有复杂的内涵和结构,国家采取外部行动的时候,并不总是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利益的结构优化和合理化亦是国家的首要目标.东亚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中国实现国家利益结构的优化,而只有逐步转变国家利益的传统观念,建立起合作的、注重区域整体利益的国家利益观,才能保障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
开展国际援助首先要具备发达国家水准的经济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能成为受惠国楷模的制度健全性。近来,随着韩国有关国际援助预算的急剧增加,政策决策者和普通人都很关注国际援助,但似乎并没有入从韩国外交利益和外交战略的角度分析和考虑国际援助。现在,不仅要充分尊重国际援助意向的纯粹性,同时也要从外交战略角度,即从“与国家利益的结合”出发,认真思考国际援助。我们应以战略性的高度,把国际援助提高到与韩国的国家实质性和根本的国家利益相互依赖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述了美国与东亚大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及东盟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东亚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大国的关系。作者认为,中美关系肯定是未来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关系。中国的崛起促使创立东亚地区机制成为必要。多边合作是解决和克服双边低效的最直接的战略,因此,创立东亚共同体的想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阎梁  田尧舜 《当代亚太》2012,(4):100-112,159
冷战结束后,塑造东亚地区安全秩序的力量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雅尔塔体系的遗产,二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构建了在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而美国在美日同盟的基础上强化了其在东亚的单边及多边同盟体系。因此,雅尔塔体系遗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以往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东南亚诸国通过在东盟"10+"合作框架、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亚欧会议等平台实施经济外交,比较成功地把主要大国及区域集团力量牵绊在东亚地区,并藉此影响了冷战后东亚地区的政治、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体。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利用国际非政府组织来为其外交政策服务,直接或间接地达成政府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在缅甸这个过去较为封闭、西方世界难以直接介入的国家,各式各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却活跃于此,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其中,作为在缅甸开展活动最早和影响力最大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对缅甸提供民主援助20余年,资助横跨几十个项目,通过将缅甸境内的组织、泰缅边境的流亡团体同国际社会捐赠者三者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和支持缅甸的民主运动,推动缅甸的民主转型。不仅如此,伴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它在缅甸基层的活动,增加了美国同其他国家在缅甸进行博弈的砝码。  相似文献   

6.
语言政策与国家利益存在内在联系.本文以印尼政府华文政策的演变为主线,主要阐述了苏加诺时代、苏哈托时代以及后苏哈托时代印尼国家利益的变化及其对华文政策的影响.语言政策没有独立性,其目标始终对应着国家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国家利益的模糊性为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观点提供了哲学基础,中国国内在双重国籍问题上关于国家利益的认知变化则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建构国家利益的一个很好案例.在国家利益的建构中,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见解和论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湾战争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针对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基于对不同时期国际格局的认识,美国对其国家安全利益和战略目标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和调整,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点却是连贯和明确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是1987年以来美国政府阐述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战略性文件。本文结合对这一系列《报告》的分析阐明了美国在不同时期界定国家利益、确定战略目标时所体现出的...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是国家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具体文字表达,国际法的遣词造句对维护与争取国家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1977年东盟与日本首脑会议联合声明中的日本援助承诺为例,分析了东盟和日本如何利用国际法的用语模糊来维护和争取国家利益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美国是影响东亚能源安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维护海洋运输线路和保障全球能源安全等方面,美国对东亚能源安全的影响大体上是积极的;但美国的单边制裁和能源外交,对东亚能源安全则是不利的.在解决东亚地区内部能源争端方面,美国目前的立场有助于各方保持克制,但是其立场的多变性则可能不利于争端的最终解决.美国对东亚的能源政策以将东亚纳入自己主导的全球能源安全体系为目标,目前的重点是处理中美能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吴征宇 《美国研究》2002,16(1):144-146
整个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历史大致上可以概括为美苏冷战的历史.这场美苏之间的竞争最初集中于欧洲和西亚,但不久以后冷战便呈现出扩、散的趋势,而首先波及的地区就是人口密集、形势复杂的东亚.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蔡佳禾的《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亚政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下简称为《双重的遏制》一书;对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的东亚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Peter Gowan's notion of a Dollar-Wall Street Regime (DWSR) characterized by financial deregulation, the dollar as the world's currency, large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and frequent financial cris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DWSR has relied on a special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st Asia, characterized by large East Asian trade and current account surpluse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vestment of East Asian dollar holdings in U.S. capital markets. For some time both parties benefited from this relationship, but eventually it gave rise to financial crises in East Asia. Thus, Japan's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1990 and the 1997/98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re both related to economic over-accumulation caused by the buildup of currency reserves through trad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ttempts at East Asian monetary integration since 1997 are viewed as a potential challenge to the DWSR. These attempts have however been blocked or rendered harmless by regional divisions as well as by U.S. resistance. While an East Asian political challenge to theDWSRis unlikely for the time being, the special U.S.-East Asian economic relationship may become substantially weakened by the growing problems of the U.S. economy.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与强制外交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春泰 《美国研究》2006,20(3):49-64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者最先将强制外交与威慑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并对此展开专题研究。根据美国现有研究文献,本文阐述了强制外交的定义、效用及局限性,剖析了影响强制外交成败的因素,并对美国强制外交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实质进行了评述。作者认为,分析影响强制外交成败的因素是美国学界研究的重点,旨在直接为政府的外交决策提供服务。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强国,有机会和能力实施强制外交。由于美国未来可能会更多地运用强制外交,因而该专题理论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16.
17.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洁勉 《美国研究》2002,16(4):7-20
本文从大国关系的角度,对布什政府最近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内容、特点及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报告》反映了布什政府对"9·11"事件后世界总体形势的判断,阐述了美国单超独霸的计划和理论,勾划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国家安全战略,突显了反恐和本土安全问题,强调了大国合作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布什政府强调大国合作的主要动因是反恐的现实需要和维持美国全面优势的长远目标,巩固欧亚盟国和调整同俄、印、中关系则是其重点.在此背景下,《报告》对中美关系的评估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布什政府需要在反恐等问题上加强同中国的合作,但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它对中国的担心和防范.《报告》所提出的各种战略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政策,因此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报告》,方能纵览全局和把握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东亚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 《当代亚太》2006,(12):45-51
对民族文化持基本否定态度的激进观点,与主张肯定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温和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二战后东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现代化建设须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根基,传统应在现代性中继存,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会受到历史背景和民族感情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The US has been reluctant to acknowledge Russia's relevance to the Asia‐Pacific, the author says, because “too little time has passed since the interests of these two former adversaries collided in the region.” Russia has the longest Pacific coastline and borders with China, Japan, Korea and Mongolia. Despit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however, Russia is still not an integrated participant in 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 Vladimir Ivanov is a Visiting Fellow at the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rtheast Asia in Niigata. He argues that Russia has made a clear choice between “guns and growth,” and that the country should be allowed to come in from the cold and join this region'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Wu Xinbo 《East Asia》1996,15(1):35-56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many changes have been occurring in the East Asian strategic landscape. As the two most significant elements of the East Asian security equati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hare a special obligation to secure the present and future stability in the West Pacific. Both countries have to adjust their respective roles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strategic environment: while China should take a more cooperative stance on regional security issues,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be more sensitive and accommodative to regional demands. There exist several scenarios for the futur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but it is desirable and possible for Beijing and Washington to form a constructive partnership with security cooperation as one underpinning pill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